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不是中国的?这帮文化强盗又来抢我们的中国年了

历史步行者 2023-01-29 20:00:56

2023年1月22日是中国兔年的春节——大年初一。厚颜无耻的英国大英博物馆从1996年开始受韩国财团支持,他们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就用了庆祝“韩国春节”的表述,在我国留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才改正了春节祝福语。

中国传统春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没有之一。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年的喜庆氛围开始蔓延全世界,但是英美西方国家却不愿意称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坚持说是Lunar New Year(阴历年),韩国人也跳出来支持英美国家,现在在韩国国内都是直接叫“韩国春节”!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们太矫情了,叫什么都一样,反正都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但是,这种恶意去中国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这帮文化强盗的剽窃意图,他们的目的就是剽窃中国文化,摧毁我们5000年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年的由来

现在全世界使用的公元纪年,是西方人为了纪念耶稣诞辰所推行的一套西元纪年,西方人自认为耶稣诞生之时才是文化的起点。而实际上,我们在公元前的秦朝、西汉王朝早就完成了华夏文化大一统的框架,为后续2千年的文化延续打下牢固的基础。

中国年就是每年农历的第一天,这套农历历法体系是中国人发明的,从3000多年前就一直使用至今,其中还包括中国二十四节气、干支、12生肖等等。 相比西元纪年历法,中国农历的闰月算法更接近地月转动周期,精确度更高。早在甲骨文就已经看到有闰月的设计算法,甲骨文是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就存在的中国古老文字之一。

就因为很多国家过中国年,就不应该叫“中国年”,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跟的。就好比英语一样,全世界都在用英语,是不是要求英美国家把这门语言改成“国际语”?把English的称谓痕迹去掉?

西方人历来喜欢怂恿我们大度做好人,好让他们更容易使坏。现在关于“西方伪史”的话题广泛流传,大意就是中国文化典籍、文物等很多孤本被西方抢走之后,转身一变被包装成了西方文化。期待有朝一日能看到关于“西方伪史”的学术结论,并在历史课本告知后代:曾有一群文化强盗掠夺抢走了我们的文化,不要忘记大英博物馆有几万件被抢走的中国文物,从商周的青铜器、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应有尽有!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毒教材,心凉!

现在还普遍的流传一个错误的说法,说中国人使用的这套农历是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发明的,简直是张冠李戴,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中国的历法称之为农历,是因为它包含24节气,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吻合,适用于中国人的农耕与生活。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跟明清时期的汤若望有半毛钱关系?

中国农历的修订历史

每个朝代都很注重历法的使用,因为让所有人都使用同一个时间,保证农耕顺时,是治理国家的一项重要保障:

早在夏商周时,制定了“三正历";

到战国时期,又创制了更精准的“四分历”;

到汉武帝时,又改革为误差更少的“太初历”;

到了唐代时,改为“大衍历”;

元代又改为“授时历”;

明代又修订为“大统历”,用到明末崇祯时期,误差又变大了。所以重新启动修订,而传教士汤若望也参与了修订工作;

在朝代更迭纷扰后,清朝康熙时期颁布了汤若望参与修订的新历,称为“时宪历”。到乾隆、道光时期,又再度进行了修订;

民国3年,编成了“新法天文夏历”,又称为“近代癸卯元历”;

民国18年(1929年),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基于“中原标准时间”,刊行了“民国19年国民历”;

1959年、1984年,1986年,又多次修改,但是由于1929年那次修订很关键,天文研究所就在紫金山,所以大家称之为”紫金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农历。

中华民国成立之时,为了与世界接轨,采用了西历,并欲废除中国传统历。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继续使用西历,但保留中国传统历——夏历的使用,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此称谓更能体现出农耕时节的科学性。

所以,中国这套历法并非汤若望发明,他仅仅是参与了其中一个版本的修订而已。这套历法体系源于华夏大地、是历经中国几千年和数个朝代的智慧结晶,非一人一时之创作。牵强附会地把发明之功、修订之功,都归功于汤若望,是一种去中国化的伪历史,是赤裸裸的文化掠夺。

结语

韩国人的文化自卑感很强,他们抢完端午抢中秋,抢完中秋抢春节,硬生生想要把自己粉饰成宇宙文化的发源地。

文化是无价的,无形的价值与有形的价值,都无可估量。文化的内涵,如果一点一点被切割、被剥离,那到最后,也就一点一点瓦解文化的价值,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瑰宝。如果我们一步步失守,到最后,我们将无所依,将步步受制于人。

你可以不过中国的新年,但是别想偷走它!

注:以上部分引用内容源于台湾作家黄智贤的文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