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7》我所不知道的香港

欣德说文化环境 2024-10-07 02:39:24

看完以后想说的好多。很久没看到这么正经的本格推理了,作者好像是读计算机的?我在想他是不是写了个遍历算法来枚举各种推理然后排除不合理的那些哈哈(并没有。基本上前面出现的细节或者一笔带过的描写,后面都会用来揭秘。并且作者在铺垫方面一点也不突兀,就是,不会写着写着案情,突然一转话题,说到跟之前话题无关的事,让读者心生警惕,知道这绝壁是个提示,这里会有玄机。

比如说第一篇里说,证人们坐下后,因为隔着病床,所以只能看到老人的脸。之前提到警督小明走到了病床的左边,所以这里暗示了大家是看不到他的全身。最后揭密时,发现这是很关键的。第二篇里,小明发现关sir随意跟他说的“多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出去走走”,竟然就是对他的提示,让他发现被杀的女歌星和黑社会大佬的微妙利益关系。第三篇里平平淡淡的一句“掉落在地上的手铐”就是破绽啊!当然,开篇就说到的几场车祸啊火灾啊什么的,自从看完第一篇后我就知道作者不会花费多余笔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所以就猜到这些隐藏在段落里看似不重要的信息,其实都是有关联的。

第四篇我也注意到了宣传单张,以及疑惑为何嫌疑人没有在电梯里查看,但我以为字条是夹在宣传单张中,而且重点可能是在时间上:比如单张上印了送出时间,然后根据事件推断字条是在某个决定性的时间点送出的,所以很容易找出疑犯。但我完全忽略了外卖啊!第五篇里又是随口一提的收集小学资料的友人,原来便是关sir。还有拉开拉链那个小细节,导致了最后交换赎金失败。以及受害人之前随口抱怨的自己的姓氏,竟然也是突破口之一。最后一篇,直到最后几百字之前,我都一直以为“我”就是关sir!而阿七可能是不拘言笑的曹警司。两人骑着摩托车在市区里争分夺秒疾驰而去的情景,简直热血沸腾,让我想到了《异邦骑士》里的厕所君和失忆的石田。我甚至想,多年后的忘年交师徒侦探组,还是不如相同年龄的好基友来得带感。但是,但是,最后悲剧了啊

就连书名,都是很有寓意的。虽然看到第三篇我才明白这是关sir开始当警员的年份以及去世的年份。这两个数字也蛮有意思的,都是质数,加起来是80,三十年后正好是97回归关sir退休。作者不止是诡计设计的逻辑方面很严谨,连剧情安排上花的心思也非常巧妙。六个故事连着看下来,基本是一环扣一环,每篇的人物和事件都有所照应,最后甚至组成了一个绝妙的圆,就像第三篇的核心主旨一样,以某件事开始,以同样的某件事结束。比如第一篇里的苹果,就是第二篇最后的江小玲。第三篇里的逃犯,与第四篇有关。第五篇里的友人,就是关sir。最后一篇的人物,又是第一篇里的重要角色。而第一篇开头提到的关sir的各种履历,自然是在后面五篇里一一验证,顺便还扯出了一个大时代的远景,简直是越看越心惊动魄,也很怕作者再也写不出这么好的作品了!

这本书非常特别之处是结合了本格推理和社会派推理。所以除了探讨正义与公平之外,还可以窥见各种香港特色。比如第一篇就有小明迫于政界商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不得不兵行险着。第二篇更是非常香港特色了,黑社会执掌的娱乐圈什么的。第三篇是九七回归前夕,虽然没有花很多笔墨描写九七回归,但还是说了诸如人心惶惶所以公务员都有居英证、警方为了回归而戒备森严,之类。第四篇与第三篇有紧密关系,倒是没有太多社会变迁方面的描写。第五篇花了好多时间来介绍受害人是如何从英国来到香港的,改名那里就写了好大一段,虽然貌似和案件无关,但我看得津津有味,“殖民者被本土化,被殖民者却被英化”。第六篇更是从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来看待那一段历史,发掘人的各种面孔。在大局之下,大家都身不由己,比如阿七,比如杜自强,再比如“我”。都说时势造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和阿七共同经历了一番探案奇遇,但之后所做出的选择却截然不同,以至于回味第一篇时,更觉得第一篇的结尾实在是感慨良多,直到这时,才明白封底所写的“他和身边的人都行反抗自己的命运,却从此走上天差地远的道路”。然后不算吐槽的一些感想:每次要罪犯交代罪行时,小明或者关sir就会忽悠对方一番,前四篇都这样,屡试不爽,所以破案的核心就是——忽悠罪犯!罪犯们的心理还是不行啊!有待提高。香港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可以算是两套系统了,每次看到书里的人文绉绉说“找人”而不是“揾人”,“为什么”而不是“点解”甚至还有奇怪的“很有两把刷子”,等等,就觉得我一定是看了假的TVB警匪小说了(并没有……感觉难为了香港作家们,写小说还要在脑海里把口语都翻译成书面语唯一可以看出粤语口语的,大概是“也是”而不是“都是”。比如,一个长宽高“也是”三十公分的纸箱子出现了好几次强烈建议再版的时候每个故事都附一副地图!即便是我这种在香港待了4年的人,特么那些街道名也不会全部记得啊!深深怀疑我待得是假香港作者是不是假设大家都大概知道香港各区地域?特别是第三篇,涉及港岛的山道啊交通啊距离啊什么的,没查地图光是看文字,有种信息不对称的不安感,虽然作者会稍微解释一下,但还是失去了自己解谜的成就感呀!第六篇还出现了证物之一的每个据点以及安放炸弹的时间,然后提到了各个渡轮码头,由此我还特意去查了海底隧道是啥时候建的,毕竟我在香港的时候已经没有汽车渡轮这回事了。也许就像作者在后记里说的,推理迷可以以此书为地图观光香港哈哈。下次我想去那个第一大茶餐厅!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