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说,抽动症的孩子,体内有双毒,根本不是病,别再走冤枉路了!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抽动症,祸根到底在哪里。经常有患儿家长跟我诉苦,孩子抽动总是反复,吃了好几种薬,就是不怎么见效,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抽动症的问题在“内”不在“外”,根本原因是体内有了双毒,是内里脏腑出了问题。
1.火毒——根源在肝:
面红耳赤,情绪不稳,烦躁易怒,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黄,脉弦数。
2.痰毒——根源在脾:
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抽动,肢体动摇,夜寐不安,纳少厌食,舌质淡,白或腻,脉沉或沉缓。
所以说想消除抽动,就要把身体的垃圾清出去。一个是清肝泻火,肝火清了,体内的热才有地方泄出去。另一个就是健脾化痰,通过调理脾胃,祛痰除湿,恢复气血的正常流转。
具体该怎么做呢,讲一个门诊案例:
这个男孩来诊时11岁,家长代诉抽动症3年有余,期初妈妈发现他有频繁眨眼的情况,以为是眼睛的问题,带到眼科,按结膜炎治疗,缓解不明显。
之后又出现摇头、努嘴,偶尔的肢体抽动,情绪激动、紧张时比较明显。随后检查确诊是抽动症。
因为这些症状,孩子上课注意力分散,情绪也变得极不稳定,常常烦躁易怒;睡眠质量较差,夜间容易醒来。
刻诊:舌质红,脉弦,辩证他属于肝郁化火,肝风内动型抽动症。
采用清肝泻火、息风止痉的治疗方法。组方:珍珠母、黄芩、栀子、泽泻、柴胡、钩藤、菊花、僵蚕、石决明、白蒺藜、天麻、青黛。
方解:
方中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柴胡疏肝解郁,以解肝郁之症;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蒺藜平肝解郁、活血祛风;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可使热邪从小便而去。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息风止痉之效。
结果如何呢?
家长反馈,服药14剂后,孩子的抽动症状有所减轻,眨眼、摇头频率减少。
继续坚持一段时间,患儿抽动症状逐渐减轻,情绪波动明显改善,烦躁易怒的情况缓解,睡眠质量也提高了。
在后续的复诊中,我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进行适当减药调整,继续巩固治疗。最终摆脱了抽动症的困扰,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开朗。
我是中医科医生夏新红,看儿科快40年了,坚持抽动一定要找到背后的病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更有效、简单、便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