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襄樊之战,是三国里极其难得的以弱击强却取得大胜的战役

可爱天际云 2024-08-01 22:36:44

襄樊之战,又称为关羽北伐,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北伐,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

其中的含金量,堪称三国第一!襄樊此役,最大的特点,就是关羽以2.5郡的一路偏师,兵力仅2~3万,却敢反过来主动进攻曹魏的腹心地带,击败曹仁野战军、水淹七军擒敌3万、再迫降敌方高官荆州刺史、南乡太守,并且遥封盗寇、联络曹境内部的起义军,从而达到了威震华夏的效果。

首先,一人VS全明星

三国时期,大部分战役都是全明星VS全明星。

比如官渡之战,袁绍这边沮授+河北四庭柱悉数上阵,曹操那边更是带着五子和曹仁曹洪等全力抵御。

比如赤壁之战,曹魏这边二十余万大军+大部分名将随军,孙吴这边周瑜吕蒙甘宁程普+刘关张诸葛。

比如汉中之战,刘备带着法正马超张飞黄忠魏延赵云刘封VS曹操徐晃夏侯渊张郃郭淮曹休曹洪曹真曹彰。

比如三路伐吴,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曹仁曹休张辽臧霸 VS 朱然诸葛瑾潘璋朱恒吕范徐盛等。

唯有襄樊之战,是关羽VS一众全明星。

关羽剧照

曹魏这边:

宗室第一实力大将:曹仁。当年在南郡与周瑜互有攻防对峙一年不落下风,结果这次被关羽吊打,没多久就向曹操求救。

外姓第一的统帅:于禁。于禁的官职为左将军,当时右将军乐进已亡,张辽还只是征东将军(四征低于四方),曹魏外线唯一的假节钺。

防御名臣满宠:单是防备孙权就达到了九千六百户,差点万户侯,结果只能在樊城里玩沉白马的行为艺术。

西凉第一猛将:庞德,三国时斩将记录其实不多,庞德在对付高干时亲斩郭援,后又“每战,常陷陈卻敌,勇冠腾军”,几乎是马腾军里的黄忠。

五子良将徐晃:大家都熟悉,可以说是一位帅才。

徐晃剧照

司马懿、蒋济、董昭、桓阶等:在后方出谋划策,襄樊之战最大的区别就是关羽靠自身的统帅和谋略能力,与整个曹魏相抗衡。

继续奔赴支援的:张辽、兖州豫州郡兵。虽然徐晃解了樊城围,把关羽赶回汉水以南,但关羽显然仍有余力,能做到隔绝汉江围困襄阳,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看曹魏如何解襄阳围。

曹操:亲临摩坡

吴国这边:

四英将剩余的两个:吕蒙、陆逊,两个武庙级人物,陆逊更是有数万山越兵。

十二虎臣里剩余的6个出动5个:潘璋、韩当、蒋钦、周泰、丁奉。(唯有徐盛未到,应该是守濡须坞)

后辈新星:孙蛟、朱恒

谋臣:诸葛瑾、虞翻

孙权:亲临江陵

孙权剧照

蜀汉这边:

主帅:关羽

其余武将:关平、廖化、赵累、糜芳、士仁

谋臣:无(马良、杨仪等都已入蜀)

协助:刘封、孟达(还拒不出兵)

刘备:在成都

可以看到,关羽几乎是一己之力,对抗着曹魏的全明星阵容,在整个前期压着曹魏揍,一度让曹操想迁都避其锋芒。

其次、以至弱攻至强,依然压制。

三国各大战役里,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进攻方都是强者,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钟会邓艾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等。

只有襄樊之战,是以弱击强,以一偏师,打残曹仁、水淹七军俘虏3万、煽动魏境叛乱无数,打出了整个东吴都不曾有过的进攻端的胜仗。

其次、以至弱攻至强,依然压制

三国各大战役里,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进攻方都是强者,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钟会邓艾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等。

只有襄樊之战,是以弱击强,以一偏师,打残曹仁、水淹七军俘虏3万、煽动魏境叛乱无数,打出了整个东吴都不曾有过的进攻端的胜仗。

关羽实力:2~2.5万人

关羽的统治地区,是2.5个郡:半个南郡(襄阳在曹操手里)、武陵(小郡)、零陵(小郡),兵力虽无记载,但推测为3万,其中北伐约2万(多留备兵),后期可能增加到2.5万。

原因:213年诸葛亮和张飞入蜀,215年吕蒙袭三郡时,《甘宁传》记载“羽军号三万”,即不到3万。湘水之盟后,东吴割走了长沙(大郡)、桂阳(小郡),导致关羽养兵能力大大下降。本来宜都有刘璋补充的孟达军4000人(法正、孟达从蜀中带来的兵力),可惜刘备安排孟达攻房陵,这支部队也走了。所以,关羽基本上就只有2.5个郡养兵,勉强保证之前4.5郡时的3万人就是极限了。

曹仁实力:2万余人

曹仁部队,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史料推断,预计是约2万人。

曹仁一直是督7军或者督诸将/军作战。

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

史料唯一对曹仁兵力的记载,是“仁数千人守城”,但此时已经是水淹七军后的结果,并不是初始兵力。曹仁还是安西将军时,就督诸将据马超;行骁骑将军时,已经都督7军(3万人)讨田银;后又行征南将军,假节,镇荆州。可见,官位一直升,正常能统御的兵力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宛城叛乱,曹仁在留部队守襄阳、樊城的情况下,带去攻宛城的兵力是“率诸军”。这个“诸军”,大致是曹仁本部,加上庞德、将军董衡(见庞德传)、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按3个军计算,根据于禁7军3万人,即每军4000人以上。3个军即1.2万人,加上曹仁本部5千人,差不多1.7万。然后樊城、襄阳、江夏还有留守兵力,即便每城2000人,也超出了2万。

曹仁剧照

另外曹仁是宗室大员,所率兵力绝不可能少。

夏侯惇在在巢湖,一度统御26军之多,当然这是夏侯惇+曹仁+张辽+臧霸合起来的部队。张辽守合肥约2~3个军,曹仁带3个军去镇守荆州,合情合理。

夏侯渊在汉中,统御5万以上。

《檄吴将校部曲文》(陈琳):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

那么,曹仁的统御兵力达到2万人,是很合理的推测。

第一波援军:于禁部,3万人

没啥好说的,各方面记载都是俘虏3万人。

《吴主传》: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於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第二波援军:徐晃部2.2万人

关于徐晃的部队,很多人有误解,黑子一般直接会说“关羽连徐晃的新兵都打不过”,这只能凸显黑子的无知。

关羽剧照

徐晃的部队组成,分为三部分:

①徐晃本部,约4000人。在打马超时,徐晃就统御步骑4000人,后徐晃汉中之战击破陈式,但自身部队受损严重,回到宛城补给兵力,所以此时“多新卒”。曹操让徐晃救援樊城,徐晃认为自己部队多新兵,所以不敢救援。

②徐商、吕建等兵力,约8000人。史料没有记载徐商吕建兵力有多少。但既然这2人为将军,就可以看作是2个军,共8000人。

在《赵俨传》里,还有诸将呵责徐晃进军的记录:

《赵俨传》:关羽围征南将军曹仁於樊。俨以议郎参仁军事南行,舆平寇将军徐晃俱前。既到,羽围仁遂坚,馀救兵未到。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

徐商吕建能呵责徐晃,显然官职方面不比徐晃差多少,士兵数也是仿佛之间。且徐商吕建加入后,兵力合计1.2万人,这个兵力恰好满足“既勉强可以出战,但不足以击败关羽”的区间。如果徐商吕建仅带2000人加入,合计6000人而且其中一半是新兵,哪来的勇气敢出战。

③十二营的援军,1万余人。

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通常一营为1000人左右,像前面提到徐晃击破陈式等十馀营,大致是击破了万余人。刘备夷陵之战出动4万人,又引诱沙摩柯万人助战,合计5万人左右,而陆逊火攻破了四十余营,每营在千人左右。

另外,赵俨传对殷署所领的部队也有记录:

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馀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以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

光是殷署就都督了韩遂马超旧卒5000人,那么与殷署并列的朱盖,也统领5000,合计十二营共1万余人,就很合理。

因此,关羽以2万多的兵力北伐,先把同等兵力的曹仁揍到要求救,然后借助大水歼灭了樊城外的有生力量,把曹仁揍剩数千人守城。

整体歼敌:2万+3万-剩余的约1万(樊城数千+襄阳数千+江夏2000)≈4万多

再次,关羽在这一战里体现出的碾压级别的战略能力

关羽其实是一个非常懂隐忍,抓战机非常强的人,举几个例子:

①单骑斩颜良。这需要非常极高的洞察力,抓住颜良军阵里的破绽,然后直突敌人指挥部,最后才能完成万军之中斩敌将首级的壮举。

②215年吕蒙袭三郡。东吴的布置是吕蒙带2万人打三郡,鲁肃带万人入益阳防关羽,而孙权已经悄悄到达陆口,伺机袭击江陵。甘宁还放话“关羽敢渡河即是我擒”,就是想挑衅“刚而自矜”的关羽。结果,关羽表现地极为隐忍,“羽闻之,往不渡,而结柴营”,让孙权的阴谋落空。直到刘备带5万下公安,关羽这才入益阳,与鲁肃单刀赴会。

③吕蒙示好。结果关羽丝毫不为所动,照样修筑南江陵、建烽火台。

④宛城叛变。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城侯音叛变,欲结连关羽,让关羽北上支援。然而关羽就是不动身,为什么?因为2点:冬天枯水季对于水军为主的关羽不利;汉中之战没打完。像宛城这样的大城叛变要投靠关羽,关羽都不为所动,可见其定力。

1、加筑南江陵、修建烽火台

为了取蜀,刘备带了荆州兵和荆州的人才入川,为隆中对里以一偏师出宛洛创造前提条件,关羽自然是积极备战,但麾下只有2.5个郡,而且长沙被孙权割走后,东吴水军能够轻松到达江陵,缺少战略纵深。想抽兵北伐,谈何容易。

所以,哪怕吕蒙与孙权定下了取荆州之计,回到陆口对关羽百般示好,结果关羽不为所动,默默地加筑南江陵、修建烽火台。前者是能够以少量兵力防守,而后者,是前线的哨所。也因此,关羽得以抽调2/3的兵力进行北伐,同时也确保后方稳固。

2、对出兵时机的选择

关羽是个很会抓时机的人,但在宛城叛乱,关羽岿然不动的原因,就是关羽直知道孙权会背刺,所以需要等刘备结束汉中之战,回到益州,这样就可以护住关羽后方,能够安心北上。一旦东吴背刺,糜太守坚守不出,关羽先退兵,然后最多半个月,张飞就到了;再等一个月,刘备大军也东出了。这就是215年的重现。

吕蒙剧照

建安二十年大事记:正月,黄忠定军山斩杀夏侯渊,5月曹军退出汉中,7月刘备进位汉中王,返回成都。而关羽北伐,正是7月。所以,关羽和刘备之间是有默契的,就是关羽必须在刘备回到益州后,自己才能北上。

3、战术选择:包围襄阳,攻打樊城,破其犄角之势

这一点其实很难。三国时期,攻城难、运粮难,所以守城最好的方法,就是犄角之势,比如成都+雒城,寿春+合肥,江陵+公安。

其原理就是:成都、寿春城高难攻,想围死已经很难;而雒城、合肥这种犄角之城在前线,以少量兵力、大量粮草进行坚守,目的是在敌人后勤线布置一颗钉子,对方不敢直接绕过去直接攻打成都、寿春,必须线拔掉雒城和合肥才敢进兵。

刘备打雒城打了一年多,非常惨烈,曹魏这边流传着刘备已死的传言,吕岱返回东吴也说刘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孙权打合肥也是如此,一旦不能偷袭攻下,基本就只能包围个十几天然后撤军。

回过头来看襄阳和樊城,襄阳易守难攻,打襄阳非常不划算。但绕过襄阳打樊城,就变成补给线拉得非常长,后勤很容易被骚扰,兵败退军的话也容易被截后路,非有大智大勇者不可为。但关羽做到了,这个北方汉子,却迅速掌握了水军的使用方法,用副将围困襄阳,然后亲率主力与曹仁交战,一举避开了要攻坚襄阳的难题,不能不说胆子够大,心也够细。

4、发挥曹魏境内起义军的最大作用

在对方境内有叛乱,叛乱者来投时,大部分武将的选择,是收到自己麾下,增强实力。而关羽则不是,而是安排其回到家乡,继续骚扰敌人内部。

《胡昭传》: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余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到陆浑南长乐亭,自相约誓,言:“胡居士贤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一川赖昭,咸无怵惕。

孙狼的例子仅仅是为了吹嘘胡昭,顺带记下的。而陈寿《三国志》对关羽的记录实在是太简陋,完全认识不到关羽的各种神操作。

关羽水淹七军为什么就威震华夏了?其实关羽威震华夏的原因,是下面这个: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这意味着,整个河南地区的叛乱,都打起了关羽的旗号,一下子许都以南完全瘫痪,到处都是关羽的旗帜,空气中随处可以听到“汉将关羽要打回来了”的声音。

这种对敌国起义军的利用能力,三国里关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

最后、败走麦城,但并非关羽之过,关羽无愧于名将之名

三国演义里说的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这其实完全错了,对于东吴,关羽从未大意。215年袭三郡后,关羽已经开始为北伐的后方防御做准备。为此,关羽的准备是极度充分的:

①加筑南江陵、修筑烽火台。江陵城的防守,从关羽退兵后不敢攻打,到朱然凭借5千战兵防守曹魏十几万兵大半年,可以看得出有多坚固。

②后方犄角之势:江陵+公安。东吴想包围江陵,那么就要被公安守军随时出兵打击粮道。所以吕蒙必须先打公安才敢进军江陵。

关羽剧照

③外戚糜芳、主公老乡士仁为主将。尽管看不起糜芳、士仁两个靠关系上位的,但依然信任这两个跟随十几年的“忠心之辈”。

④出征时,多留备兵。

⑤确保刘备回益州才出兵。

而最关键的,很多人以为的吕蒙+陆逊玩了一手诈病+示好的计策,让关羽选择了“稍撤兵赴樊”,导致江陵空虚,这其实是谬论!

关羽是“稍撤兵”而不是“尽撤兵”,可以理解为关羽逐渐撤走了一小批部队,结合之前的“多留备兵”,无非就是把多留的部分撤走。

而当时三大势力,都不认为江陵空虚,曹魏认为“羽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关羽在收到徐晃军射入的书信“羽犹豫不能去”,显然是对江陵防守到自己回军有信心;东吴虞翻劝降士仁时,说“烽火不举,此必有内应”,暗指糜芳。整个劝降信里,丝毫不提江陵、公安空虚一事。

糜芳剧照

另外江陵城里:虞翻说“今区区一心者唯糜将军也”,建议迅速进城控制局面。果然城里士官已经开始组织伏兵,企图翻盘。如果城里士兵不足,比如只有1、2000人,这些低级军官根本没有反抗的必要。

也有人说关羽恐吓后方太守“还当治之”,导致其投降,毫无疑问要负领导责任!这其实非常搞笑。

首先,武将互相看不顺眼,是很正常的。

《赵俨传》: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

而关羽和张辽关系不错,跟徐晃更不错,称其为大兄,关羽跟同在荆州为臣的马良、杨仪、赵累、廖化等,没见有什么问题,那么,跟关羽关系不好的糜芳、士仁、潘濬,恰好是投降的三个。到底是关羽的为人有问题,还是这些人本身有问题,所以与关羽不和?

关羽和张辽

其次,食君禄、忠君事,为主公效忠本身是应该的。

同样关系不睦,李典选择的是国家大事放在第一位;而庞德选择的是既受国恩义在效死,蜀汉这边,赵累、周仓选择了与关羽共死,糜芳,士仁选择了投降保命。然后,锅丢给关羽?这明明是人与人的差距!

真正应该背锅的,是刘备。

任命糜芳为南郡太守的,是刘备!任命士仁为公安太守的,也是刘备!

站在关羽角度,他做不到换掉糜芳、士仁,也做不到干掉糜芳、士仁。

另外东吴背刺,是关羽外交不行吗?

其实不是的,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关羽本身根本不具备外交的权利!一直是在被动的应对孙权的各种阳谋阴谋。关羽要做的,就是负责强,强到对方不敢打自己主意。关羽也做到了,从213年诸葛亮入蜀,到219年关羽北伐,关羽独自镇守荆州6年,魏不敢来犯,吴只敢搞阴谋,这就足够了。

关羽剧照

总结就是:襄樊之战,是整个三国里极其难得的以弱击强却取得大胜的战役。

同时,发动这场战役的关羽不愧是名将之姿,在麾下缺乏名将、身边缺乏谋臣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压着曹魏揍,哪怕被第二波援军击退,依然有吞下襄阳的实力。

虽然最后的局面是东吴背刺、关羽败走麦城,但关羽的安排并无问题,错在刘备的任命、以及蜀汉太弱、容错率低。

襄樊之战之所以悲壮,就是让人看到英雄企图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却依然败于小人之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