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一篇文章,宣称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忙着应对重庆谈判,抢占东北是某某领导的策略。
说实话,我对这一段历史还真的不太清楚。尽管心中存疑,总觉得毛主席一生宏图大略,高瞻远瞩,抢占东北这么重要的事,他能想不到?莫非是“智者千虑,也有一失”?
最近阅读胡春涛先生主编的《向毛泽东学习》一书,对这一段历史,才算有了大致的了解。原来,抢占东北是毛主席抗战胜利前就提出的构想。
一、在党的七大召开期间,毛主席就对抢占东北问题做出了谋划
东北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一是东北的地理位置,东、北、西三面同朝鲜、苏联、蒙古接壤;南面陆地接华北平原,海上隔渤海同山东半道相望。人口达3000多万。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黑土地还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粮仓。
早在1945年4月23日到6月11日,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会议上,毛主席就向全党提出了抢占东北的战略构想,并强调了其重要性。毛主席指出,从中国革命最近的前途来看,抢占东北是极其重要的。究竟有多重要,毛主席说,即使我们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毛主席还说,我们现在的基础是不巩固的。为什么不巩固?因为,我们的根据地经济上还是手工业的,没有大工业,没有重工业,在地域上也没有连成一片。
其实,在抗日战争期间,毛主席也早就想到了东北,但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往东北派遣很多军事干部力量。虽然曾经有冀热辽军区的一些军事力量在东北配合苏军作战,还派晋绥军区林枫、山东军区万毅先行进入东北,但是整体军事力量还是非常薄弱的。
到了1945年8月,毛主席就觉得抢占东北问题非常迫切了,先后在8月23日,26日两次政治局会议上,都谈到了东北问题。
二、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委托刘少奇同志制定抢占东北计划
1945年8月29日,毛主席离开延安,乘坐飞机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谈判。在此期间,刘少奇同志临时主持中央工作。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制定抢占东北的具体计划。
少奇同志在同远赴重庆谈判的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经过认真地地交流和沟通,制定出了“以发展东北和热察两省为中心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大批主力部队,昼夜兼程,进入东北。
毛主席对东北部队的调动情况和干部情况十分关注,并多次起草报告和指示,对抢占东北做出具体的战略部署。
在毛主席的具体部署下,各路部队日夜兼程,不远万里,陆续向东北进发。短短的几个月内,先后有11万多战斗部队,2万多干部,进驻东北。七大会议选出来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有20人进入东北。
到了1945年12月28日,毛主席带病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毛主席强调全党“必须人人下决心,从事最艰苦的工作,迅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必须“将正规军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队,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毛主席的指示极富远见,明确了东北工作的方向,对日后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抢占东北为全国解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共产党11万多军队和2万多干部进入东北之后,首先就是从苏军手中接受了大量的战略物资。我们知道,正是因为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才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投降。日军投降后,苏联军队接收了很多战略物资。如果国民党军队首先控制了东北,这些战略物资就可能被他们获取,这对以后的解放战争是很不利的。
更为重要的是,大批共产党的军队和干部,进入东北,发动群众,反匪反霸,建立政权,开创根据地,抢占了进入东北的先机,为以后辽沈战役取得胜利,从而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作为战略家,毛主席从来都是胸怀全局,高瞻远瞩
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作为战略家,毛主席从来都是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就像一位高明的棋手,走一步,看十步。在做着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想着下一步的事情。
在抗日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就想着抗战胜利之后的事情;在同蒋介石谈判的时候,就想着谈判破裂之后的事情。抢占东北,就是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接近胜利的时候,就提前思考蒋介石一旦不同意建立联合政府,悍然发动内战该怎么对付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毛主席才能总是未雨绸缪,提前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预见,做出筹划。显示出一位伟大战略家的高超智慧和战略眼光。抢占东北只是一个例证。
尽管抢占东北的具体部署是其他领导做出的,但是,战略构想确实是毛主席几个月前就提出的。从毛主席手里夺出来说成是其他领导提出的,违背了历史真实。按照毛主席的意图,做出具体部署,固然也是很大贡献,但和提出一种战略构想,毕竟是分量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