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谦逊低调的粟裕,当军团参谋长时,为何与军团政委关系很僵?

智胜聊历史 2023-05-20 23:02:10

开国将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经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光辉,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痛。对于粟裕来讲,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时期,便是他一个比较痛楚的时期。这种痛楚,一方面是先遣队到头来的彻底失败,另一方面是整个军事行动期间,他受到军团政委乐少华的严厉打压。乐少华甚至一度“扬言要撤粟裕的职”,而粟裕则抗议说“你还没有资格撤我的职”。

都知道,粟裕一向为人谦逊低调,作为军团参谋长的他,何以与军团政委乐少华的关系闹僵到这个地步呢?

一是粟裕鲜明地“站队”在军团长寻淮洲这一边。

论起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失败原因,指挥班子不和谐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不和谐,在前期的红七军团时期,主要是体现在军团长寻淮洲与政委乐少华有较大的矛盾上。军政主官不和,作为参谋长的粟裕被夹在当中,很难置身于事外。

透过粟裕的战争回忆录,我们可以看出,粟裕对军团长寻淮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打仗勇敢、精于指挥的不可多得的红军高级将领。粟裕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是一个八面玲珑之人,在军团长与政委两人的矛盾关系上,作为参谋长的他,更多的是对军团长寻淮洲给予了理解和支持,甚至“出于公心”,在关键时候勇于“维护军团长寻淮洲的权威”。

要知道,那个时期,可是政委握有“最终的决定权”时期,可是政委握有生杀大权时期。此时,粟裕公然“选边站队”在军团长寻淮洲这一边,显然为政委乐少华所不容。这也注定了他与政委的关系不可能不僵。

二是粟裕对乐少华实行的“左倾”那一套很反感。

红七军团在遂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战略任务时,在领导指挥问题上,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组成了以中央代表曾洪易、军团长寻淮洲、军团政委乐少华为主的三人领导核心。但由于当时以王明“左倾”主义为代表的思想仍占据红军的统治地位,这使得红七军团的领导班子同样带有鲜明的“左倾”印记。对于这一问题,《粟裕传》这样记载道:

曾洪易来到抗日先遣队以后,面对艰险的斗争环境,一直悲观动摇,最终叛变投敌。乐少华既无实际斗争经验,又蛮横霸道,动辄拍桌子骂娘,用“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大帽子压人,滥用“政治委员最后决定权”。只有寻淮洲是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军事指挥员。他参加过秋收起义,作战勇敢,联系群众,有胆有势,机智灵活。但是,把持中共中央领导权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推行宗派主义组织路线,对红军中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领导水平的干部,采取排斥和不信任态度,寻淮州虽是军团长、军事一把手,却无权行使军事指挥权。

我们看,曾洪易、乐少华等“左倾”领导者,对“红军中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领导水平的干部,采取排斥和不信任态度”,而粟裕恰恰是从班长一步一步在红军基层中成长起来的将领,这使他受到了“左倾”领导者的严重打压。反过来,像寻淮洲和粟裕这些从基层成长起来有实践经验的指挥员,又对那些不切实际、纸上谈兵的“左倾”那一套也很看不惯。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彼此的看不惯与矛盾关系不断加深,直至难以调和,直至经常吵天天吵。

三是粟裕对乐少华不懂军事却瞎指挥很反感。

军事上最忌讳的是不懂指挥而瞎指挥,而在红七军团内部恰又出现了这一严重的问题。前面我们说道,“左倾”路线的代表把持着红七军团的领导大权,连“三人团”的军团长寻淮洲都行使不了军事指挥权,更何况粟裕这个连军团军事委员会委员都不是的参谋长呢?

眼看着乐少华“指手画脚瞎指挥”,眼看着“军团长刚下令部队展开,乐少华则要部队撤下来”,这使得粟裕这个参谋长根本无所适从,也使得粟裕对乐少华瞎指挥的反感与日俱增。而蛮横霸道惯了的乐少华,更是对粟裕上纲上线,训斥粟裕是“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危险分子”,还一度“扬言要撤粟裕的职”。

尽管粟裕也曾气愤地抗议乐少华“你还没有资格撤我的职”,但在那种大的战争环境下,作为参谋长的粟裕,只能顾全大局,只能努力使军政主官的矛盾不再扩大。不过,品读那一时期的粟裕,他的压抑程度可想而知,他的反感程度可想而知,他的愤怒程度可想而知。

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总结这段历史教训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抗日先遣队北上行动过程中,在七军团阶段,上有“左倾”错误指导,军事指挥实行绝对的集中主义,军团内部又有曾洪易、乐少华这样的干部只知机械地执行上级指示,事情就更加不好办了。其实,你越是机械地执行,就越是被动,越被动就越打不好仗,也就越挨批评。不结合实际情况具体灵活地执行上级指示,即使是在正确路线的领导下也是应当加以反对的”。

粟裕的这段话,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富有深刻的哲理大道。这些也为他在后来的战争实践中勇于实事求是、勇于“斗胆直陈”、勇于机断专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先导。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传》

4 阅读:89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