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医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

鸿朗说健康 2024-09-27 14:15:13

人体随昼夜变化而作出相适应性的调节。生理状态下,人体的各种机能会根据外界阴阳消长做相应的调整,从而保持气血津液有规律的生化输布;病理状态下,外界阴阳的变化,会成为病情加重、宿疾复发的条件。同时因人体阴阳消长会有不同的反映状态,呈现出不同发病时间节律性。人体气血盛衰皆有定时,十二经脉、脏腑九窍、气血津液的循行流注皆按一定时辰有节律的往复循环,而十二经气血流注节律往往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当气血流注于某一经时,该经气血充沛,机能旺盛,可与邪争,即中医子午流注的观点,因而时间节律在中医辨证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就已经有了时间养生学、治疗学的理念。中医时间养生-治疗学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中医的时间养生治疗不仅在于依据外源性的时间包括每日晨昏、季节、节气、干支甲子的周期规律,还在于依据人体内源性的时间如人体发育阶段、月经周期来认识和治疗疾病。中医认为,人与天地自然不仅同源于一气,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结构,而且人与天地自然也具有相同的规律。《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个“天”不是唯心主义哲学,而是指人们的先天禀赋,指人的生命与先天性遗传密切相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均说明人与天地自然同源于气。《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说明人体之阴阳气血运行,具有与自然界时间相同的阴阳五行规律。正由于人与自然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规律,所以,人与自然也具有相同的阴阳消长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及五行运转势必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造成影响。如就季节变化而言,《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而呈现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象。这些都是中医时间养生-治疗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时间医学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时间变化,对人体生理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白天人体阳气多趋于体表,脏腑的功能活动比较活跃;而夜间人体阳气多趋于里,人就需要休息和睡眠,这些反应了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盛衰变化而出现相应的调节。运用这一理论在临床上指导失眠、高血压等的辨证论治就非常有价值。

昼夜晨昏时间的变化,对疾病也有影响。清晨至中午,人体之气随自然界之气的阳生阴长而渐旺,故疾病转轻;午后至夜晚,人体之气又随自然界之气的阳杀阴藏而渐衰,故疾病加重。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如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这一理论如用科学理论解释,例如一些慢性心肺疾病,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气管平滑肌痉挛,冠脉收缩,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加等,患者就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夜间或凌晨突发心脏事件。又如,老年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由于心肺储备功能弱,冬季寒冷季节特别难过。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