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烟民的心里话:我知道「戒烟」更好,但我做不到

嘉慧浏览趣事 2024-11-20 21:50:36

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人尽皆知。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显示:

「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0.5%。」

仅在这一年,香烟消费量就超过了2万亿支。

这意味着,在15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每两个男性中就有一个是烟民,而这些烟民平均每天会抽一包烟甚至更多。

比数据更令人奇怪的是,烟民往往比普通人更加了解吸烟的危害,这也是烟民通常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吸烟的主要原因。

并且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有超过70%的烟民希望戒烟,且有过戒烟的经历,但最终大多以失败告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无法摆脱香烟这种「白色幽灵」呢?

尼古丁的「阴谋」

当我们猛吸一口香烟,烟雾便开始了它在人体内的“旅程”。

烟雾依次经过口腔、喉咙、气管,最终到达肺部。

仅仅大约7秒后,烟雾中的尼古丁就会通过血液迅速进入大脑,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从而让人产生兴奋感。

多巴胺作为大脑奖励系统中的核心物质,在我们最初接触香烟时,即便身体在吸烟过程中出现头晕、咳嗽等不适症状,大脑却依然会错误地判断吸烟对身体是有益的行为。

这就像是一个误导的信号,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香烟的陷阱。

随着吸烟次数的不断增加,我们强大的身体适应能力开始发挥作用,逐渐习惯了吸烟过程中的各种不适。

与此同时,尼古丁也在身体中不断沉积,大脑对尼古丁的依赖也日益加深。

一旦大脑中的尼古丁含量降低,戒断反应便会随之而来,如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口水增多等。

此时再次点燃一支香烟似乎就变成了缓解戒断反应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戒断反应一般在开始戒烟后的两个小时左右出现,此时大脑中的尼古丁含量会下降一半,阶段症状并不明显。

然而6个小时后,从最后一支烟中补充的尼古丁在体内只剩下了些许残留。

虽然戒断反应对情绪的影响开始越来越强烈,但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常年吸烟而沉积在身体中的尼古丁却在慢慢减少。

戒烟后的3至5天,戒断反应会达到一个峰值。

烟民们在这个时候甚至会变得暴躁、易怒。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戒断反应对身体和情绪的影响将会变得越来越小。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表在2011年7月的文章中提到,超过一半的戒烟者在尝试戒烟的8天内就会失败。这项数据与戒断反应对身体的影响周期几乎完全吻合。

那么,戒烟难完全是因为尼古丁的原因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相较于其他毒品来说,尼古丁造成的戒断反应根本不值一提。

如果我们仅仅从生理学的角度去解答戒烟困难这个问题,认为所有戒烟失败的人都是因为意志不够坚定,这显然是不准确的。

在戒烟过程中,意志的确会对戒烟的结果产生影响,但这绝对不是导致戒烟失败的主要原因。

除了戒断反应给身体带来的不适以外,其实潜意识也在阻止着人们戒烟。

而想要彻底理解潜意识在戒烟过程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先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香烟的「前世今生」

香烟在人类社会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在过去的岁月里,香烟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意义。

从最初被视为一种新奇的事物,到后来成为社交的工具、缓解压力的方式,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些历史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人们对香烟的认知和态度。

早在公元前3000年,印第安人就已将烟草视为一种草药,认为它可以预防一切未知的疾病。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吸烟行为仅仅局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生活中,发展十分缓慢。

直到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这一局面才被打破。

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对当地印第安人吸烟的行为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水手杰瑞兹成为了欧洲的第一个烟民。此后烟草迅速在欧洲扩散。

航海家们的日志中记载,往返于新大陆与欧洲的海员们脖子上大多挂着用棕榈叶做成的小烟斗。

他们认为,吸入的烟雾不仅可以扛饿解渴,还能驱除疲劳、恢复体力,使精神得到放松。

这种现象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仅仅十几年后就出现了。

到了1559年,法国人尼古特听说烟草不仅可以解乏提神,还有麻醉作用后,开始种植烟草并献给法国宫廷,用于治疗王后的头痛病。

由于疗效很好,烟草在法国上流社会传开,进一步加强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医用价值。

同一时期的英国,人们也认为烟草可以作为治疗牙痛、寄生虫病的药物,甚至有人认为它可以预防黑死病。英国的伊顿公学曾让孩子们通过吸烟来预防瘟疫。

至此,烟草成为了一种跨越阶级、性别、年龄的消费品,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可使用。

资本家们看到了其中巨大的经济价值,开始大规模种植烟草。

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烟草作为一种医用价值极高的经济作物,迅速征服了全世界。

与印第安人吸烟的初衷一样,人们最初吸食烟草是将它当做一种药物来使用。

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任何未知的疾病都有可能夺走鲜活的生命。而吸烟给身体带来的错觉,让人们对烟草能够治病的观点深信不疑。

随着几代人的言传身教,烟草在人们心中的医用价值被进一步巩固,甚至延伸出了早期的吸烟文化。

资本家与商贩们为了提高烟草的销量和利润,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从最初的直接吸食,到后来的水烟、烟斗、烟杆、鼻烟壶,再到吸烟器具普及之后吸烟工具的材质变化,如玉制鼻烟壶、象牙质的烟斗烟杆等等。

在那个阶级划分明显的年代,昂贵的吸烟工具甚至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1843年,法国的烟草商们开始生产卷烟,并将其命名为“Cigarette”,也就是香烟。

这种干净便捷、不需要再使用吸烟工具就可以让人们吞云吐雾的烟草制品,在大规模生产与传播后,迅速取代了传统吸烟方式,得到了所有烟民的青睐。

在之后的战争中,香烟甚至成为了军用物资。

吸烟工具与方式的迭代为烟民们吸烟增加了许多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比如用昂贵的吸烟器具来彰显自己的身份,用烟草款待贵宾以表示对方的尊重等等。

这种畸形的文化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看到。

20世纪20年代,部分西方精英推动设立女性行为的新标准,其中包括完全禁止吸烟。

这一压榨女性权利、损害烟草商利益的行为,让烟草资本家们成为了西方女性坚实的后盾,并发布了大量有关女性吸烟的海报。

在这些海报里,女性一直都是吸烟的形象,这一举动的确影响了当时女权运动的进展。

在禁烟时期,西方女性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不允许吸烟,而那些敢于挑战规则、在公共场合吸烟的女性,在他人眼里自然就成为了前卫与时尚的代言人。

虽然烟草资本的功劳值得肯定,但背后的原因却需要我们深思。

如果女性的权利被压榨,那么对于烟草商来说,就会失去一整个消费群体。而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之下,如果吸烟这种行为能成功地与时尚、优雅、平等和自由挂钩,那么香烟这种产品将被赋予新的文化形象,销量也会随之上升。

这样想来,资本在意的或许根本就不是女性的权利,而是女性的价值。

早期烟草的形象,既是治病的草药,也是体现社交品味、年轻时尚和独立自由的消费品。

虽然反对吸烟的声音一直都有,但因为朝代更替等原因,最后的结果都不尽人意。

一切的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那时,吸烟对身体带来的危害开始频繁地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

以肺癌为例,在20世纪初,肺癌的发病率在所有癌症中小于1%,而到了1945年则达到了惊人的20%。

1950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胸外科医生Graham与他的学生Wynder通过用焦油涂抹在小白鼠身上的实验,验证出了吸烟与癌症的直接联系,并发表了论文。

在这之后,美国癌症协会提出了吸烟可能会罹患癌症的观点,导致香烟销量急剧下降。

为了挽回香烟的形象,英国的烟草公司强制48只比格犬每天吸食6个小时的浓缩烟雾,相当于每天要吸30根香烟。三年后,他们向民众公布了实验结果,表示自己的产品没有任何问题,这些动物在长期吸烟后仍然非常健康,体内并没有出现癌细胞。但仅仅过去了半年,Thepeople报社就披露了比格犬吸烟实验的具体细节。烟草公司为了得到完美的数据,不断地将患病的比格犬处死,换成健康的比格犬重新参与实验。

在3年的时间里,参与实验的比格犬远远不止48只。而在公布结果之前,所有参与实验的比格犬全部被烟草公司秘密处死,并换上了一批健康且从未参与过实验的比格犬来向民众展示实验结果。

事情被曝光后,在整个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舆论一片哗然,烟草巨头也被口诛笔伐,声名狼藉。但让人迷惑的是,英国当局并没有出台有关禁止烟草的法规,而是在第一时间全面禁止了动物吸烟实验。

这里面的原因就很耐人寻味了。

眼看香烟的形象即将彻底崩塌,烟草商们又改变了营销策略,将宣传的重点转移到了香烟文化上,而这种转变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

自此之后,广告与影视作品中便开始出现大量的吸烟镜头和吸烟形象,吸烟这种行为也成功地与多种身份场景结合了起来,烟民们争相模仿,并成为了一个个行走的广告。

这让所有的民众都坚信,香烟是一种体现身份与社交品位的消费品,也是缓解压力和焦虑的必需品。

在之后的几十年,这种观点被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潜意识中,但这个潜意识真的没办法改变么?

香烟不是解压神器,是资本家的「烟幕弹」

香烟在资本家的手中起起伏伏,最终成为了让烟民们又爱又恨的消费品。

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资本家为我们创造了需求,并且这些需求无声地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过去,受限于时代的局限,人们难以识破资本家精心编织的骗局,以至于一些错误的观点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们难道应该重新审视香烟的价值。

再次问问自己的内心:

我们的身体真的需要尼古丁吗?

缓解压力、追求自由平等,难道只能通过吸烟来实现吗?

那种依靠吞云吐雾建立起来的社交文化,在当今时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通过自残换来的所谓身份地位,真的有意义吗?

作为家长,你是否希望自己吸烟的行为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刻下错误的认知,让他们误以为吸烟是一种正常甚至很酷的行为?

作为朋友,你是否还会享受那种吞云吐雾的无聊社交,而忽略了健康的交流方式?

作为白领,你是否愿意不断消费自己的身体,只为换取那几分钟虚无的快感?

以前人们吸烟的理由或许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但当我们了解了香烟的前世今生后,吸烟的理由似乎只剩下了一句无奈的「我甘愿成为香烟的奴隶。」

那么,继续吸烟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反复地去了解吸烟的危害,最后可能只是让自己再点一根烟来压压惊,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摆脱香烟的控制。

请千万不要怀疑自己,戒烟失败往往不是因为你缺乏毅力,而只是因为用错了方法。

打破自己的认知,重塑香烟在我们潜意识中的形象,才是将香烟从我们生活中彻底抹去的关键。

可能有人会说,戒断反应很痛苦,自己无法控制。

但仔细回想一下,睡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饿醒、会冻醒、会渴醒,

但有谁会因为想抽一根烟而醒来呢?

戒断反应虽然是一种生理反应,但它受到大脑的影响。

它并不会让我们的情绪如洪水般泛滥成灾,更不会让我们生不如死、痛不欲生。

只要我们记住,戒烟只是为了让自己回到正常的状态,那么戒断反应就会变得不值一提。

烟草作为一个存在了几个世纪的大众消费品,

它不像鸦片或者其他毒品那样让人快速受到不良反馈,

而是像一条蠕虫一样,慢慢地将毒汁倾洒在人们的潜意识和血液中。

戒烟之难,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依赖,而这些依赖恰恰来源于资本家为我们精心编织的骗局。

既然资本家都可以通过营销手段入侵我们的潜意识,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刻下「禁止吸烟」四个字呢?

也许,只有当我们打破了潜意识中那些错误的认知,

摆脱了香烟的奴役,真正掌控了自己。

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让我们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挣脱香烟的束缚,向着健康、自由的生活迈进。

文本来源 @科学旅行号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