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1日,时任国民参议院议员的黄炎培、左舜生、傅斯年等6人应毛主席邀请到延安参观访问。
黄炎培先生是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抗战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抱有好感,不过一直以来黄炎培先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主席、周恩来之间并无实际交集。
那时黄炎培先生对延安很好奇,无奈身不能去心向往之,之前他曾听国民党外事局副局长谢宝樵做去延安经历的报告,只去了一次便不再去了。
谢宝樵站在国民党当局的立场上,言论有失偏颇,报告中对延安多番指责,称延安“主义不合国情,作风不合人情”、“言论不自由”,黄炎培先生并不相信,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此次应邀前往延安,黄炎培不仅是为了调停国共双方的矛盾,更重要的在于他想看看延安,看看到底谁才能得到民心。
到延安以后,黄炎培一行人受到毛主席热情的接待。
“我们20多年不见了。”
图|黄炎培毛主席见到黄炎培后,开口第一句话就让他诧异,因为在黄炎培印象里,这是他第一次与毛主席见面。
毛主席则是笑着解释:
“1920年5月的一天,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欢迎杜威博士,是你主持的会议。你在演说之中说,中国一百个中学毕业生,升学的有多少多少,失业的有多少多少……在下面一大群听众之中,就有一个毛泽东。”
毛主席邀请黄炎培一行人来到他的住处,黄炎培一进去,就被里面的朴实所打动,屋子里只摆放着一张长桌,几条板凳,能够容纳20几人,不过很快,黄炎培就被墙上贴着的几张画吸引住了。
“咦。”
就在黄炎培驻足欣赏的时候,他却被墙上一幅画吸引了,这张画是沈钧儒的弟弟沈叔羊画的,画中间是一把酒壶,旁边放着几个杯子,其实就从画本身来讲,实属一般,但上面的一首诗却让黄炎培熟悉,这首诗是他写的。
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假是真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图|毛泽东在延安请黄炎培等便餐交谈黄炎培大感震惊,这首诗他写于1943年,当时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声称红军途经贵州茅台镇时,用酒池里的茅台酒洗脚,国民党反动当局企图借此污蔑红军都是没有文化的粗野之人。黄炎培很反感这些别有用心的人,恰巧当时沈叔羊画了一幅画请他题词,于是他专门写了这样一首诗回护,没想到隔了两年后,却发现贴在毛主席会客室里。
也是事后黄炎培才知道,当年董必武在重庆期间,意外发现了这幅画,在周恩来指示下,董必武买下这幅画带回延安,毛主席看后十分喜欢,于是就贴在会客室里。
一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距离那个难忘的革命岁月已经太久,其实有不少人已经忘了我们的革命先烈们披荆斩棘的牺牲奋斗,甚至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故意抹黑革命先烈,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长征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壮举,在时隔多年后的今天,流传出了不少谣言。
2003年,两个英国年轻人李爱德、马普安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路线走了一遍后,事后宣称:
“长征其实不到官方长期宣传里程的三分之二,大约只有3700英里(约6000公里)。”
这番言论一出,立马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别有用心的人认为,两万五千里长征实际上就是虚构的,并没有走了那么远。
可实际上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图|李爱德、马普安有学者考证,所走的路线其实并非是红军长征时期的具体路线。
事实上,在当年红军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走的绝大多数路都是弯路,甚至于为了避免被国民党军追击围堵,走的都是人迹罕至的山路,而两位现代的英国青年所谓的重走长征路,就是手里拿着GPS,在现如今人们开辟的康庄大道上,顺顺畅畅的走,这其中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很快就有人考证出,两个英国青年从江西唐村到双芜只走了一天30里,可事实上在1934年,红军走这段路时,必须要绕路到新谢,要走130里。
更多类似的例子很多。
比如红军四渡赤水,为了避开追兵,红军在最初长征过程中,曾来回行军调动敌人,四渡赤水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包括遵义,中央红军都打下来过两次,光是为了甩开敌人追击,中央红军就在云贵川一带走了三个月,行军至110多个地方,而两个英国青年在这里只走了44个地方。
而且因为有GPS定位,他们很容易就近找到近路,对他们而言,没有绕远的必要。
回到长征的话题上来,中共中央宣传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经过细致考究的。
图|长征路线图需要说明的一个观点是,我们通俗意义下所指的“长征”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不是一回事,更确切的说,“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概念,是包括在“长征”这个概念里面的。
两万五千里长征,其实是单指从中央苏区出发,一直到陕北的中央红军。
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当时毛主席在对萧烽的谈话中提到:
“根据红1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这也是毛主席首次提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
可事实上,除了中央红军长征外,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其中比较特殊的还有为了掩护中央红军长征而率先出发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遗憾的是,因为遭到国民党军重兵围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最终失败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活了下来。
在长征这一概念下,最值得一提的应该是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孤军长征的红25军。
在所有的红军队伍中,红25军的战史被单列出来的。
1934年11月11日,在鄂豫皖根据地活跃的红25军在中央指示下踏上长征之路,要知道以当时红25军兵力,全军上下加起来还不到3000人,其中绝大多数不到20岁,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的娃娃军,一路面对东北军数倍兵力围剿,不仅没被消灭,自身反而逐渐发展壮大,历时10个月,红25军成为抵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兵力不仅没少,反而增加至3400余人。
在“两万五千里”的概念下,是不包含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以及红25军走过的距离的。
二在所有有关红军的要谣言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红军在贵州茅台镇用酿酒池泡脚的说法。
稍微想一想就能知道这是一个不实的说法,因为酿酒池里根本就没有救,所以在酿酒池泡脚纯属无稽之谈。甚至在各方谣言中,最离谱的还有红军中的苏联顾问李德跳进茅台酒池里洗澡的传闻。
事实上,红军用茅台酒洗脚的传闻,从长征时期就被国民党当局拿来恶意宣传过。
张爱萍将军在一封信中就提到过,国民党当局在《申报》上公然刊载红军的苏联顾问李德跳进茅台酒池里洗澡的传闻。
1937年,朱笠夫在所撰写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记》中,就有红军战士用茅台酒泡脚的传闻。
“开始发现这酒坊的士兵,以为‘沧浪之水可以濯我足’……可惜数缸美酒,已成为脚汤。”
随着正面战场上同日军形成僵持局面后,国民党便不断的挑起与中国共产党的摩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民党当局在报纸上造谣污蔑八路军、新四军以及红军基本上是家常便饭。我党对此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要不然也不会有黄炎培先生1943年写诗讽刺国民党当局的事。
本来随着新中国成立,这些不实的谣言都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图|《两万五千里长征记》可就在几十年后,不少国外的作家凭借一些道听途说的新闻,在发表的文章或者书里面,信誓旦旦的引用了这些说法。
1985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出版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煞有介事的描绘了具体细节:
“据传说,当时那些稚气未消的红军战士不知什么是茅台酒。他们涌入街道两侧的酿酒作坊,用茅台酒冲洗他们疲惫和打了泡的脚,以至酒汇成河,流出作坊,淌入泥沟。”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这一点还要从诸多参加过长征的老将军回忆录中去找线索。
1934年12月初,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全军由原来的86000人锐减至30000人。当时中央红军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博古、李德依然坚持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要知道那时国民党军在沿途已经布置了重兵,这很明显是往死路上撞。
图|茅台镇渡口12月11日,红军占领了湘桂边境的通道县,并在这里开了一次会。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提出放弃去湘西,转道到贵州去。
尽管那时毛主席仍然没有太多话语权,可这一提议却得到了多数人的响应,事实上也为后来遵义会议打下了深入的基础。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掌握了红军指挥权,随即四渡赤水,调动国民党军来回奔波。
1935年3月15日,红军占领了贵州仁怀县。
茅台镇时当时怀仁县下辖的一个镇。
话又说回来,茅台镇自古以来就是白酒业兴盛的地方,被誉为中国酱酒之乡。
不过,当时红军干了什么呢?
图|红军途经茅台镇时发布的布告1935年3月16日,红军总政治部以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保护茅台酒的通知》:
“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的茅台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金奖,为人民争了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
事实上从这则通知中,也不难看出,红军是一支具有高度纪律性、责任性的部队,即便是在长征路上这样一个困难境地,也依然坚持纪律,对所有物资一律施行公买公卖,不得强行占有。
而毛主席、朱老总等中央领导人更是带头遵守纪律。
据时任红军红兵连连长的王耀南回忆:
“当时,工兵连就住在靠河的一个酒厂旁边,于是,我领着毛泽东和朱德的警卫员一起来到酒厂买酒。酒没有容器装,我们就找了两段碗口粗、半人来长的竹子,用烧红的铁条把中间的竹节捅开,只留最下一个竹节,然后在竹筒里盛满满灌上酒,上面再用玉米瓤子紧紧塞住。当我按时价把四块白花花的银元递给酒厂老板时,他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图|20世纪30年代的茅台酒坊不过,据不少参加过长征的将军回忆,当时贵州仁怀,并不是家家酿酒,大部分的酒其实都集中在土豪劣绅手里,中央红军抵达贵州后,一方面与敌交战,一方面也执行了打土豪的任务,并将没收来土豪劣绅的茅台酒分给当地百姓。
毕竟早在几年前,毛主席在古田会议上就着重强调了:
“红军是一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据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在1982年所写的《忆长征》中这样写道:
“……此后,我们又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攻打遵义之西的鲁班场守敌,打了一夜,未彻底解决,又奉命转移到茅台镇。著名的茅台酒就产在这里。土豪家里坛坛罐罐都盛满茅台酒。我们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部队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给群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茅台酒也不愧是享誉国际的名酒,一进入茅台镇,许多战士都被镇子里飘出来的酒香所吸引,许多战士也有不少拿出为数不多的开支,购买了一部分酒,极大的提振了士气。
其实也可以看出,战士们所购买茅台酒,其中一大部分也是拿来喝的,而不是泡脚的。
三不过,茅台酒除了芳香怡人,沁人心脾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活血化瘀、强身健体。
用烈酒洗脚,的确是黔北、川南一带人们常有的做法,2002年《党的文献》第一期上刊有一篇名为《关于红军长征中一则史实的通信》的文章中,就提到了这个观点。
图|红军用茅台酒治疗伤口的雕塑尽管文章没有明说红军战士是否用茅台洗脚,但根据文章中描述方式推断,红军战士确实有用茅台酒擦搓脚疗伤,但也绝非是后来谣传的用茅台酒洗脚那么夸张。
哪怕是我们今天,人在长时间走路的情况下,脚上确实容易磨出血泡,尽管用酒擦洗极具刺激性,但同时能够起到消毒的作用,而且对肿胀的双脚,能够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当时红军转战贵州,四渡赤水,长时间的行军,脚上自然不可避免有伤势。不少老将军的回忆录中确实提到过不少,红军战士们用茅台酒擦脚的情况。
其中耿飚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茅台酒产地,到处是烧锅酒坊,空气里弥漫着一阵阵醇酒的酱香。尽管戎马倥偬,指战员们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细细品尝,不会喝的便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活血。”
成仿吾也在回忆录里面提到:
“茅台镇是茅台名酒的家乡……我们有些人本来喜欢喝几杯,但因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是弄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不过,在当时也确实有红军战士,不知道他们用的是茅台酒。
罗元发将军曾谈到红军战士用茅台酒泡脚的情况:
“其时,部队缴获不少茅台酒,许多战士并不知其为名酒。是时连续行军,天气潮湿,红军中烂脚者甚多,故有人用茅台酒洗脚消毒,其实是用酒泡脚,盛小半脸盆酒,大家轮流泡一泡。”
其实从这么多当事人的回忆情况来看,红军用茅台酒泡脚的情况,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他们没有像国民党当局以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宣传的那样去随意的破坏浪费。
多数的战士也只是随身携带一点酒,用于长途行军后擦脚缓解疲劳,少数出现脚部溃烂的战士才会拿酒泡脚,但也只是几个战士合用一小盆。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下,战士们的行为无疑是当时最合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