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作为红25军出身的韩先楚、刘震,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俩都来自红25军,抗战初期都在115师344旅任职,中后期一个留八路军,一个编入新四军任职。解放战争时,俩人都到东北战场。
相比韩先楚只身前往,刘震跟着主力部队挺进东北,一到东北的职务就不低,担任军区司令、2纵司令,而韩先楚在1946年春调任4纵副司令,1947年秋改任3纵司令。
俩人在辽沈战役前后多次配合作战,如义县攻坚战,韩先楚指挥3纵与2纵5师;锦州攻坚战指挥3纵与2纵成为一个突击方向。
俩人在1949年全军改编时,都兼任兵团副司令兼军长职务,一路从东北打到中南。相比之下,韩先楚打得更远,直接到海南岛。而刘震抵达中南没多久,因身体不适离开战场,到武汉休养了。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刘震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师职,抗战时期担任过正旅职,解放战争担任过副兵团职务来说,他被评为副兵团级是正合适。1955年被授予上将,他过去的老搭档吴法宪在回忆录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他代表红25军授予上将。
军衔的评定,在很多人心中只资历和职务高低,实际上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战绩,以及“出身”是否具有代表性。
1952年评级42位将领为副兵团级,他们当中像王近山、杜义德、王必成、陶勇可都是战功赫赫,尤其是王近山和王必成,分别是二野和三野最能打硬仗的。
他们的资历不低,战绩不低,怎么会被评为中将呢?在四野当中,战将如云,最能打硬仗的应该是韩先楚、李天佑、邓华、黄永胜、梁兴初、钟伟等。相比之下,刘震也非常能打。像2纵、3纵联合作战,都是韩先楚统一指挥,打义县、锦州攻坚战等。
他的搭档认为,因为出身红25军,在军衔评定上是有一定的“照顾”。
红25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坚持在鄂豫皖斗争,挺进鄂豫陕开辟新区,与陕北红军会师扩大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到来。徐海东尽管早早离开战场,上级将他排在大将第二位。作为25军出身的将领,也需要在上将中有体现。
从资历和职务来说,刘震是符合要求的,而且红25军走出来的副兵团级以上将将领,也就是他俩。像红7军,大将代表是张云逸,上将是李天佑、韦国清;陕北红军代表是阎红颜。像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也各有代表。
上将的评定是看战绩、资历、职务,还有代表性的。从这一点来看,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