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懂得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霖弘看情感 2024-10-09 20:20:42

父母经常会发现:孩子在学习上似乎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成绩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进步缓慢;家里精心挑选了许多书籍,希望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他们却提不起丝毫兴致,甚至对书本视而不见;每当试图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习惯时,比如提醒他们按时完成作业或早点休息,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一脸不耐烦,觉得家长“太唠叨”;即便尝试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时候也显得收效甚微,孩子们好像并不买账。

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家长不禁会感到困惑与沮丧,甚至忍不住感叹:“做个称职的家长怎么就这么难!”

其实,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每一株植物都有其生长的方向。有的向阳而生,不畏烈日;有的则偏爱阴凉,静静绽放于林荫之下。这种向着各自所需环境努力伸展的现象,在生物学上被称作“向性”。同样地,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和潜能。

所以说,家长要首先摆正自己的位置,家长的角色更像是园丁,而非简单的指导者。优秀的教育就像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一般,它不是简单地给予知识灌溉,而是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即那份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勇敢追求梦想的内在驱动力。

什么是内驱力?

内驱力,也被称为内在动机或内在驱动力,是指个体为了满足自身兴趣、好奇心或者实现个人价值而自发产生的行动意愿。与外在动机(如奖励、惩罚等外部因素)不同,内驱力源自于个体内部的心理需求,它促使人们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和创造。

想象一下,你正在驾驶一辆汽车。如果你是因为害怕迟到而被迫快速开车,这就像受到外在压力驱动的行为;但如果你是因为喜欢驾驶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享受风景、体验速度带来的快感,这就像是由内驱力推动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你也会自愿地想要开车出门。

再比如,在教育情境中,一个孩子因为父母承诺给予物质奖励而努力学习,这是外在动机的作用;但如果这个孩子是因为对某一学科特别感兴趣,或者渴望通过学习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内驱力在起作用。后者不仅能让学习过程更加愉快,还能促进深层次的学习和长期记忆的形成。

外驱动力的弊端

而许多家长经常采用外驱动力,比如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孩子学习,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看到一定的效果,但长期来看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弊端。

削弱内在动机:

如果孩子习惯于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学习,他们可能逐渐丧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这意味着一旦外部奖励消失,他们的学习动力也可能随之减弱。

更为可怕的是,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观念,即学习是一项任务而非个人成长的一部分,认为自己是在替父母读书,替父母学习。

限制创造力与探索精神:

当孩子们过于关注完成任务以获得奖励时,他们可能不太愿意冒险尝试新方法或是探索未知领域,因为害怕失败导致失去奖励。这种心态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

错误的价值观:

长期采用物质奖励作为主要激励手段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所回报”的观念,忽略了努力过程本身的重要性以及非金钱价值(如成就感、自我成长)。

那么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1、给孩子自主选择权

在日常接触中,我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生活控制得非常严格,除了孩子在校的时间外,其余时间几乎都要被家长掌控。有些父母一旦发现孩子脱离了自己的掌控范围,就会感到惊慌失措和焦虑不安,他们担心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规划的道路走,未来可能不会有好的发展。

然而,这种过度控制的做法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实际上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好处。这就像我们在工作中被时刻监督一样,持续的监视会让人感到紧张和压抑,反而可能导致效率降低和表现不佳。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园丁每天都紧盯着每一朵花的成长,不停地调整土壤、浇水频率和阳光照射时间,那么这些花可能会因为缺乏自然生长的空间而变得脆弱不堪,无法展现出它们最美丽的一面。

同样地,对孩子来说,过多的干预可能会抑制他们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要改变这样的局面,父母必须要帮孩子找到掌控感,不断把“父母要我做”,转化为“孩子自己想要做”,多问孩子“你想要什么”,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决定,而不是自己直接拍板。

2、扩展孩子的涉猎范围和领域

很多孩子说自己厌恶上课,不爱学习知识,家长就认为孩子天生不爱学习,缺乏学习内驱力。这种认为是缺乏思考和反省的,如果把所有的学习都认定为学校的课程,那教育能发挥的领域都太狭窄了。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到不同地方去体验,进入不同的场所和领域,让他们在各种经历中认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模糊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擅长方面,加以鼓励和培养。

3、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

很多父母习惯用负面暗示或给孩子贴标签的方式,本意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

这样的言语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能力不足,降低他们的自信心。

“你就是不认真,总是粗心大意。”

经常被指责为粗心的孩子可能会逐渐接受这个标签,并真的变得不再细心。

“你看人家的孩子多听话/成绩多好。”

通过比较来批评孩子,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也可能导致嫉妒和不满的情绪。

“你就是懒,不愿意努力。”

将孩子的行为归因于性格特质而非特定情境下的选择,可能使孩子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

“你总是在找借口。”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理由总是被忽视或贬低,那么他将来遇到问题时可能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在一场实验中,研究人员告诉一群教师,基于某种测试结果,某些学生被认定为具有极高的学术潜力,即所谓的“聪明”的孩子。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并没有任何先前的数据支持他们比其他学生更聪明或更有潜力。然而,在学年末时,这些被标记为有高潜力的学生确实表现出了学习成绩上的显著提升,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所以说,如果真的要给孩子贴标签,也要往好的方向说,还应该经常向孩子传达对其能力的信任和支持,使用诸如“我相信你能做到!”之类的鼓励性话语。

4、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

让孩子感到成就感是激发他们内在动力的关键。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回报时,他们更有可能继续努力并追求更高的目标。

之所以孩子对于学习头疼,就是因为他们没从学习上得到多少成就感,这好像刚入手的工作难度很大,那员工呆不了几天自然就走了。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扩展和细化这些方法,以帮助孩子设定目标、分解任务,并通过角色互换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1)帮助孩子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是具体且可实现的

共同讨论:与孩子一起坐下来,讨论他们的兴趣和梦想。询问他们希望在未来一年、五年或十年内实现什么。SMART原则:确保目标符合SMART原则(具体Specific、可测量Measurable、可达成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时限Time-bound)。例如,不是“我要学好英语”,而是“我要在下个学期结束前提高我的英语阅读水平,每天读一篇英文文章”。

(2)将大目标分解成小步骤,每完成一步都给予正面反馈

详细计划:帮助孩子将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小步骤。每个步骤都应该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进度跟踪:使用日历、进度表或其他工具来跟踪每个小步骤的完成情况。可以设置每周或每月的检查点。正面反馈:每当孩子完成一个小步骤时,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可以是口头表扬、拥抱或者小奖励。重点在于强调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而不仅仅是结果。调整计划:如果某个步骤特别困难,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调整计划,使其更易于实现。

(3)做孩子的“学生”,让孩子将今天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你

定期安排时间: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孩子教你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新知识。这可以是一个家庭活动,让其他家庭成员也参与进来。认真倾听:在孩子讲解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专注,不要打断或批评。让他们感受到你是真心想学习。提问互动: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孩子深入解释。例如:“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或“这个概念为什么这么重要?”表达感谢:在孩子讲解完后,真诚地感谢他们。可以说:“谢谢你教我这么多新东西,我现在对这个话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角色互换:偶尔也可以反过来,你教孩子一些新的技能或知识,这样可以增强亲子之间的互动和理解。记录成果:可以用视频或照片记录下这些教学时刻,作为珍贵的家庭回忆。同时,这也是一种对孩子努力的认可。

总结:其实你所看到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并不是行为上的缺陷,而是属于内心深处的需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