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意见,已被截留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10-04 09:42:36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李璟)

公元943年,南唐开国皇帝李昪龙驭上宾,死了。

继承李昪皇位的,是他的长子,李璟。

这李璟,运气不好,登基的当年,南唐境内就发生了一场动乱。

动乱的源头,是南唐的邻居政权,南汉。

当时的南汉,正是开国皇帝刘䶮驾崩,其子刘玢即位,这老皇帝死,新皇帝登基的这个时间段,往往就会出现权力真空期,国丧之时,有个叫做张遇贤的百姓就在南汉发动了起义。

张遇贤当时趁着南汉没反应过来,带兵在南汉肆虐,还拿下了南汉的不少城池土地,可惜后来战局被扭转,他们在南汉的军事活动全线溃败,张遇贤一看南汉是不能待了,转而离开,偷袭了南唐的虔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赣州。

张遇贤发动战争的这两个时机,他把握的都很好,南汉皇帝交替的时候,他偷袭南汉,大获成功,南唐皇帝交替的时候,他又偷袭南唐,结果南唐也没防备,被张遇贤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张遇贤攻陷了不少州郡县衙,势力越来越大,他所率领的军队甚至很快超过了十万人。

朋友们,十万人是什么概念?你在五代十国拥有十万人,那么就拥有了坐上争夺天下牌桌的门票。

张遇贤不仅拥兵十万,他还在南唐就地建造宫室,设置百官,然后号令大军四向出击,那架势简直就是要把南唐给拿下了。

好在,这张遇贤毕竟是农民出身,能起势全凭掌握了好时机,拥有了好机遇,他本身对领兵打仗一窍不通,如果他的确擅长用兵,那么之前他在南汉取得了大量优势之后也就不会被翻盘了。

(张遇贤起义)

现在张遇贤到了南唐,情况也是一样,前期旗开得胜,势不可挡,后期因为指挥失误,战略部署失当,很快被南唐军剿灭了。

这是李璟初登帝位时遇到的一个比较严峻的考验,换成一般的割据政权,可能直接就凉了,灭亡了,但是毕竟李昪给儿子打下了一个十分坚实的底子,所以张遇贤的入侵才能被轻而易举的化解。

这是什么,这是高容错率,一波两波的折腾,是不怎么怕的。

张遇贤起义平定之后,李璟很快对人事班底进行了调整,主要重用了六个人,这六个人呢,都是文臣,分别是:

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查文徽,以及常梦锡。

因为开国皇帝李昪定下的基本基调,就是文教兴国,所以南唐这一时间段,他对文人,文臣的重用,是远远超过武将的。

冯延巳,就是骂李昪是乡巴佬的那位,冯延鲁是冯延巳的弟弟,另外这仨也就是朝中要员,是李璟的亲信。

前边这五位,在当时来说名声不怎么好,有人给他们起了个绰号,叫做“南唐五鬼”,意思是冯延巳等人非常受到李璟的信任,他们则利用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专擅朝政,平时只有他们能和皇帝见面,其它大臣基本上都被隔绝在外,谁想要跟皇帝说句话,上个奏疏,劝个谏,那是难如登天。

想一想,我们的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忠贞刚烈,性情耿直的大臣,在面对昏庸的君王时,他们敢于挺身而出,直言不讳,他们有具有比干挖心,以死明志的勇气。

他们能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能见得到皇帝,或者说他们至少能见得到皇帝,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大臣们就算是有直言的魄力,有死谏的勇气,他也没有这个主观条件,因为大臣们压根就没有机会和皇帝见一面。

(贾崇)

民间有案件,要找五鬼通报,朝政要处理,五鬼说了算,国策的制定,由五鬼来传达,皇帝的状态,是五鬼来更新。

你这么整,那很多大臣都受不了,其中反对最激烈的,就要属大臣萧俨和贾崇了。

萧俨是给事中,他上疏劝谏皇帝,说皇帝应该广开言路,兼听则明,要虚怀若谷,要从善如流,别的不说了,你要给大臣们能跟你沟通的机会,而不能说每天就和五鬼在一起,直接就把整个南唐的事情全都决定了。

萧俨慷慨激昂的写了一篇奏疏,本来希望可以打动皇帝,结果奏疏到了五鬼手里,直接就被扣下了,李璟压根就没看到。

后来还是另外一位大臣贾崇亲自面见皇帝,冒死劝谏,李璟才幡然醒悟,这才开始逐步的恢复了召见大臣的制度。

那有人可能要问了,萧俨连奏疏都送不上去,这贾崇是怎么能直接见到皇帝的呢?

说来也有意思,贾崇其实并不在文官之列,他都很难说的上是大臣,他的职务是侍卫军都虞候,当时主要负责在皇宫里做安保工作的,因此才有机会直入内廷,面见皇帝。

而且贾崇虽然不是文官,可是说话中听,很有感染力,见到李璟之后,他是这么说的:

臣侍奉了先帝有三十年的时间,所以臣知道先帝因为什么而取得功业,因为什么呢?因为先帝礼贤下士,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就算是底层的声音,也能传到先帝的耳边,可现在下情不能上达,宫殿之外发生了什么事情皇帝您一概不知,臣下们也没有丝毫办法能跟您取得联系,照这种情况,那些为了国家奉献一生的老臣们,恐怕到死也见不到皇帝一面了。

贾崇一边劝谏还一边哭,那是悲泗淋漓,场面一时哀感顽艳,李璟大为感动,认为贾崇说的有道理,立刻拉着贾崇坐下来,还让贾崇陪着自己一起吃饭,可见李璟的确是听进去了

想来如果不是他,李璟被五鬼蒙蔽和控制,还不知道要多久。

(李昪)

在农民起义和内政问题全都处理妥当之后,李璟很快开始了他的进取之路。

在某些角度来看,李璟和他父亲李昪截然相反的执政风格,其实是必然的。

李昪是孤儿出身,社会底层崛起的帝王,他深刻的明白创业之不易,而守业则更加艰难,进取天下,谁都希望,可是真正做到这个位置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天下不是说说就能得到的,光是维持一个南唐的日常运转,就已经把人搞得精疲力尽。

纺织,冶铁,矿业,造纸,盐巴,航海,印刷,内政,军务,宗族,礼仪,祭祀...这一桩桩一件件,你就算不事必躬亲,也至少要做到心中有数。

如此这般,能把当下料理好了,那就算是挺好不错了,又有几个人生来就是刘邦,刘秀,朱元璋呢?

先人栽树十年功,后人毁林一瞬间,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想要进取天下,就意味着走上牌桌,必然有输有赢。

创业者明白人生道路的艰辛不易,所以他往往就会更加保守谨慎,而二代皇帝大多数则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没吃过苦,他也没受过罪,在成为皇帝之前,他享受高位,享受荣华富贵,他处在优渥的环境之中,他什么也体会不到,而这样一个严重缺乏生活经历的人做了皇帝之后,如果不是出于好大喜功的目的,那么他最需要的就是证明自己。

李璟想要证明自己,想要证明自己比那个被大臣们笑话是田舍翁,乡巴佬的父亲要强得多。

所以,他一改父亲保守的治国方针,开始积极对外用兵,谋求战略意义上的成功。

作为南唐的皇帝,在五代十国的大环境下想要取得成功,光是努力和勤奋,光是勇气和魄力,光是聪明和信念,那是远远不够的,还一定要学会掌握时机。

(攻城)

比如,李璟最开始的用兵方向,是闽国。

闽国那个地方,山林颇多,道路又不好走,那是易守难攻,是历来的兵家不争之地,如果闽国很安定,发展很平稳,你南唐就要和闽国开战,那势必付出很大代价,但是李璟对闽国用兵的时候,正值闽国内乱,就是朱文进和连重遇作乱之际,李璟抓住了闽国内部紊乱的这么一个时机,很快就把闽国给灭亡了。

但是我们也知道,李璟对于闽国的灭亡,进行的并不彻底,如李仁达,留从效的势力在闽地依然很活跃,南唐折腾了挺老长时间也没能彻底占领闽国的全境。

那为什么南唐没能占领闽国全境呢?一是因为闽国的残余势力的确很能负隅顽抗,二来是因为,南唐从立国伊始,甚至说从南吴的时代开始,这个政权就一直被吴越所牵制,李璟打闽国的时候,吴越时常出兵滋扰,搞得南唐是不厌其烦。

而就在南唐攻灭闽国的这个时间段,中原五代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朱温建立后梁,五代开始,后梁被李存勖的后唐所灭,而后唐则被石敬瑭联合契丹人所灭亡,石敬瑭又建立了后晋,后晋依托契丹人立国,但后期又想要脱离契丹人的控制,结果又被契丹所灭,那么这个时候,中原地区其实就处于一个真空期,暂时没有一个新兴政权诞生出来。

古人云: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古人又云:智者藏锋,适时亮剑。

五代政权哑鼓息旗之时,作为十国政权中的佼佼者,李璟很快嗅到了新的机会。

南唐李氏,自诩大唐李氏皇族后代,既如此,他们何尝不想克服中原,收复故土?

南唐有消灭闽国的实力,这就说明南唐的手腕是硬的,实力是有的,李璟等的就是这么一个机会,只要出其不意的占领中原,到时候天下不过尔尔,一切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帝王之业不重来,千秋岁月难再晨,乱世及时当勉励,悠悠岁月不待人。

出发!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

周亦玮.此花难照水长逝委芳尘——论李璟词中“花”意象的使用及悲剧意味.作家天地,2022

4 阅读: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