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1年台湾在“双十节”的阅兵中展出“雄蜂”反舰导弹、“昆吾”反坦克导弹以及“青蜂”短程弹道导弹之后,台军便开始不断谋求远程打击能力,试图发展出远程导弹来“反制大陆”。
“青蜂”短程弹道导弹
在过去的40多年间,台湾陆续提出了“青蜂”、“天马”、“擎天”系列弹道导弹发展计划,努力使台军具备威慑大陆纵深高价值目标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之中,台湾还陆续发展了多个型号的巡航导弹,比如“擎天”计划就包括“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擎天”超音速巡航导弹,以及“新构型的远程打击新型导弹”。
近日,在“中山科学研究院”出版的《新新》季刊中,首次披露了正在研制的台湾新一代地对地中程弹道导弹“擎天-2”的弹体加工场景,同时该刊物还公布了“擎天”计划室弹道导弹的生产车间以及18-25吨导弹的组装架渲染图。
《新新》季刊中“擎天-2”的弹体加工场景
台湾“联合新闻网”引用“中山科学研究院”的回应称,《新新》季刊中公布的画面是导弹的复合材料壳体加工作业,而导弹组装架的画面中一部分为3D示意图。
《新新》季刊中“擎天-2”导弹组装架,注意其中人物等为3D虚拟场景
而就在上周,多家台湾媒体报道称,“中山科学研究院”在8月1日新成立了一个“擎天计划室”,该计划室除了负责500公里高度太空低轨道的运载火箭的研发与制造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负责射程1500公里的“云峰”中程导弹(即“擎天”高空高速巡航导弹)的10套机动系统与20枚战备弹的量产,这意味着“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多年并完成测试的的“云峰”中程导弹量产终于正式启动。
针对台媒的报道,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特意在8月4日发布声明称,该院受台湾防务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均为奉核定之台湾防务机密信息”,任何有意透过相关渠道刺探、搜集公开报道,都将涉违反“台岛机密保护相关法规”,并呼吁媒体基于“台岛安全与新闻自律”,不要触碰法律。
此外,针对台媒报道中“擎天计划室”的负责人是前“飞弹火箭研究所长杨睦雄”的消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在声明中强调,有关人员的职务调整与规划,都属于该院的“正常之人事作业”,请媒体无须过度揣测。
不过,从一周左右的时间,出现台湾媒体报道“擎天计划室”,到“中山科学研究院”发声明,到《新新》季刊公布相关画面,再到“中山科学研究院”对画面进行回应,整个过程充满了浓浓的“按脚本行事”的味道。不排除是台湾当局为了炫耀所谓的“源头打击”能力,配合台湾当局8月6日公布的“防务预算”相关内容。
根据据台湾行政机构8月6日向赖清德报告的明年财政预算案的报告,包括购买新型战机的特别预算在内,台湾下一年度的防务预算达6470亿新台币,创下了历史新高。
而所谓的“源头打击”,指的是台军的远程导弹要在开战之初就发动打击,对能够威胁台岛目标的解放军武器发射阵地和军事基地进行攻击,以达到从“根源上消除”解放军对台军事威胁的目的。
虽然目前台军方确立了自己所谓的作战新思想,但“源头攻击”实质上没有脱离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提出的“决战境外”范畴。
如果未来台海发生冲突或战争,像“擎天-2”这样的中程弹道导弹,可以配合台军的“万剑”布撒器、“雄风”-2E、“擎天”等导弹,在美军、日本自卫队等方面的情报支援下,对解放军的高价值目标进行打击,用于牵制、扰乱和延迟解放军作战行动。
甚至,我们也不能排除台湾方面丧心病狂,攻击大陆沿海民用目标的可能性,比如交枢纽、发电厂、港口码头等,以制造恐慌和混乱,影响大陆方面的决策。
虽然未来台湾如果发生战争的话,战场的主动权必然在我,但对台军的“源头打击”能力提升,还是有必要从进攻和防御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应对。
比如在进攻方面,解放军各军兵种应该进一步提升立体化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在战时甚至对台军的“源头打击”武器平台和发射阵地进行持续的压制和打击。
在防御层面,应加快构建多层次防空反导体系,重点发展反巡航导弹和反弹道导弹能力,必要时可以发展类似以色列那样的“铁穹”防空系统,对重点民用目标进行防护。
台岛谋求远程打击力量完全是自寻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