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先生论书画收藏与社交之关系
在书画的世界里沉浸久了,对于其中的诸多现象和规律,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今天,我想和诸位聊聊书画收藏中一个颇为重要的话题——社交。
能做到社交有效的书画家,基本在当下都是成功的。这绝非一句虚言。有效社交,乃是成功者必备的能力,在书画圈亦不例外。
当下,关于书画圈的有效社交,众说纷纭。有人借此贬低一些书画家的成名,认为他们不过是靠社交上位;有人则以此提醒优秀的书画家,莫要只顾埋头钻研专业,还需抽出时间参与社交。无论各方出发点和目的为何,我们都无法否认有效社交的重要性,书画家们确实应当重视。
回首历史长河,历代的书画名家、大家,哪一位不是社交高手?他们的社交又怎会是无效的?王羲之的兰亭雅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在这样的社交场合中,王羲之的才情与人格魅力得以展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再看苏轼,他交友广泛,与文人墨客、僧道雅士皆有往来。在一次次的社交活动中,他的诗词书画创作灵感迸发,其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更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这些前辈大家,通过有效的社交,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艺术境界,更使自己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和流传。
不可否认,书画界也有鱼目混珠之辈,通过社交手段一时成名。但我们不能因这极少数的个例,而否定有效社交对于书画家发展的积极意义。
很多人对有效社交存在误解,认为就是向上的社交,即结交地位更高、名气更大的人。其实,这种理解和认识是不准确的。有效社交的核心,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将自己的品德、诚信和修养自然而然地流露。让那些你希望看见的人能够认可和欣赏,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更为关键的有效社交,是“向众性”社交。
所谓“向众性”社交,并非针对某个人或某个小圈子,而是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要知道,书画家的成名之路,往往始于小众的精尖领域,逐渐走向大众。最终,他们的作品能否被大众认可和推崇,才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如今的社会,与往昔大不相同。在交通和信息闭塞的时代,有效的社交或许意味着进入一个合适的圈子,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但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讯息的传播成为有效社交的新途径和重要入口。
这也正是我强调要展现自己最好一面的原因所在。在书画领域,有效社交不再仅仅是结交某个人或者融入某个圈子,而更多地体现在自我的修养和社会表现上。书画家们要通过各种媒介,将自己最真实、最优秀的一面传递给社会。当具备了优良的品质和深厚的学养后,如何有效地传达出去,并获得社会的认可,便成了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诚信是基石。一位书画家,若在社交中失去了诚信,即便其作品技艺精湛,也难以赢得大众的长久认可。品德则是灵魂,只有品德高尚的书画家,其作品才能真正感染人心,传递正能量。修养则是底蕴,它决定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而在社交中,如何有效地传达自己的优点和作品的魅力,也是一门学问。如今的社交媒体平台为书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但如何利用好这些平台,并非易事。有的书画家过于急功近利,频繁地自我吹嘘,反而引起了大众的反感;有的则过于含蓄内敛,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就,又要保持谦逊和真诚。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交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书画艺术的根本,还是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和艺术价值。如果一位书画家只是热衷于社交,而忽视了对艺术的追求和提升,那么即便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也难以长久立足。
作为书画家,应当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为首要任务,同时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的社交手段,将自己的作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书画艺术的魅力。
在当今时代,对于书画家而言,有效社交是不可或缺的。但我们要正确理解和运用有效社交,使其成为推动书画艺术发展的助力,而非追逐名利的工具。愿每一位书画家都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精进,通过有效的社交,让书画艺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0月13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