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这段历史非常厉害,虽然事情并不发生在苏联,却也一定程度上侧面反映了苏联权力斗争究竟有多残酷。
1940年前后,有个名叫米哈伊尔·莫鲁佐夫的苏联人来到了罗马尼亚。在此之前,此人无疑是个不值一提的小角色,史料对其记载极其有限。
从罗马尼亚亲王米海尔·斯特尔扎于1940年9月写给海军上将威廉·卡纳里斯的信件中,我们大体可以得知莫鲁佐夫出现在罗马尼亚的原因:他原本是苏联军队基层的一名政委,却在一次战斗中当了逃兵。
这人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居然天天厚着脸皮闯进罗马尼亚宫廷,对着王公贵族大献殷勤。只是权贵们嗤之以鼻,还嘲笑他活脱脱一跳梁小丑。
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龙傲天”般的剧情竟在他身上上演了。
这位“前苏军政委”的成功,还得从罗马尼亚一段十分狗血的历史说起。
1930年登上罗马尼亚王位的卡罗尔二世,是第一位出生在本国土地上的国王。然而有意思的是,卡罗尔二世的王位并非从其父亲费迪南一世的手上接过来的,而是从他儿子米哈伊一世那儿“继承”而来的。
如此倒反天罡的状况,放眼整个人类历史也仅出现了两次,究其原因,只怪春风不解风情。
在过去,欧洲贵族子弟素有去战场历练的传统,对他们而言,伤疤比勋章更加荣耀。作为王国的继承人,卡罗尔也加入了罗马尼亚军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8月,卡罗尔与一名低级军官的女儿兹兹·兰波琳娜一见钟情。然而根据罗马尼亚宪法,王子是不允许跟平民结婚的,否则会被剥夺王位继承权。
对卡罗尔而言,这压根就不是个选择题——他直接当了逃兵,带着兰波琳娜私奔到俄国秘密成了婚。
这也难怪卡罗尔日后对“苏军叛逃政委”莫鲁佐夫能够高看一眼——当年有寡人不爱江山爱美人,今有同志你为了更高的人生理想不惜弃暗投明,实在是叫英雄惜英雄啊!
不过卡罗尔跟兰波琳娜的小日子并没能持续多久,他很快便被俄国遣送回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法庭则判决婚姻无效,给卡罗尔判下了“继续继承王位”的酷刑。
1921年,卡罗尔与希腊公主海伦成婚,生下儿子米哈伊。1927年,老国王费迪南一世驾崩,按说卡罗尔应当顺势登基,怎料此时的他刚好又结识了一名军官的前妻,一位名叫艾琳娜·路派斯库的少妇。
据说艾琳娜长相极美,风华绝代,有一双摄人心魄的眼睛,身上透出的高贵气质能让每一位男士沉沦,实打实的蛇蝎美人。许多王室成员对艾琳娜有所耳闻,即便仅一面之缘也被她的风姿所震撼,甚至产生了恐惧。
“她身份不明却野心勃勃,是个极端危险的女人。”
卡罗尔抵挡不住如此诱惑,这其实也能理解。就在应当继承王位的节骨眼上,卡罗尔表示:显然,我年仅6岁的儿子米哈伊是个治国奇才。
把王位丢给米哈伊王子后,他带着艾琳娜再次私奔。
新王年幼,虽有3位位高权重的大臣摄政,但巨大的权力真空与权力的过分分割仍让罗马尼亚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乱,国家又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民声鼎沸,局势岌岌可危。此时有人提出: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卡罗尔回归才能镇住局面。
1930年6月6日,卡罗尔秘密回国,在一众权贵面前做下各种承诺,称会全身心地治理国家,绝不会再乱来了;他尤其保证妥善处理与情人的关系,会跟艾琳娜绝交。
终于,卡罗尔正式从儿子米哈伊一世手上继承了王位,是为卡罗尔二世。
谁料,卡罗尔上台的第一件事便是背弃承诺,把艾琳娜接回了国,好日子又续上了。
卡罗尔二世的权术很是平庸,却非常贪恋权力。上位后,他意识到国内局势错综复杂,大大小小的势力数不胜数,凭自己的能力很难搞定麻烦。为此,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借刀杀人。
众所周知,无论是契卡、内务部还是后来的克格勃,该部门一把手始终是一个香饽饽,唯独在斯大林时代却是实打实的“苦差事”。前有亨利希·亚戈达,后有尼古拉·叶若夫,要么不能令领导满意,要么在领导刷够政绩后惨遭抛弃,统统没有善终。
卡罗尔想到的办法与之类似:找一个够狠的干才,建立一个效忠于国王的暴力机构,脏活他们干,骂名他们背,好处我来拿,岂不美哉?
关键问题在于:这权力给出去,还能收得回来吗。
对卡罗尔而言,理想人选需符合三大条件:能力足够且对他的绝对忠诚,这两点毋庸置疑,此外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底子要干净”,不属于任何势力。
很快,莫鲁佐夫闯入了他的视野。
正是在这一时期,莫鲁佐夫频繁出入罗马尼亚宫廷,极尽手段在权贵面前刷存在感。
他头脑精明,巧舌如簧,擅长审时度势且权欲熏天,其狼子野心与艾琳娜气味相投,很快得到国王情人的青睐。想要染指政治的艾琳娜把莫鲁佐夫当成了“敲门砖”,引荐给了国王。经过一番考量,卡罗尔二世认为此人可以委以重任。
不久,一个新的“国家情报系统”成立了。
事实上,莫鲁佐夫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多少新意——建立强大的暴力机关、找个足够有说服力的罪名、大搞内部清理——他只不过是把苏联内务部二三十年代所做的事情又重复了一遍罢了。
他尤其擅长借助国王的名义,以“锄奸反谍”为由将政敌带走调查,后者就此人间蒸发。这个过程中,莫鲁佐夫表现得极为积极与忠诚,国王看谁不顺眼,他就对谁下手。
短短几年里,其国内大大小小的政治团体基本被清理干净,除他之外便只剩两大集团——以“罗马尼亚将军”扬·安东内斯库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另一个便是法西斯主义的“铁卫团”。
几乎在同一时期,参考德国纳粹党的崛起,铁卫团也完成了脱胎换骨:领袖科内柳·泽列亚·科德里纳努出台了一份正式的政治纲领,随即在组织内部大搞整风。这一轮操作使组织内部凝聚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也让铁卫的实力大幅增强。
铁卫团对他们的野心毫不掩饰,叫嚣“以暴力手段为夺权铺路”,甚至以刺杀首相作为实践:1933年12月10日,罗马尼亚首相扬·杜卡宣布铁卫团为非法组织,下令解散,怎料19天后,杜卡便遇刺身亡。
杀了国家首脑,铁卫团竟然没有遭受多少责罚,由此可见其权势之大。
面对这“三足鼎立”的局面,莫鲁佐夫“远交近伐”,以友好的姿态同安东内斯库接触,表明自己只是替国王办事,国王对权贵们没有敌意,眼下只想除掉无法无天的铁卫团,请求安东内斯库给个“方便”,不要背后捅刀子。
1938年夏,莫鲁佐夫发动了罗马尼亚般“长刀之夜”,秘密警察突袭了铁卫团各处据点,以绑架的方式将铁卫团大小官员一网打尽。
在监狱里,秘密警察对铁卫团成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囚犯们被捆绑起来,被钝器硬生生地打得不成人形;有的被慢慢地勒死,审讯者用绳子把尸体吊起来,对外声称这些人是“畏罪上吊自杀”。讽刺的是,这些“自杀”的人,有的双手还被绑在身后。
更有甚者,许多被打得奄奄一息却没有死去的囚犯,被活着扔进了焚尸炉。审讯者大概想用他们临死前绝望的惨叫声恫吓其他囚犯,使其乖乖地给出莫鲁佐夫想要的“口供”。
结果只用了不到2年,铁卫团直接从罗马尼亚消失了,不见一点残余势力,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卡罗尔二世即位伊始便废除了旧宪法,宣布独裁,可他空有权欲,手段平庸,真正“独裁”的其实是莫鲁佐夫。
此时的莫鲁佐夫已是位极人臣——从苏军政委到逃兵,再到罗马尼亚头号权臣,他也才用了不到10年而已。
在苏联国内压根不入流的角色,却在他国轻松掀起腥风血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便不难体会到当年苏联高层的权斗究竟是怎样一番“神仙打架”的场景了。
身为“奋斗者”,他无疑是成功且励志的,只是双手染着鲜血、踩着尸体上位的恶人,老天爷通常不会赏给他们好下场。
1940年9月,正在国外出差的莫鲁佐夫接到密报:一切都完了!
原来,罗马尼亚被迫同德、苏签署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让大片土地,此举令罗马尼亚王室人心尽失。眼见局势无可挽回,卡罗尔二世宣布退位,带着大批金银珠宝出逃。
5天后,安东内斯库宣布拥立19岁的迈克尔王子登基,组建新内阁,旋即对莫鲁佐夫的党羽展开清算。
安东内斯库承诺会给莫鲁佐夫一场公正的审判,怎来他却差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原来狡猾的莫鲁佐夫得知情况后,当即让手下销毁他们过去的全部罪证。这些爪牙之精干,竟让新政府的调查人员几乎查不到任何有效证据。
随后,莫鲁佐夫一回国便坦然就捕,他大概对自己的手段很自信,在监牢里甚至有些得意。果不其然,他最终没有被送上法庭。
1940年11月26日深夜,狱卒去查看囚犯的情况,却发出一阵惊呼——一监狱的囚犯居然都已经死了!
从伤口来看,囚犯们先被乱枪扫射,随后又一一遭补枪,几乎每个人脑门上都有子弹孔。唯一没有被“爆头”的只有莫鲁佐夫,杀手们显然选择用另一种方式保证了他的死亡——他全身上下有11个弹孔,其中一颗穿过脖子的子弹迅速带走了他的性命。
情报局副局长尼库·斯特凡内斯是莫鲁佐夫最为倚仗的助手,也是他麾下的“头号杀手”,身上则密密麻麻地布满了34个弹孔。
显然,这是一场蓄谋的“处刑”。
后据调查:原来是监狱的两班警卫在换岗时,因为疏忽,导致监狱有几分钟处于完全不设防状态,枪手正是趁此机会溜了进来,完成了处决,然后又悄无声息地离开。整个过程中,所有人都没有发现异常,也没有听到任何异响。
证人的口供出奇一致,由于缺少有效线索,罗马尼亚当局很快便结束了调查。至于其中内幕,大伙儿恐怕心里都有数,根本没必要摆上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