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贤妻设局,王五夜闯新房,公婆:是何方妖孽!?

硫磺之握 2025-01-05 12:45:14

清朝末年,伊市县西庄里住着一个姑娘。这个姑娘嫁给了东庄里的一个小伙子。姑娘年方十八,小伙子年岁二十。成亲之后,这个媳妇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洗衣做饭,打水扫院,在公婆面前站左站右,尽心孝敬,从不多说一句。老两口为自家的独苗儿娶了这么一个贤惠的好媳妇,高兴得眉开眼笑,逢人就夸。

两庄相隔五里之遥,儿子憨小不懂事理。媳妇回娘家,全由公爹来回接送。有一天,媳妇在娘家住了十天之后,公爹大早上起来就去叫她。回来的路上,媳妇说:“公爹呀,您稍等一会儿,我去方便方便。”说着就向离路边不远的破庙走去。这个破庙周围有半人多高的荒草,在那儿解个手倒也能遮挡一下子。可是公爹等了一阵又一阵儿,不见儿媳妇出来。他想去看看,又不好意思喊,只好蹲在路边耐心地等。可是等儿媳妇来到她跟前儿,他大吃一惊,只见儿媳妇头戴凤冠,身披蟒袍。公爹忙问道:“孩子,你咋这身打扮呢?”儿媳妇撩了撩蟒袍,前看后看,也愣住了。公爹又问:“你这穿戴是谁的衣冠呢?”儿媳妇说:“我也是稀里糊涂的。”公爹突然想起了那个破庙,忙说:“赶紧脱了,恐怕是庙里那位神仙娘娘的,快快给人送过去。”这不说怕呀,还有点儿胆子。一说怕字,公爹也真害怕了,他把凤冠蟒袍放在路边,一把拉着儿媳妇就往家里跑。到家之后,他把路上发生的事儿一五一十给老伴儿说了一遍。老两口都说:“怕是儿媳妇中了邪,被妖怪缠身了吧。”

这天傍晚,和往常一样,儿子躺在爹娘的炕上,儿媳妇在公婆的房间里嗡嗡地纺着棉花。一把棉花纺完之后,婆婆就说:“孩子,夜深了,你们回去睡觉吧。”儿媳妇收拾好纺线车就说:“娘,我去茅房方便一下,您叫醒他,把油灯点着。”爹娘叫醒了儿子,儿子揉着眼皮,慢吞吞地朝房间里走过去。只听他的一声怪叫,倒在了门槛旁边。老太太、老头儿听着这怪叫声,急忙跑进房,看见儿子躺在地上,脸色苍白,冷汗满头。老两口扶起儿子,不住地喊。儿媳妇从茅房出来,一见丈夫变成这样,就哭起来了。过了一会儿,儿子慢慢醒过来,老头儿就问孩子:“这是怎么了呀?”儿子颤颤巍巍地结结巴巴地说:“鬼鬼。”说着又是一声怪叫,一头砸进了老太太的怀里,不敢抬头。老两口一个摸着儿子的头发,一个拽儿子的耳朵,叫着火儿,按着心又过了一会儿。老太太就问了:“孩儿到底是咋回事儿?”儿子才慢慢地说我:“我掀起门帘子,就看见炕上靠墙的地方坐着一个红头发绿眼睛的鬼。”“哎哟,我的傻孩子,准是你眼花了,和你媳妇儿赶紧睡觉吧。”儿子抱住老太太就哭着说:“我不在屋里睡,我怕我要和你睡。”老太太一见儿子这样害怕,就说:“媳妇儿啊,今天晚上憨小就在我屋里睡,你自己先睡吧。”后来几天,儿子再也没看到鬼,也敢自个儿在房间里睡了。

这一天的傍晚,天上黑云翻滚,地下狂风猛起,不一会儿,雷鸣闪电,大雨倾盆。老头儿照样是关好大门,儿子照样在父母的炕上打着呼噜,儿媳妇儿也照样在公婆的房间里放着棉花,一直放到了半夜。在公婆的再三催促下,媳妇儿便和丈夫进了房间,关好了门窗,不多时就睡着了。且说这老两口刚刚把被子铺开,脱了衣服,一阵炸雷,窗门啪的一声被打开了,油灯也给风吹灭了。老头儿起身正要关窗,又是一道闪电,一声炸雷。借着电光,老头儿突然看见一个高看不到头,低看不到脚,比缸还粗的白桩子怪物,在院子当中踏着泥水扑腾扑腾地来回走着。老头儿倒吸了一口凉气,惊慌之中唤起老太太哆里哆嗦地说:“老伴儿啊,你看那院子里边是不是有个妖怪?”老伴儿爬出被窝,趴着窗一看,只见那妖怪在窗口停了一下,又扑腾扑腾地朝儿子的房间走去。老两口吓得两腿发软,毛骨悚然,窗也不敢上去关,也不敢擦,开火点上灯,嘴也不敢张,一句话也不敢说,战战兢兢地靠在了一起。没多时,老两口听不见那怪物走动了,你让他去看看,他让你去看看。

正在这时,又是一阵电闪雷鸣,老两口一齐朝窗外看去,只见那怪物比原来粗了好多,在院子当中扑腾了一阵儿便不见了。老两口这才关紧窗门,点亮油灯,谁也不敢睡觉,谁也不敢出去。老头儿突然想起来儿媳妇回家那天在路上头戴凤冠身披蟒袍的怪事儿,想起儿子那天夜里看见吊死鬼的情景,今天晚上又看见怪物,心里都在说呀:“怕是儿媳妇被妖怪缠身了吧。”老两口越想越害怕,这越害怕越不敢出门,直到天光大亮,他们才吹灭油灯,打开房门,抬头一看,雨早停了,风也不刮了。老头儿推推儿子的房门,房门关得是死死的,老太太敲敲窗户,窗也关得紧紧的。他们老两口就在门外叫儿子,儿子也不答应,叫媳妇儿,媳妇儿也不言语。这下可急坏了老两口,猛敲门,紧打窗,大呼小叫高声喊,惊动了左邻右舍,招来了父老乡亲。众乡亲帮着推开窗门,老两口进门一看,吓了个半死,房间里空空荡荡,儿子儿媳妇都没影儿了。老两口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昨天晚上看见妖怪的事儿说了一遍,大伙儿是你一言他一语,都说这小两口一定是被妖怪吃了,让老两口赶紧到衙门去报案。衙门里的人经过查问,也没法审理这冤案,只好将案情写明,封存入档。

事隔三年就到了民国,新上任的一位县官无意当中翻开了此案,觉得特别奇怪。这位县官善于审理疑难案件,他不信这世上有鬼怪,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带着四个衙役查访案情,到了东庄,找到了出事者的家里。县官说明了来意,老两口就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说了一遍,又把县官和衙役领到儿媳妇的房前,说:“老爷啊,自从儿子和儿媳妇被妖怪吃了以后,这房间再没有人住过,过年过节我老两口也不敢进去打扫房子呀。”县官打开铁锁,进到房间里,仔仔细细看了一遍,缝里长出了草,墙上掉落了图片,屋里的边边角角有不少蜘蛛网。突然,县官发现左边门扇上有一个绿豆大的窟窿。县官思索了一下,问道:“老人家,你儿媳妇在家里对您二老如何呀?”老伴儿就说:“哎哟,大老爷呀,我儿媳妇过得门来,一天到晚跑前跑后,从不多说一句话,三乡五里都说我家烧了高香,娶了个好媳妇儿。谁知道这绳子就在细处断,死人总是死好人呢。”县官除了对房门上那个小窟窿有点疑心之外,其余的还真看不出什么破绽。他又带着衙役朝西庄走去,在路上看见了那个破庙,就和衙役走了进去。庙里边儿是墙扭梁歪,泥塑的神像破烂的,分不出个眉眼,看来至少有十几年没人来烧香拜神了。

忙活了大半天,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了,村头巷尾看不见一个人,县官和衙役们在对面那个观音庙门口歇息。庙的大门锁着一把已经生锈的铁锁,窗户上糊的纸已经被风吹雨淋掉的只剩几片,说黄不黄,说白不白的纸片了。隔窗往里边一看,靠墙的地方乱七八糟搁着几排却沿没点儿歪七扭八,破烂不一的瓦罐和瓦盆。这个时候走来两个手端饭碗的人,这两个人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县官问过姓名之后就说:“这庙里放的破烂瓦盆瓦罐儿是什么意思?”张三就说:“那是王五的。”县官又问:“为什么不放回家呀?”李四就说了:“这王五是河南灵宝人,他是出来打短工的,故而在此居住。”县官又问:“打短工哪来这么多破烂的瓦罐瓦盆呢?”张三就说了:“王五就是个卖瓦罐瓦盆的,那挑剩下的只好摆在这儿了。”县官又问:“那他人呢?”李四就说了:“三年前就再也没见着他人了。”县官听到这里,眉头一皱,停了片刻,又问道:“听说你们村里有一个姑娘,三年前嫁给了东庄。这姑娘未嫁之前,在村里好还是不好?”张三儿就说了:“这个姑娘我知根知底儿,十村八乡的,很难找到这么好的姑娘了。听说三年前她和她丈夫被妖怪吞了,哎哟,好人短命。”县官又问道:“她娘家住在哪条街巷,哪一户?”就在这条街巷,和我们是左邻右舍,和这个庙只隔三间。县官带着衙役来到姑娘家,说明来意之后,就问道:“你女儿在家里对你二老可好?”这女孩的娘就说了:“哎哟,我女儿是从小到大,天一黑,把门一关,不是纺布就是纺线。我俩呀,不论是有个头疼脑热的,我闺女就跪在床前问吃问喝,问寒问暖,从没在我们面前顶过嘴掉过脸子呀。”县官查访了之后,回到府里是再三考虑,觉得这桩案子与卖瓦罐瓦盆的王五有关。第二天,县官命衙役请来西装上的张三和李四,给了他每人十两白银,带着四个衙役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样,去河南灵宝寻找王五的下落。

那么大一个县城,要打听王五,真是大海捞针呢。他们几个人走走,走过了一座座高山峻岭,越过了一条条大河小溪,穿过了一丛丛深处密林,总算来到了河南灵宝。他们拜访许多本地的人,还是没找到王五的下落。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小镇子里,觉得肚子里边儿饥肠辘辘,走进了一家店堂,叫了些饭菜。这个时候,张三突然看见店主很眼熟,定睛一看,正是当年卖瓦盆瓦罐的王五。李四看见那个做饭的女人也很面熟,再仔细一看,正是当年被妖怪吞吃了的姑娘。他俩低声低语的向衙役说了遍。衙役为了确认真假,命张三在店主端饭菜的时候,趁他不防然叫他的名字,让李四转到女人的背后,趁他不备,猛叫他的名字。若是都答应了,四个衙役将他们速速捉拿。果不其然,这一喊一叫,一答一应,说是迟那时快,四个衙役将他们捆绑了起来。回到本县所辖的地方,经过公堂审问,原来啊,这姑娘和王五早就暗中往来。为了迷惑公婆,三年前她假装小便,出来时候头戴凤冠,身披蟒袍,其实啊,那是王五偷来的。那天夜里儿子看见的吊丝管儿,也是王五用纸画成的头像捆在头上,先吓昏了他后又越窗逃跑。至于那个白桩子怪物也是王五翻墙而入,用白布裹着身体,借着雷鸣电闪,故意敲开老两口的窗户,在院子里来回走动,吓唬迷惑他老两口,不想让他们出房间,又走到儿子房门口,媳妇儿打开房门,王五进去之后,取下白布,将熟睡的儿子掐死,抱着死尸走出了房门。媳妇儿拿条绳线捆了一个活口,在右扇门上将门关紧,线头从弄好的左扇门那个小窟窿里穿过来,然后钻出了房子,抽掉线头,骑在王五的身上,就这样用白布上上下下裹成一个白桩子,故意在院子里走了几个来回,翻墙而去。到了村外边,王五把死尸扔进路边的深井里,与他连夜逃跑了。

真相大白之后,县官命左右将杀人犯王五斩首示众,将同谋女犯判了徒刑,关进了女监。从此之后,这位县官破妖案的事儿被传为美谈,流传至今。这真是本是贤惠好媳妇,私通他人害丈夫,巧设迷局犯妖案,最终伏法遭惩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