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13年,朱元璋杀胡惟庸李善长,是不是在故意制造冤案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9-07 17:56:44

在明初的洪武四大案当中,影响最深远、死亡人数最多的,就是发生在洪武13年的胡惟庸案了。

朱元璋当年刚开始入伍的时候,是在濠州的郭子兴麾下打工。在这个期间,他顺手娶了郭子兴的义女,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只不过后来小朱跟老郭家闹翻了,朱元璋干脆就领着24个愿意跟自己走的核心骨干,跑到了定远城,打算另起炉灶。后来也被一些人称之为"淮西二十四将"。

所以历史上,朱元璋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在定远城。只不过这会儿他身边全是枪杆子,没有笔杆子帮他去管钱袋子,一个像样的文官都没有。直到朱元璋攻下了滁州之后,他才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帮他看家的文臣。这个人就是前任大明开国第一功臣,青年朱元璋眼里的萧何,晚年朱元璋眼里的司马懿——李善长同志。

李善长这个人之前没做过什么大官,以前只做过一个里长,属于元朝基层的一个办事员。他后来能够位居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上车上得早。

拿下滁州之后,朱元璋又拿下了和州,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马鞍山那一带。朱元璋又遇到了两个入伙的人,一个是大明开国第一杀神、杀降爱好者常遇春,另一位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

李善长和胡惟庸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经常被描写成是师徒二人,但是明史当中只提到这两个人是老乡。一开始也算不上是什么核心的决策圈的人,因为在朱元璋到处火拼的阶段里面,他也没有担任过什么特别重要的职务。一开始他也只是元帅府的主簿,后来被下放到了各个地方,干的活也都是知县主簿的活。直到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前一年,才被召回到了南京,担任太常少卿。

咱就看老朱建立明王朝之前的这十年时间里,胡惟庸几乎一直都在地方做官,基层经验可以说是相当丰富。明史当中把他判定为奸臣,但是这个人绝对不能说是个没水平的庸官。

洪武元年,朱元璋正式在南京建立明王朝。政治制度上,基本上也就复制了宋元的那一套,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而朱元璋任命的第一届中书省领导班子,是以徐达为右丞相,李善长为左丞相。不过徐达这会儿人还在大都忙着砸蒙古人的水晶,所以实际上中书省的事全是李善长一个人在管。

到了洪武三年,李善长人都已经66岁了。朱元璋觉得60多岁的人也没有几年活头了,估计这会儿李善长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俩人一拍手,就打算从基层选一批年轻人来挑大梁。

在李善长的推荐之下,胡惟庸被调到了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这个职位在中书省可不算低了,因为当时徐达还在外面忙着呢,所以胡惟庸实际上头顶只有三片云,也就是左丞相李善长、左丞汪广洋,还有右丞杨宪。这个左右丞,其实就是丞相之下的二把手。

这胡惟庸刚进来没两天,李善长就申请退休了。至于说谁来做下一任丞相,这会儿朱元璋能选的有三个人,也就是杨宪、胡惟庸、汪广洋。老朱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挑谁,就跑过去问了刘基。

按照《明史纪事本末》的描述,刘基就觉得这3人都有毛病。杨宪有才华,但是气量小,容易犯事。汪广洋这个人呢,眼界太低,容易惹事。至于说胡惟庸这个人,望之不似人,怎么看都是一个反派,没准哪天就给你惹成大麻烦。老朱这一听,感情这中书省没个好玩意儿啊。问题是这会儿活还得让人干。

等两个月之后,杨宪惹了朱元璋,被老朱送上了天。既然汪广洋听起来问题最小,那就让他先顶着吧。于是汪广洋就成了新一任的左丞相。这个时候的徐达还在外面火拼的路上,所以胡惟庸面前只有一片云,那就是汪广洋。这个人正如同刘基的评价那样,人品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就是能力有限。在基层熬了那么久的胡惟庸面前,根本就不够看。结果就在洪武六年,被朱元璋从南京扔到了广东。

胡惟庸以左丞的身份执掌中书省,半年之后正式转正,担任右丞相。你要是说胡惟庸没有水平,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是洪武朝任期最久的丞相。但你要是说他能力非常强,那显然也不太对,因为这个丞相干了没多久,胡惟庸就开始分不清大小王了。

明史当中记载说,一开始胡惟庸在朱元璋面前,那是谨小慎微,朱元璋对于他也是比较信任。慢慢的有些小事也就不管了。既然老朱慢慢的不过问,那小胡也就开始慢慢的自作主张。什么死刑案、任免官员,甚至弹劾官员的文书直接给拦了下来。

封建王朝官员这个群体,他的特点就是,只要上面的态度开始暧昧下来,那底下的人就开始疯狂的投机取巧。不是找靠山那就是找靠山。既然皇上这么听丞相的话,那丞相就等同于皇上。天子是谁不重要,能办事的就是好领导。于是给胡惟庸送礼的人就越来越多,这里面还包括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胡惟庸和他结为了姻亲,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李存义的儿子。

而胡惟庸做的最大胆的一件事,就是涉及到了刘基的死。明史当中记载说,刘基病重期间,胡惟庸给他送去了一瓶药。这刘基吃完没多久就去世了。虽然刘伯温的死一直都是一个疑点,但是从明史的记载来看,和胡惟庸肯定是脱不了干系。

胡惟庸还和李善长勾搭到了一块。他希望李善长能够支持他。李善长当时没有同意,但是也没有反对。反正我一大把年纪了,估计将来也是走在老朱前面,你们的事自己就看着办吧。

李善长确实走在了老朱的前面,不过是被物理超度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影视剧里面会把胡惟庸描写成了像魏忠贤一样的大反派。因为按照眼下的剧本来看,胡惟庸确实是权势滔天。只不过这种剧本在朱元璋的眼里,能演个10集以上就已经是注了水的烂片了。

不过这会儿,会员还没有用完,所以老朱一开始也没有怎么样。但是胡惟庸做了一个更加作死的事,那就是和武将们玩到一块去了。这其中包括吉安侯陆仲亨还有平凉侯费聚。这俩人因为之前违法被老朱收拾了一顿,心里瞬间就不乐意了。借着酒劲跑到了胡惟庸家去吐槽,胡惟庸顺手也借着他俩的酒劲,让他们暗中去摇人,等着哪天要用。至于说他们招兵要干什么,明史里面却没有说,反正不是啥好事。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明史当中,胡惟庸还联系了明州卫指挥使林贤,让他暗中和倭寇联系,打算养几个鬼子玩玩。具体他玩什么咱们也不知道,反正明史当中把通倭这件事是给他坐实了。

得,朕的丞相也通倭。虽然咱们不好说明史当中关于胡惟庸的事有没有被恶意扩大,这个人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肯定是没得跑的。反正我意思够了,该做的人情也做了。封建王朝的政治博弈这玩意儿,上得了桌面的人呢,多少都要点脸。我趁现在把棋局布好,到时候管是有歪主意还是想自保,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你老朱不开心也就那样了。

可胡惟庸显然是格局低了。不管你的下棋手段有多高,人家对面是直接要掀你的桌子。汉景帝这样的人才是棋圣呢,棋局赢不赢不重要,把对手给物理超度显然更有性价比。

胡惟庸的儿子因为在闹市里面危险驾驶马车,结果把自己给玩没了。胡惟庸一怒之下,杀了驾车的马夫。按照他的思路来看,堂堂朝廷的大员,杀死区区一个马夫,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不上称就没个四两重。可没有想到,朱元璋这会儿就扛着秤碗出来了,非要给胡惟庸上称量一量。那这下千斤也顶不住了。

胡惟庸眼看老朱要翻脸,赶紧联系手下的御史大夫陈宁还有中丞涂节等人,打算给老朱来一点小小的震撼。结果就在这个时候,东南亚的占城国派人来交保护费,胡惟庸在没有告诉老朱的情况下,私下就把人家的保护费给收了。那这下真是欺天了。

朱元璋下旨严查此事。这一查,果然有惊喜。涂节可能是临了被老朱吓坏了,就把胡惟庸勾结武官、意图不轨的事全给抖露了出来。朱元璋一开始是越听越开心,终于有机会收拾他了。于是当年就把胡惟庸等人全部处死,灭族。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胡惟庸的死仅仅是胡惟庸案的开始。老朱先是听说了胡惟庸通倭的事,这给老朱都气乐了。你去找鬼子?顺手就把明州卫指挥使林贤也给送了一个灭族套餐。

胡惟庸案牵连的人数其实也还不算多,真正多起来的是在洪武二十三年。这一年,李善长的弟弟曾经暗通胡惟庸的事也被牵连了出来。一开始朱元璋也没怎么样,可当他得知在知道了胡惟庸背后搞事情的时候,竟然没有告诉自己的时候,这一瞬间就破防了。

因为这会儿老朱的年纪也大了,在他的设想里面,李善长应该早在20年前就死了。可没有想到这老东西是越活越有劲。朱元璋怎么看,都觉得这个人好像特别眼熟,似乎曹操当年死了之后,历史上也出现过这套路的。管你是谁,全都给我上秤。我就不信没有够大的秤碗能够压死你。

于是在这一年,包括李善长在内,还有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等人在内,和这位大明朝的最后一任宰相,带着三万多条人命,以及宰相制度一起,被老朱给送走了。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