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有一位来自少数民族的英雄,他的名号令敌人闻风丧胆,悬赏金额从伪币10万元一路飙升至一两黄金换其一两肉。
1949年5月10日,毛主席在北平会见他时,第一句话便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来了。”
那么,这位民族英雄究竟是谁?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让我们一同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从苍山洱海走出的英雄周保中,原名奚李元,1902年出生于云南大理湾桥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苍山脚下、洱海之畔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坚毅不屈的性格。
15岁时,周保中毅然踏上从军之路,从昆明加入滇军,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在军队中,周保中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表现,逐步晋升,历任学兵、中士、上士、司务长、上尉排长、上尉连长,直至营副等职务。
1919年,他在昆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学会,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坚定的革命信仰奠定了基础。
1922年,周保中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7期工兵科军官班学习,1924年毕业后,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926年4月,周保中奔赴广州,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投身北伐战争。
在战场上,他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先后担任营长、团长、副师长等职,并被授予少将军衔。
1927年3月,他担任程潜第六军五十六团副团长,在追击号称“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军阀孙传芳残部时,奇袭南京雨花台。
然而,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周保中并未被荣华富贵所迷惑。1927年7月,他毅然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他继续留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28年底,周保中受党组织派遣,前往苏联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学习。
当时的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人心中的圣地。
在这里,他不断汲取革命的养分,为日后的抗日斗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东北抗日烽火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周保中毫不犹豫地回国,毅然奔赴东北,投身于抗日联军的领导工作。为了表达誓死救国的决心,他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建议,改名周保中。
周保中积极组织和领导吉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在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组建了抗日武装力量。
1932年5月9日,他在宁安县花脸沟进行群众工作时,被自卫军战士误认为是“日本探子”而被捆绑送至自卫军总部。然而,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推心置腹的沟通,他成功打动了自卫军将领,最终被留用在自卫军总指挥部工作。
此后,周保中担任救国军总参谋,率领部队攻打宁安、安图、桦甸等地。
在攻打宁安县城的战斗中,他冲锋在前,左腿不幸中弹。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指挥战斗,率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进县城,消灭了日寇饭冢联队部分日军,并炸毁了日军火药库。黎明前,他指挥部队安全撤出宁安县城。
在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的情况下,周保中忍着剧痛,让医生用钳子拔出了打进腿里的子弹。他的勇敢无畏和顽强精神深深感染了抗日战士们,赢得了救国军与民众武装军官、战士们的信赖,被大家称为“铁骨头”。
1933年,李范五(解放后曾任黑龙江省省长、省委第二书记)先后担任中共宁安县委书记、中共吉东特委代理书记。50年后,他在回忆录《燕山黑水风云录》中,用大量篇幅记述了周保中在吉东地区的活动。
李范五对周保中十分钦佩,他说:“他是白族人,出生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大理,若不是有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用说日本的刺刀、子弹,就是东北零下四十度的气候和昏天黑地的大烟炮,他也坚持不下去。”
1934年春至1935年2月,周保中指挥反日同盟军“化整为零,避实击虚”,进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与进行春季、秋季、冬季大讨伐的日军依田旅团等大批日伪军作战30多次,成功粉碎了日寇企图消灭吉东地区抗日武装的阴谋,壮大了抗日武装,扩大了游击区。
在一次战斗中,周保中腹部受重伤,他忍着剧痛把肠子塞回肚内,手捂腹部继续指挥战斗,最终打退了敌人,战后才敷上草药缠好伤口。指战员们无不为他的坚韧和勇敢所感动,深受鼓舞。反“讨伐”胜利后,周保中率领部队以宁安为中心,将抗日游击战扩大到西起敦化、额穆,东到东宁、绥芬河——牡图铁路两侧的广大地区。
传奇抗联岁月在东北抗日的岁月里,周保中带领抗联战士们长年过着餐风饮雪、以草根树皮充饥的生活。
面对敌人 “一两肉,一两黄金” 的悬赏,他毫不畏惧,以卓有成效的抗日行动,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但同时东北抗联也面临着极端恶劣的环境和强大的日军围剿。
1938年6月,周保中将军领导的抗联第二路军在西征途中,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在与敌人的周旋和激战中,军长李延平中弹牺牲,副军长王光宇率领4名战士渡到河岸并到达九十五顶子山时,却再次与敌人遭遇,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10月,抗联第二路军的另一支部队到达乌斯浑河边时,遭到1000多人的日伪讨伐队包围,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带领身边幸存的7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手挽手步入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写就了抗联西征史上可歌可泣的 “八女投江” 壮举。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刚满13岁。
1940年秋以后,东北抗日斗争形势异常险恶,东北抗联遭受巨大困难和挫折。部队人员数量骤减至不足 2000人。为保存为数不多的抗联队伍,周保中等抗联领导人被迫率领抗联大部越境进入苏联。在苏联,抗联部队得到了一定的休整和训练。周保中积极协调各方,与苏方达成协议,抗联全体统一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并建立了党的领导机关东北党委员会,实现了东北地区党组织统一集中领导。
在苏联期间,周保中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把部队分成几个战斗小组,频繁前往东北侦察敌情,开展游击战,给日军以持续打击。同时,他还组织战士们学习毛泽东著作,如《论持久战》等,坚定战士们的抗日信心。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周保中率领东北抗联教导旅积极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东北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由于周保中的努力,使得东北抗联这支人民武装力量得以保留,为日后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战胜利后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周保中继续投身于解放东北的革命斗争中。他先后担任中共东北局委员、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东满军区司令员、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以及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吉林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周保中指挥部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800多次激烈战斗,共歼灭敌人4万余人。同时,他还为我军主力部队输送了近18000余名兵力,为全国的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援。
1950年,根据党中央的安排,周保中回到云南工作。他先后担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任兼民政部长等职务。在建设新中国的领导岗位上,周保中不仅在政务工作中勤勉尽责,还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
1951年10月5日,政务院任命周保中兼任云南大学校长。在云大召开的欢迎新校长的大会上,他发表讲话,肯定了云大一年半来的成绩,并希望全体师生员工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国家建设培养大批优秀干部而努力。他强调,学校中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会、工会等组织应积极配合学校行政工作,确保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
周保中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关心他们的疾苦,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便改进工作。他还经常邀请云大全体校务委员到家中做客,征求办好学校的建议,了解实际情况。1952年4月,当医学院教师周润琮和刘鸿壁将八件医药用具捐献给校医室时,周保中对此义举大加赞赏,并亲笔致函表示感谢。
结 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周保中便是如此。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荣耀的一生。
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他是白族人民的骄傲,是共和国的无衔将军,他的传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毛主席曾称赞说:“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