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抱遗叟、抱遗老人、铁笛道人等,晚号东维子,浙江诸暨人。杨维桢少时受其父亲杨宏的严格教育,曾在铁崖山上筑楼苦读五年,因此以铁崖为号。
杨维桢的书法主要以行草与楷书为主。他的行草书法常掺入章草的笔法和结体,明显受到前辈书家康里子山的影响,同时也远法汉晋的张芝、索靖。他的书作《张氏通波阡表》(收藏于日本东京私人)就是这类书法的典型例子。与赵孟頫学习章草的书法作品相比,杨维桢的书法风格去秀润、婉约而增拙拗、冷峭,体现了他独特的狷直个性。
在杨维桢的书法作品中,如《真镜庵募缘疏卷》、《游仙唱和诗册》(藏于上海博物馆)以及其晚年绝笔之作《梦游海棠城诗》(藏于天津文管处),其风格更加强烈地反映出来。这些作品,粗服乱头,真、行、草相互夹杂,“捺”画时以章草波磔发出,颇见奇古之势;结字欹正多变,长短参差,轻重起伏,大小悬殊。章法更是突破传统格局,字距常大于行距,使观者产生很大的视角反差,在貌似零乱错落的章法中,产生出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而整体上却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气势逼人。明代吴宽评价他的书法为:“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戕,倒载而归。”这一评价生动形象地比喻了杨维桢书法的气势和风格。
杨维桢的书法在元代显然属于反潮流之举,他以一种完全不同于时代的书写方法和特有的狂纵风格,表现出他超逸凡尘的倔傲性格,故能独树一帜。此外,从杨维桢的书法中还可以了解到他曾下力于晋唐行、楷书。他五十八岁所作的《周上卿墓志铭》,刻意仿效唐代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刚峭之态,一反元代所崇尚的魏晋风韵,走险绝之路,体现了他在书法上的创造精神。
后人评其书,谓“点画狼藉,有乱世气”,认为他的创造与个性是动荡岁月的反映。虽然这种评论未必准确,但却曲折地说明了杨维桢以书法排遣寄托,在乱世中追求野逸之趣的书风特征。刘璋说他的行草“虽未合格,然清劲可喜”,显然是站在传统立场上的观照。杨维桢的书法虽然独怪不经,但步履自高,堪称隐士书法中较高的审美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