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种“笋”?哪个品种最好吃?今天全读懂,来,涨知识了

天象风烟食 2024-12-19 22:28:55

声明: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一经发现,必追责。

笋,青翠之物,生于竹林,藏于沃土,自古便为华夏儿女所珍视。

三千年前,《诗经》中已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之句,足见竹笋早在商周时期便已跃然于百姓餐桌之上,成为珍贵的食材。

彼时,竹笋不仅为寻常百姓所爱,更成为贵族宴席中的佳肴,其地位可见一斑。

秦汉以降,竹笋之栽培技艺日益精进,渐成规模,其食用历史亦随之绵延不绝。及至唐宋,食笋之风更盛。唐代,竹笋不仅在民间广受欢迎,更在朝廷中占据一席之地。

唐太宗甚爱竹笋,每至春笋上市,必召集群臣共赏,谓之“笋宴”,并以笋象征国家昌盛,人才辈出,犹如“雨后春笋”。

杜甫曾作诗云:“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诗中描绘了一幅春日里竹笋与江鱼共舞的美妙画面,令人心生向往。宋代,立春食用“春盘”之俗盛行,竹笋作为春盘中的常见蔬菜,更是备受青睐。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竹笋多有歌咏,其风雅之姿,可见一斑。苏东坡曾作诗《于潜僧绿筠轩》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无竹不可医。”诗中借竹言志,表达了文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而竹笋,作为竹之精华,更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意蕴。晚唐文学家皮日休则称竹笋为“竹胎”,其《笋竹》一诗中“水花移得和鱼子,山蕨收时带竹胎”之句,将竹笋的鲜嫩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垂涎欲滴。

在历史的长河中,竹笋不仅承载着味蕾的享受,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二十四孝》中的《哭竹生笋》便是一则感人至深的典故。

三国时期,孝子孟宗为母治病,寒冬腊月,无鲜笋可寻,遂扶竹而哭,其孝心感动天地,瞬间竹笋破土而出。

此事传为佳话,民间流传诗句赞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此典故不仅彰显了孝道的伟大,更赋予了竹笋以神奇的色彩。时至今日,你知道全国有多少种“笋”?哪个品种最好吃?今天全读懂,来,涨知识了!

1:毛竹笋。亦称猫头笋、茅竹笋,自古便是餐桌上的一道珍馐佳肴。追溯至南宋年间,湖州等地已有毛竹笋的栽培记录,至元末,太湖地区的毛竹笋更是声名远播,成为当地著名的美味特产。明清时期,湖州栖贤山的毛竹笋更是享誉太湖地区,其个头硕大,质地脆嫩,被时人誉为笋中翘楚。

毛竹笋产地广泛,分布于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台湾省,黄河流域亦有多处栽培,尤以浙江、四川、广西等地产量最为丰富。每年3至5月,春笋破土而出,个头粗壮,肉质厚实;6至9月,则转为鞭笋,细嫩可口。毛竹笋口感脆韧,肉质细嫩无渣,无论是鲜食还是制成笋干,皆能令人回味无穷。

2:雷竹笋。亦称雷公竹、早竹或早园竹。自古以来便是餐桌上的珍馐美馔。

尤其在浙江西北、江西等地的丘陵平原地带,雷竹已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经济作物,其种植面积广泛,产量颇丰。

每年三、四月间,新笋破土而出,犹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为大地披上了一袭翠绿的新装。

雷竹笋形态挺拔,呈宝塔状,笋壳青褐至紫褐,薄而光滑,茸毛稀疏,斑点点缀其间,壳下笋肉饱满肥硕,色泽黄白,宛如羊脂美玉,质地脆嫩,甘甜可口。

产地以浙江、安徽、江西等地为主,尤以浙江临安、余杭、德清等地所产最为著称。雷竹笋生长周期短暂,仅二十余日,却蕴含了丰富的营养。

品尝雷竹笋,将其洗净切片,或炒或炖,皆能成就一番美味。尤其是油焖雷笋,以酱油、糖为辅料,慢火烹调,直至笋肉入味,色泽红亮,甘甜脆嫩,余香绕舌,令人回味无穷。

又如雷笋烧五花肉,笋之脆嫩与肉之醇厚相互交织,相得益彰,既有肉的鲜香,又有笋的清甜,仿佛将春天的气息一并送入口中,令人心生欢喜,倍感温馨。

3:方竹笋。亦称金佛山方竹,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历经千载岁月,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传三国徐庶隐居金佛山,偶得此竹,其笋形似方非圆,触摸有棱,肉质厚实,深秋而出,香脆化渣,遂名之“方竹”,流传至今,被誉为“竹笋之冠”、“笋中之王”。

方竹笋,肉质脆嫩,味鲜美,堪称自然之馈赠。产地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之海拔千米以上高原山区,尤以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所产最为著名。

方竹笋质地脆嫩,口感清新,初尝之下,脆爽之感瞬间充盈口腔,继而鲜甜之味缓缓溢出,令人回味无穷。

其烹饪方法多样,白油笋保留了自然的鲜甜,口感清爽宜人;干笋炖猪蹄,笋与肉相得益彰,笋吸肉香,肉借笋鲜,口感层次丰富;纸包笋经过油炸,外焦里嫩,香气扑鼻。

4:麻竹笋。亦称甜竹、大绿竹、瓦坭竹,实乃竹中瑰宝。据传,麻竹笋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以其高风亮节、清雅脱俗之姿,象征着君子的高洁与坚韧。

而今,麻竹笋更是以其独特的形态、丰富的产地及绝佳的口味,赢得了无数食客的青睐。

麻竹笋,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亦在缅甸北部、菲律宾、越南、泰国等地有所种植。

麻竹笋堪称一绝。其肉质脆嫩,口感鲜美。无论是凉拌沙拉,还是炒、煮、炖,麻竹笋皆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风味。凉拌麻竹笋,清新爽口,开胃解腻;炒麻竹笋,肉质脆嫩,味道鲜美;麻竹笋炖肉,笋香肉醇,相得益彰。

5:绿竹笋。早在明朝崇祯九年的《尤溪县志》中便已有记载,足见其栽培历史之悠久。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更是以其出产的尤溪绿竹笋而闻名遐迩,此品种更被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所保护,彰显其独特地位。

绿竹笋,其产地多集中于我国南方的亚热带、热带地区,尤以福建、浙江、台湾等地最为广泛。得益于当地温暖湿润的气候与肥沃疏松的土壤,绿竹笋得以茁壮成长,壳薄肉厚,纤维少,口感极佳。

绿竹笋更是令人垂涎欲滴。其肉质细嫩,清甜鲜美,风味独特,每一口都仿佛在品尝山林间的清新气息。

凉拌绿竹笋,可保留其鲜甜与水分,每一口都像是在品尝夏天的味道;绿竹笋排骨汤,使绿竹笋的清甜与排骨的鲜香相互渗透,富于营养;炒绿竹笋,用蒜片和辣椒来调味,口感浓郁,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6:箭竹笋。产于我国湖北西部与四川东部,尤喜生于海拔1300-2400米的山坡林缘,或林下、荒坡之地,生长环境挑剔,更显其珍贵。

箭竹笋形态优雅,笋壳鲜黄粉嫩,饱满光洁,笋体手感饱满,肉色淡黄,宛如自然雕琢的艺术品。

其笋期集中在每年的5月至10月,季节性强,采摘时间短暂,每一根箭竹笋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馈赠与大地的滋养。箭竹笋的肉质脆嫩多汁,略带苦味,却正是这份独特的口感,使其在众多竹笋中脱颖而出,成为食客们竞相追逐的美味。

箭竹笋,烹饪前,先以沸水焯水,去除涩味,保留其脆嫩口感。箭竹笋切片炒肉,肉质与笋片的鲜美相互交融,口感层次丰富,味道醇厚而不腻,每一口都仿佛在品味春天的味道。

凉拌箭竹笋,清新爽口,酸甜适中,是夏日里的一道解暑佳肴。箭竹笋煮饭,更是将米饭的香甜与箭竹笋的清香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

7:龙须笋。亦称雪花笋、珍笋,乃竹笋中之上品,源自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的纯天然无污染高山区域,为冷竹之精华。冷竹生于10℃左右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龙须笋肉质细嫩,鲜香爽口,营养丰富,被誉为“山珍”。

龙须笋之形态,颇为雅致。其笋形修长,宛如龙须轻拂,故而得名。肉质洁白肥嫩,纤维细脆,空壳笋的赏味期正好可以接上雷笋的赏味期,其口感与雷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每一根龙须笋,皆经由当地农户与周边彝族人精心采摘,再经剥皮、削根、洗净、煮制、烘烤、泡发、划丝、复烤等八种传统工序纯手工精制而成。

其过程繁琐而精细,每道工序皆马虎不得,方能成就其鲜、香、脆、嫩的口感。

8:红壳笋。亦称红哺鸡笋、红壳雷竹笋,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的山林间,是大自然赋予山林人家的珍馐美味。

此笋生于湖南炎陵等地的高山竹林之中,得益于高山气候与湿润环境的滋养,生长周期长,产量虽稀,却品质卓越。

红壳笋形态优雅,笋身修长挺拔,肉质厚实而洁白,宛如凝脂,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其口感鲜嫩,质地细腻,入口即化,清香纯正,鲜美无比。

取新鲜红壳笋,切成小段,佐以红椒、鲜肉,热油过锅,或是蒸汽出笼,皆能成就一盘色香味俱全的时令佳肴。

9:笔头笋。此笋因形似文人墨客之毛笔,故得雅名“笔头笋”,亦称“判官头笋”,在食用笋中占据一席之地,广受食客青睐。

其产地广泛,遍布皖南山区及江浙竹林深处,亦有人工植养于河畔滩头,汲取天地之精华,沐浴春雨之润泽。

笔头笋形态细长,宛若毛笔,外壳翠绿,笋肉洁白如玉,仅手指粗细,需转着圈剥壳,方能一窥其真容。其肉质脆嫩,入口回甘,鲜美无比,与梅干菜一同蒸食,更是鲜得令人忘却尘嚣。

尤其以清水煮熟后晒成笋干,或制成盐封笋,更是风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盐封笋夏日佐餐,紧致爽口,提鲜祛腥,无论是下面条、面疙瘩,还是炒蒲瓜、丝瓜、冬瓜,皆能增添几分雅致与韵味。而笋干与五花肉红烧,更是浓油赤酱,鲜美异常,让人一尝难忘。

10:苦竹笋。自古便是药食同源之佳品。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于我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广泛分布,尤以峨眉山市绥山镇荷叶村所产者最为著称。

苦竹笋,形态独特,竿高挺拔,幼时淡绿,老则转黄,被灰白色粉斑,节间圆筒,箨环留有箨鞘基部木栓质残留,宛如自然雕琢之艺术品。

其笋期多在5月至6月,笋肉洁白如玉,脆嫩多汁,微苦带甜,清香扑鼻,恰似山间清泉,沁人心脾。

初尝之时,微苦中带有一丝甘甜,恰如人生百味,苦尽甘来。其肉质脆爽,嚼之有声,仿佛能听见山间的风声与鸟鸣,让人心旷神怡。

无论是清炒、炖汤,还是凉拌、腌制,皆能成就一番美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苦竹笋与五花肉同炖,苦中带香,香中透鲜,滋味醇厚,令人回味无穷……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