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被神话的党卫军:隆美尔去视察,居然忍不住当场露出嘲笑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2-06 18:30:47

德国党卫军总是给人冷酷、帅气的军人形象,他们为人们视为拥有超强战斗力的神秘军团。是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英雄,但真相真的如此吗?

精英军事人才毕竟有限,党卫军确实有一些英勇无畏、能力出众的军事人才,但有些党卫军士兵实则有勇而能力不足,有的人甚至没有经过严格选拔就加入军队,所做之事反而抹黑军队形象。

这篇文章将回顾二战德国党卫军的历史,探寻被神秘面纱笼罩下,党卫军真实的另一面。

一、私人卫队党卫军

1921年,希特勒窃取了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领导人的职位,成为纳粹党主席,之后他就开始逐步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

希特勒本人极度拥护极端民族主义,他反对打压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世界上最强大最优秀的民族是雅利安人。

最开始,这股军事组织称为冲锋队,明面上的作用是维护治安,实则在全国挑起武斗案件,宣扬纳粹思想,消灭持政见不同者。

希特勒为巩固权利,意图建立自己的私人卫队,目的是任何时候都能够无条件执行其命令,抑制德国陆军的掌权,提高纳粹党的影响力。

1925年4月,希特勒命令其司机施雷克建立了党卫队,并根据他的指令要求纳粹党在地方建立小型的精英队伍,每个队伍最多有1名队长和10队员,柏林则可有2名队长和20名队员。

此外,加入党卫队的人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首先他们要提交拥有纯正的雅利安血统的证明,必须都是纳粹分子中忠心不二以希特勒为头领,且信奉武力的勇士,冷血无情的希姆莱则担任党卫队的最高领袖。

党卫队的任务就是去征服敌人,时刻准备着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领袖的梦想。

党卫队队员从头到脚身穿一身黑:头顶黑色大沿帽,帽带带有银稠骸标志;身穿褐色衬衫,系黑色领带;外套黑色制服,佩戴黑色肩章;下身穿着黑色马裤,脚踏长筒黑色皮靴。这一身装扮不仅彰显了他们的威严,更使得党卫队在全国范围内威震四方。

部分党卫军部队确实曾做出了赫赫战绩,比如最早组建的师级部队:党卫军帝国师,这支部队是公认的王牌党卫军,参加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如“波兰战役”。

在这场战争中,德军首次使用“闪电战”的战术,即利用兵团和航空兵,实施快速突然地大规模进攻,一举灭亡波兰。

最终,德军及党卫军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包围了波兰首都华沙,虽然在波兰的顽强抵抗下,德军并未获得胜利,却声名远传。

在突出部战役中,党卫军帝国师与其他德国部队一起,成功地击退了盟军的攻势,使盟军损失惨重,这场战役是党卫军帝国师在二战中的一次重要胜利,展现了他们在防御作战中的实力和战术素养。

在莫斯科战役中,党卫军帝国师也表现出了出色的战斗力,给苏联红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和破坏。

然而,不少优秀的德军高层是不愿意加入党卫军的,他们自愿为国家而战并非为“纳粹党”而战,不愿意参与到政治斗争中。

事实上,党卫军的力量经过了传说的过度美化和神化,他们可能是希特勒势力的忠实拥护者,却并不都具有与名声匹配的才能,行为也备受争议,有些甚至对战俘和无辜平民采取暴行,有极端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等倾向。

名将隆美尔就曾公开讥讽过一支党卫军,这支军队的表现究竟如何不尽如人意,使得隆美尔公开嘲笑?

二、军事天才隆美尔

隆美尔是二战时期的德国名将,他出生于普通的德国家庭,父亲是小学校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贵族世家,他的军事才华和战绩却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隆美尔未曾进入过德普军事体系中进行系统的训练,在官职晋升和战略思维上有所局限,希特勒一方面赏识隆美尔的军事才华,一方面想借机拉拢一些像隆美尔并非贵族出身的年轻军官,于是开始重用隆美尔,隆美尔视其有“知遇之恩”。

不过,隆美尔不属于党卫军军官,也并不愿意成为希特勒私人军队的一员,他虽听命于希特勒,但反对其灭绝犹太人的政策。

1941年二战期间,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非洲军团军长,他的战术极为灵活且富有创新,擅长利用沙漠的地形和英军的弱点来指挥作战。

在到达北非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隆美尔就扭转了北非的战局,次年就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也因此有了“沙漠之狐”的称号。

就连当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也对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北非战役中采取的闪击战术不仅挽救了意大利军队,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几个月的时间就将英军取得的战果付之一炬,虽然英军和德军在战斗中是敌对双方,但毫不否认,隆美尔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而隆美尔和印度国军团的联系还要从印度独立解放者苏巴斯·博斯说起。

三、纳粹印度军团

1943年起,德国在无休止的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力人力,士兵数量严重不足,党卫军开始大规模扩军,放低选拔标准,接纳非德国士兵。

新形成的军队战斗力远不及最初经过严格训练选拔的党卫军,只能勉强上阵。

二战爆发时,印度属于英国一方,战争爆发后,印度自然向英国等非法西斯联盟靠拢,引起苏巴斯·博斯等反英人士极度不满。

苏巴斯·博斯是印度国大党主席,他一直致力于印度脱离英国统治,进而取得民族解放。

在寻求苏联帮助却遭拒绝后,博斯奔赴德国寻求支持,考虑到印度人虽战斗力不强,但人口及面积极具优势,希特勒表示愿意帮助博斯。

1941年,在德国的帮助下,苏巴斯·博斯成立了名为“自由印度”的流亡政府,还组建起了一只约两千人的印度军团。

1943年,日本占领新加坡后,决定利用鲍斯的威名和力量来协助日本在东南亚的侵略战争,同意所有鲍斯一切要求。同年7月,鲍斯改组其军队为印度国军团。

至此,鲍斯等印度人士已经完全站到了拥护希特勒等法西斯国家的一方。

当时,数万英属印度籍的士兵被隆美尔押回德国,鲍斯便跑到战俘营里面招人,这些印度籍士兵自愿报名加入军团,鲍斯最初的设想是组建一支10万人的军队,借助德军的装备和训练模式,回到印度驱赶英国殖民者。

这支印度国军团效忠希特勒,后归属德国国防军,被称为“第950印度兵团”,军队是如愿组织起来了,战斗力却极其低下,人员构成复杂,难以管理,也缺乏基本的战争素质,更别说参加紧急关键的战争了。

这支军团收纳德军人数众多,隆美尔曾经寄予厚望,虽然有些印度军人在战争中表现英勇,但整体上印度军团的表现并不好,很快隆美尔便发现大部分士兵在战争中几乎没有任何贡献。

据说,隆美尔在一次视察中发现这些印度士兵衣着德国军服,却头戴印度头巾,身高体型不像是战士,所用武器也十分落后,与战场杀敌中理应高大英猛的形象截然不同。

隆美尔本就为人高傲直接,看到此景,又想到印度军团闹出的种种丑闻,他不禁发出一丝嘲笑声。

隆美尔的嘲笑不无道理,这些印度士兵在为德军的战斗中贡献值几乎为0,甚至有一些劣迹斑斑的行为。

德国先是派遣印度军团去荷兰,结果有几十人吵着要“回印度”,德军将其押回战俘营,可印度军团军心涣散。

后来,兵团又被抽调去法国协助任务,结果军团里部分士兵不务正业,混迹在巴黎街头,公然与德国女性厮混在一起,还闹得人尽皆知,丑态百出。

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反法西斯阵营胜利局势已定,印度兵团同其他德国部队从法国逃往德国,印度军队在法国海岸线基本没有反抗,看到敌军一路撤退。

逃亡途中遭法国游击队拦截后,又有近三百人立刻向法军缴械投降,有的印度士兵甚至犯下多起罪行,比如强奸妇女,甚至枪杀了年仅两岁的儿童。

二战结束后,印度军团中的部分士兵留在了法国境内,有些在逃离德国的途中被美军俘虏。

1945年8月,印度军团被解押回印度,原本是为了印度独立而成立的组织,最终却作为敌军俘虏回到了印度,也是相当戏剧化。

事实上,抛去战争正义性不谈,有些党卫军确实是战场上英勇的英雄,但他们更多是有着不足缺陷的普通人,甚至许多人在战争中做出不人道的行为。

隆美尔对党卫军的嘲笑侧面体现他对自家军队的真实认知,这也提醒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不要有刻板印象的思维模式。

通过深入了解党卫军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我们需要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避免将某个群体简单地归为英雄或魔鬼,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蓝津.纳粹之狐——隆美尔的军事生涯:从辉煌到毁灭的征途[J].国际展望,2001,(05):83-87.王祥玉.希特勒及其冲锋队和党卫军[J].历史教学,1994,(04):40-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