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已经被成化犁庭扫过一遍,为什么能在百年崛起,不过是玩脱了,“犁庭扫穴”这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大展雄风的描述。在明朝成化年间,这句话也用来形容对付辽东的女真部落。让我们拉回到1464年,一个名叫朱见深的年轻皇帝登基,他的政策和决策竟间接催生了百年后的女真崛起,形成势不可挡的清朝。为何明朝的种种措施,反倒让这支本应被制服的力量,化茧成蝶,重新强大起来?
明朝的朱见深,即成化帝,是一个命运多舛的皇帝。17岁即位时,他继承的国家内忧外患,尤其是北方的辽东,一直是朝廷头疼的问题。辽东地区,特别是建州女真,这个部落因地理位置偏远,长期以来一直是半农半猎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大明的忠诚度始终不高,时常有小规模的冲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成化帝试图用“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他派遣使者带着生产工具、牲畜和种子,希望能够鼓励女真人从事农耕,自给自足,减少对明朝边境的侵扰。这种政策看似美好,但实际效果却是杯水车薪。女真人接受了这些帮助,实力倒是慢慢增强了,但对大明的侵扰并未因此减少。反而因为实力的增强,他们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开始更频繁地对明朝进行骚扰和掠夺。
而另一方面,成化帝对于女真的军事围剿政策也相当严厉。1465年,成化帝刚刚登基的第一年,就有一次交易市场的小冲突激化了矛盾。女真人带着当地特产前往北京进行贸易,却因商品不符合大明新的严格标准而被拒之门外。这本是一次普通的贸易互动,却因为大明官员的刻意刁难,激怒了女真人。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和欺诈,这种不满和愤怒在女真人中蔓延开来。
接下来的几年,成化帝为了缓解国库压力,竟然下令停止与建州女真的边贸。这一政策直接切断了女真的经济命脉,因为对于依赖贸易获取必需品的女真人这无异于断水断粮。女真首领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极大打压和挑衅,于是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建州女真的首领们—李满住、董山和纳郎哈—开始策划反击,逐渐地,女真人用他们熟悉的地形和游击战术在辽东地区形成了对大明的有效抗衡。他们不仅在军事上给予大明以打击,还在政治上开始稳固自己的地位,逐步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成化帝面对这样的局面,内心的焦虑和无力感日益加剧。他的政府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需要稳定边疆,维护大明的威严和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却又缺乏有效的手段和足够的资源来长期控制这些偏远地区。成化帝的政策徘徊在强硬与宽容之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时间来到了1500年代,更为复杂的局势开始浮现。明朝内部的矛盾开始加剧,贪腐、宦官专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效率和形象。而这一时期,女真部落在不断的冲突和磨合中逐渐成熟,他们的政治结构和军事组织都得到了显著的强化。特别是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女真开始摆脱以往部落分散的局面,向着统一和国家形态迈进。
努尔哈赤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还是一位极具政治智慧的领导者。他深知要想真正强大,不能仅仅依赖掠夺,而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于是,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实行八旗制度,整合女真各部落的军事力量,同时在经济上推广农耕,减少对掠夺的依赖。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女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成化帝的政策虽然初衷是为了稳定辽东,但实际上却在无意中帮助了女真的成长和壮大。他的政策虽然试图通过经济援助和军事威慑来控制女真,但最终却成为了女真崛起的催化剂。这种政策上的短视和失误,给明朝带来了长远的隐患。
回顾成化帝的统治,我们不难发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常常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成化帝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短期的冲突,但长期来看,却加速了女真的崛起和明朝的衰落。政治决策的每一步都可能影响历史的走向,成化帝的经历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这样的决策交织而成的。
李成梁这个傻b,养寇自重,又不知多养几个,搞势力均衡,手把手教敌人
成化犁庭打击的是建州卫、建州右卫的女真部落,非常不好意思,努尔哈赤他们属于建州左卫,不属于这次打击对象。结果建州左卫不但实力没损失,反而因为其他两卫遭受重创,间接帮助努尔哈赤崛起扫清了障碍!
成化犁庭?那就是个笑话,不如改成成化旅游! 大明成化年间,草原重归部落时代,唯一成规模的草原军事单位就在朱棣帐下,都是朱棣娘舅的势力!当然也包括努尔哈赤的父辈!
总共才斩了五百多人有啥用啊?又不是斩了五千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