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去世,赵高伪造诏书,扶苏手握30万大军,为何仍选择自杀?

碧梧栖凤影 2025-01-08 18:00:53

秦始皇去世,赵高伪造诏书,扶苏手握30万大军,为何仍选择自杀?

公元前210年,一场轰动秦朝的政治风波悄然上演。秦始皇在巡游途中驾崩,临终前留下遗诏,命长子扶苏回咸阳治丧即位。然而,权臣赵高与丞相李斯暗中勾结,扣下真诏,伪造诏书,另立胡亥为帝。身在上郡、统帅三十万精锐的扶苏,面对这份"赐死矫诏",竟未加核实便选择了自尽。这位性格宽仁、推崇仁政的皇长子,本可凭军权之势揭穿阴谋,却因始终恪守"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孝道,与大将蒙恬一同落入赵高的连环毒计之中,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间接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

权谋迷局下的帝王江山

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遣方士四处寻找仙丹妙药。这些方士中有一个名叫卢生的人,接受了始皇帝的重金赏赐后,不但没有拿出灵药,反而带着财物逃离咸阳,还到处散布谣言说皇帝残暴。

对此,秦始皇勃然大怒,下令将卢生等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全部坑杀。扶苏作为皇长子,看到这一幕站出来进谏,希望能从轻处罚这些人。

秦始皇对扶苏的这番直言十分不满,立即将他发配到北方边境的上郡,监督蒙恬率领的边防军队。这个决定既是对扶苏的惩罚,也是对他的磨炼,因为在秦国历代君主中,掌握军权都是必经之路。

蒙恬作为秦国名将,已经率军击退匈奴七百余里,让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秦始皇将扶苏派到蒙恬麾下,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让这位老将指导皇长子。

在秦国的政治体系中,赵高和李斯分别掌握着内廷大权和朝廷大权。赵高本是秦始皇的中车府令,统管皇帝车驾,因为精通法令被提拔为郎中令,负责皇宫禁卫。

李斯则是秦国的丞相,是推动秦统一六国的重要功臣。他主张以法家思想治国,推行焚书坑儒等政策,在朝中势力庞大。

秦始皇有众多子嗣,其中扶苏为长子,性格宽厚仁慈,推崇仁政。而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年纪尚轻,深得赵高欢心。

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下,赵高和李斯逐渐靠拢,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联盟。这个联盟对扶苏继承皇位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秦朝的律法体系极其严苛,尤其是对"不孝"罪的惩处。在秦国,如果父母控告子女不孝,官府必须立即处死被告,不允许调解和原谅。这种法律传统深深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始皇驾崩引发的朝堂暗战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带着庞大的随行队伍踏上了第五次东巡之路。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东海,他想寻找传说中的仙山和不死之药。

沿途所过之处,秦始皇都要留下刻石,记录自己的功德。途经沙丘平台时,秦始皇突然病倒,情况危急。

赵高和李斯见皇帝病重,立即控制了所有信息的传递渠道。他们将皇帝病重的消息严格封锁,只让极少数心腹进出皇帝寝宫。

秦始皇在临终前写下遗诏,命令扶苏即刻从上郡返回咸阳,主持自己的丧事并继承皇位。这份遗诏交到了赵高手中。

赵高和李斯商议后,决定扣下真正的遗诏。他们认为扶苏性格宽仁,若让他继位必将动摇秦国的法家根基。

两人将目光投向了年轻的胡亥,认为这位十八子年少易控,正是理想的傀儡人选。赵高曾是胡亥的老师,对这个年轻人有着极大影响力。

于是,赵高和李斯开始精心策划一场巨大的阴谋。他们伪造了一份新的诏书,以秦始皇的口吻严厉斥责扶苏和蒙恬。

这份伪造的诏书中说,扶苏和蒙恬驻守北疆多年,不思进取,反而造成兵卒伤亡。更严重的是,扶苏多次上书反对朝廷决策,对未被立为太子心怀不满。

为了让这份伪诏更具说服力,赵高还特意在诏书中加入了对蒙恬的指责。诏书称蒙恬身为老将,不但没有辅导扶苏,反而纵容其胡作非为。

在确保伪诏万无一失后,赵高派出心腹快马加鞭将诏书送往上郡。同时,他们开始着手安排胡亥继位的准备工作。

为了防止真相泄露,赵高命令随行官员在运送秦始皇遗体回咸阳的路上,车队中装满腌制的鱼,以掩盖尸体腐败的气味。这支浩荡的车队走走停停,走了两个多月才回到咸阳。

在这段时间里,赵高和李斯牢牢控制着朝廷大权。他们以秦始皇仍在巡游为名,继续发布各种政令。

这场精心设计的阴谋,就这样在暗处悄然展开。权力的天平开始向胡亥倾斜,而远在北疆的扶苏对此却毫不知情。

孝道枷锁困死储君命途

在上郡边境,扶苏正和蒙恬一起督察军情。这支三十万人的边防大军,是秦朝最精锐的军事力量。

当赵高的信使抵达上郡时,扶苏正在军营中处理军务。信使将那封"赐死诏书"呈上,扶苏当场拆阅。

诏书中秦始皇的措辞严厉,不仅指责扶苏不思进取,更直言他心怀不轨。扶苏作为秦朝皇长子,从小接受的就是最严格的法家教育。

在秦朝,"不孝"是最重的罪名之一。一旦父亲指控子女不孝,无论真假,子女都必须立即认罪服法。

扶苏手中握有三十万大军,完全可以派人回咸阳核实诏书真伪。但在秦朝的政治传统中,质疑皇命就等同于叛逆。

更重要的是,秦朝历来有君主临终前杀害忠臣的传统。商鞅变法时期,秦孝公临终前就下令处死了商鞅。

蒙恬接到诏书后向扶苏进言,认为事有蹊跷,建议派人回咸阳查证。然而扶苏却摇头拒绝了这个建议。

此时的军营中,各级将领都在等待扶苏的决定。三十万大军意味着足以改变局势的力量。

但在秦朝的政治体系中,军队指挥权的转移必须经过严格程序。没有皇帝的诏令,任何调动都会被视为谋反。

赵高深谙这一点,他在发出伪诏的同时,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向边军高层施加影响。军中将领们虽然忠于扶苏,但更害怕被卷入政治漩涡。

扶苏作为皇长子,深知一旦抗命,不仅自己会被打上谋反的标签,整个蒙氏家族也会受到牵连。在秦朝,一人获罪,全族抵罪是常见的处置方式。

最终,扶苏选择了遵从诏令。他将军权交接完毕,在自己的营帐中结束了生命。

蒙恬身为统帅,按照诏令也选择了同样的结局。这位为秦朝开疆拓土的名将,就这样与他效忠的皇储一同赴死。

当扶苏和蒙恬的死讯传回咸阳时,赵高和李斯的阴谋已经得逞。胡亥顺利登上了皇位,改称秦二世。

这场精心设计的阴谋,利用的正是秦朝特有的政治文化和法律传统。在这套体系中,孝道不仅是伦理规范,更是一种不可违抗的政治枷锁。

扶苏的死,看似是个人选择,实则是整个秦朝政治制度的必然产物。这个结局,也为秦朝的迅速覆灭埋下了伏笔。

阴谋得逞终难逃覆灭命运

胡亥登基后改称秦二世,随即大肆封赏赵高和李斯。赵高被封为车府令,掌管禁军,而李斯继续担任丞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这对权臣联盟开始在朝堂上独断专行,操控年轻的秦二世。他们说服秦二世继续推行严刑峻法,加重赋税徭役,导致民怨沸腾。

秦二世即位不久,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这场起义迅速蔓延,六国后裔纷纷响应,各地烽火四起。

面对动荡局势,赵高和李斯却仍在勾心斗角。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谋划除掉李斯这个政治盟友。

李斯虽然位居丞相,但因为参与伪造诏书的阴谋,已经失去了政治主动权。赵高抓住这一把柄,开始在秦二世面前进谗言。

赵高声称李斯与项氏有勾结,打算里应外合颠覆朝廷。秦二世轻信了这些谣言,下令将李斯一家三族捕入大牢。

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丞相,最终在咸阳市场上被车裂而死。李斯临死前才明白,他和赵高联手除掉扶苏的行为,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随着李斯的倒台,赵高更加肆无忌惮。他逼迫秦二世让位给自己的女婿阎乐,企图篡夺皇位。

秦二世被迫传位给阎乐,但随后在宫变中被杀。赵高随即扶立子婴为帝,自己则掌控朝政大权。

然而好景不长,项羽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赵高的亲信赵成设计将他杀死,结束了这个权臣的专横。

子婴继位后,秦朝已经名存实亡。各路诸侯军队纷纷逼近咸阳,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最终,子婴在位四十六天后向项羽投降,秦朝就此灭亡。这个统一中国的帝国,在经历短短十五年后走向终结。

扶苏之死,成为了秦朝灭亡的重要转折点。如果当初扶苏继位,以他宽仁的治国方针,或许能够避免秦朝的迅速崩塌。

回顾这段历史,赵高和李斯的阴谋固然得逞,但他们最终也难逃身死族灭的下场。权力的游戏中,没有永远的赢家。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一个道理:以阴谋得到的权力,往往会被更大的阴谋所击败。秦朝速亡的教训,也为后世君主留下了深刻警示。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