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剑勇
日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规模日益扩大,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密度在七年内翻了一番。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创纪录的每万名员工就有162台,是七年前两倍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各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中国已经晋升至第三,每万名员工有470台机器人,机器人密度仅次于韩国、新加坡。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使用自动化技术,为工业机器人市场释放潜力,是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因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数字化、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包括部署工业机器人,不仅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从而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且是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54.13万台,我国就达27.6万台,占全球安装量的51%。截止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180万台,位居全球第一。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工业机器人赛道上,昔日主要由发那科、ABB、安川、库卡等厂商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如今,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也得到迅速发展,涌现出埃斯顿、汇川技术等优秀的工业机器人厂商,他们的销量持续增长。根据MIR睿工业数据,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销量超过外资品牌。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销量约21.6万台,同比微增5%。虽然市场整体需求较弱,但仍保持一定的韧性。其中,我国内资厂商保持着较强劲的增长势头。2024年前三季度,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同比增速达21.1%,远高于整体市场增速。
在与外资品牌竞争中,我国内资厂商保持着较强劲的增长势头,使得内资品牌市场份额持续增长,如今更是超五成。
2015-2024年Q1-Q3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2024年前三季度,内资厂商市场份额提升至51.6%,较2023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内资厂商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增强。
内资工业机器人厂商中,表现亮眼的有埃斯顿、汇川、埃夫特、新时达,市场排名分别位居第2、第3、第8、第10。得益于近年来国产替代加速,内资厂商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在市场竞争中牢牢占据着有利位置。
埃斯顿作为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随着出货量的快速增加,也打开了业绩增长空间,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业务保持了快速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33.66亿元,同比增长4.38%。第三季度营收为11.98亿元,同比增长21.66%,其中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营收同比增长19.33%。
汇川技术作为国内工控巨头,市值1568亿。值得一提的是,汇川技术创立之初,彼时的中国工控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所垄断。然而,汇川打破了ABB、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垄断地位。
自汇川技术成立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受益于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下,从而驱动营收强劲增长。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营收规模从2007年的1.5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04亿元,营收规模扩大191倍。2020年-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0%。
2024年前三季度,汇川技术营收253.98亿元,同比增长26.22%,仍然维持一个高增长态势。其中,通用自动化(含工业机器人)营收约109亿元,同比增长约4%。在业绩说明会上,汇川技术表示,公司工业机器人产品增速高于通用自动化业务增速,是公司未来的战略支柱业务之一。
汇川技术对于工业机器人业务的发展坚定看好。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机器替人的行业趋势也成为行业共识,企业原先考虑机器替代人时会做投入产出的平衡考虑,现在考虑的则是强化连续性生产的能力;其次,随着工业机器人成本的降低,以及发展得更加柔性化、智能化,其应用领域也会大大拓宽。因此,预计工业机器人业务仍有较好的增长潜力。
最后,制造企业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推动智能制造升级,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制造业升级背景下,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从而驱动对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需求大增。从长远来看,我国制造业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MIR睿工业预计,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同比增速有望达5%-10%左右。中长期向好的态势不改,工业机器人现在仍是处于成长阶段的自动化产品,未来几年仍有望继续保持2位数增长。
整体来看,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向好、产业升级及设备更新等政策的支持,国产头部机器人厂商发展势头良好,市场格局重塑,行业加速洗牌,工业机器人行业将会进入一个稳定发展阶段。对于赛道上的厂商而言,有望继续为其打开业绩增长空间。
杨剑勇,福布斯中国撰稿人,表达观点仅代表个人。致力于深度解读物联网、云服务、人工智能和智能家居等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