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法不独泻“阳明”,六腑皆可通,用药各不同

从蓉谈健康 2024-07-24 07:35:02
通腑法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张士卿 ↓滑动查看全部↓ 简介:张士卿(1945-),河北省邯郸县人,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甘肃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会长,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儿科杂志》主编等职。 通腑法,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尤其对于某些热证、实证,用之得当,每有奇效。 但通常所说的通腑,主要是指通泻阳明之腑,亦即通里攻下,以畅肠腑之法,用于腹满拒按,大便秘结之阳明腑实证。 而人体之腑,不仅限于手阳明大肠,实应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者,总称六腑。 因此,所谓通腑,广言之亦不必局限于通泻阳明一法,而应扩展其义,推广其用,何腑需通,即通何腑。 如此,方为活机活法,灵巧圆通,而不失中医辨证论治之精神。 这正是笔者愿提出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的意旨,现将笔者对通腑法的认识以及临床应用的体会概述于后,以抛砖引玉,与同道共磋。 一、通腑的常用方法 1.通泻阳明法 阳明,在此专指手阳明大肠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糟粕的传化,粪便的排泄,全赖大肠功能的正常活动。 若因高热不退,灼伤津液,每致热结阳明,腑实不通,而证见腹满胀痛,不喜揉按,大便燥结,苔黄糙厚,脉象沉实有力。 对于此证,单纯清热,则因邪无出路,其热难撤,必须用釜底抽薪之法,以通便泄热,荡涤肠胃,攻逐积秽,畅达腑气,方能获邪去热退之效。 故承气汤类可为本法常用方剂。 2.通降胃腑法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性以通降为和。 若饮食不节,停滞于胃,或因痰浊阻中,气机失畅,必致胃失和降,甚则反而上逆,出现胃脘胀满,疼痛,嗳气不舒,恶心呕吐等症。 对此,须以消食导滞,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等药物,以通降胃腑,方能使胃的功能得以恢复。 本法常用方剂为保和汤、温胆汤、橘皮竹茹汤、旋复代赭汤。 3.通达胆腑法 胆附于肝,性喜疏达,内藏清净胆汁,故有“中精之府”之称。 胆汁泄注于小肠,直接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若因胆失疏达,或湿热壅滞,阻塞胆道,以致胆汁排泄不利,不仅会影响脾胃运化,出现肋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或胆汁上泛,而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 甚至还会因胆液凝聚,形成结石,或胆汁外溢,而出现黄疸。 对此,治疗必须以通达胆府,疏利胆道,配合清热利湿,或清热解毒等法,方可奏效。 本法常用方剂为大柴胡汤、胆道排石汤、清胆利湿汤、茵陈蒿汤等。 4.通导火腑法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者,君火之脏,小肠为火腑。 心火亢盛,不仅可以上炎而引起心烦不宁,口舌生疮,还可以沿经脉下行,移热于小肠,致使火腑被灼,水道滞涩,而见小便黄赤,灼热疼痛等症。 此证治疗虽应清泻心火,但“古人治心火必用导赤”,其主要原因就是“心为君火,无直折之理,但当通利小肠”(《银海指南》),若使邪热从小便排出,其证自消。 故本法以导赤散、五淋散等为代表方剂。 5.通利州都法 州都,代指膀胱。 《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明膀胱的功能主要是贮尿和排尿。 膀胱气化功能正常,则小便通利,自无水肿、癃闭之患。 若因湿热瘀结,气化失司,则常出现少腹急结,小便不通,甚或点滴不出; 或因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司,气不化水,阳虚水泛,而见小便不利,周身浮肿; 或脾虚不运,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职,津液不从前渗而错走肠道,致使水谷混杂,清浊不分,发生小便短少,大便水泻不止之症。 针对上述诸症,治疗虽宜辨证,属湿热者,当清热利尿;属瘀结者,当化瘀通淋;属气滞水阻者,当行气利水;属气化无能者,当化气行水;属清浊相混者,当分清别浊。 但其治疗的关键,总以启癃开闭,通利州都,通阳化气,使膀胱的功能得以恢复为要。 本法常用方剂为八正散、桃核承气汤、五苓散、真武汤等。 6.通调孤腑法 孤腑者,三焦也。 三焦乃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其功能主要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气化,为水液升降出入之道路。 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中藏经》更指出,三焦能“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若因湿热弥漫,三焦不通,则必致水道不利,气运受阻,升降失常,而腹胀喘满,面浮肢肿诸症在所难免。 对此,必须采取通调三焦,温运利湿,芳香宣化,疏理行气之法,方可使气机畅达,诸症悉除。 本法常用方剂为中满分消汤、五加减正气散、三仁汤、苏子降气汤等。 二、通腑法临床应用举隅 通腑法在临床上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腑病实证者固然可通,即便是脏病,若属实证,亦可通调其相应之腑。 中医向有“脏无出路,腑有出路”之说,故欲扶正,可补其脏,而欲祛邪,则应通其腑。 1.通泻阳明法治愈肠梗阻术后肠麻痹 通泻阳明法,适用于肠梗阻以及热病中出现的阳明腑实证。 临床以腹满胀痛,拒按,便结不通,甚则数日不行为本法使用依据。 1975年秋,曾治一男性患者,因急性肠梗阻入院手术。术后5天,大便未行,亦无排气,腹部胀满疼痛,饮食少进,肠鸣音消失。西医诊为术后肠麻痹,建议先用中药调治。 辨证:乃属阳明结滞,腑气不畅,故拟承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 枳实10克、厚朴10克、生大黄6克(后下)、炒莱菔子30克、青陈皮各6克、玄明粉10克(分冲)。一剂,水煎分二次温服。 患者当晚服头煎药后40分钟,自觉腹部攻痛加剧,便意窘迫,入厕即便出黑色团状物数块,腹部胀痛随即缓解。翌晨服下二煎药后1小时,又便稀粪多量,诸证即除。 2.通降胃腑法治疗婴儿习惯性呛乳 通降胃腑法适用于呕吐、呃逆、妊娠恶阻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胃气不降诸症。 1989年11月,曾治一男婴,出生2个月。因无母乳,靠人工喂养。初次喂奶时,因奶嘴取孔过大,乳流急速,吮吸时造成乳汁呛入气管,致使患儿咳呛不止,后发展为吸入性肺炎,住院治疗。 自此以后,每喂乳时,咳呛必作,甚则气逆喘憋,面青目赤,啼哭躁扰,涕泪俱出,痛苦万状。 患儿出生两个月来已因此病症住院6次。每次治疗用青霉素虽可将肺部炎症暂为控制,但对习惯性咳呛乳汁,终无良策。 不得已,只好靠输液或下胃管给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家长邀余诊治。 当时患儿面黄肌瘦,发育极差,两个月来,体重几乎未曾增加。 余思其病由喂养不当所致,乳汁入口,刺激会厌,启闭失控,先致肺气上逆,随即胃气亦升,故为咳呛呕逆,频作不止。 据此机理,勉予芳香化浊,和胃降逆之法,以通降胃腑,稍佐化痰利咽之品,以清肃肺气,调节会厌,则胃气降,肺气亦平,其症或可有治。 处方 藿香6克、苏叶6克、苏梗6克、黄连3克、射干3克、神曲6克、法半夏6克、浙贝母6克、桔梗6克、甘草1克。水煎服。 三剂而咳呛减轻,六剂能正常喂乳。一月后随访,患儿乳食正常,体重增加,面色亦转红润,呛乳现象未再发生。 3.通达胆腑法治疗胆道蛔虫症合并胆道感染 疏通胆腑法适用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石症、阻塞性黄疸等。 临床以有肋下胀痛,牵引肩背,呕恶,口苦,厌食油腻,甚则呕吐黄绿苦水,或吐蛔为使用本法主要依据。 1974年春,余治一8岁男孩,患胆道蛔虫症合并胆道感染,腹痛时作,呕吐不食,即以大柴胡汤加乌梅、槟榔治之而愈。 4.通导火腑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 通导火腑法适用于口腔炎、舌炎、小儿神经性尿频、尿道炎等。 临床以口舌生疮,舌尖碎痛,小便黄赤,甚或涩痛等为使用本法主要依据。 1983年1月曾治一4岁女孩,口唇干裂,上下唇与口周,以及口腔内黏膜,均有散在疱疹,口周疱疹破溃流黄水。患儿纳差,便干,溺黄而浊。 据证辨为心脾积热,火毒上冲。治以通导火腑,以泄火毒。 处方 方投导赤、泻黄二方化裁:生地10克、藿香6克、炒山栀6克、防风6克、生石膏10克、滑石粉10克、炒三仙10克、熟大黄6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三剂而愈。 5.通利州都法治疗输尿管结石 通利州都法适用于膀胱炎、尿道炎、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以及水肿、水泻等病证。 临床以小便淋涩不利,甚或癃闭不通,或尿少浮肿,或水泻不止等为使用本法主要依据。 1976年曾治愈一例右侧输尿管结石患者,即以天津南开医院利湿排石汤加减,通利州都,通淋化石,服药40余剂,结石排除而愈。 6.通调孤腑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通调孤腑法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肝硬化腹水、湿温病等。 临床以胸腹胀满,咳逆气喘,面浮身肿,不欲食饮,或呕恶痞闷等为使用本法主要依据。 1975年曾治一男性患者,因久病痰喘气逆,渐至胸腹胀满,胁肋支撑,动辄喘急痰鸣,呼吸艰难,诊其脉弦而滑,舌苔白腻。 根据《素问·咳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的记载,断为痰浊壅盛,三焦气阻,升降不利。 治拟疏理三焦,通调孤腑,降气化痰,除胀散满为法,处方以苏子降气汤合平胃散加减: 处方 苏子6克、橘红10克、法半夏10克、当归10克、前胡10克、肉桂3克、甜葶苈6克、甘草3克、生姜3片。 服本方六剂,咳喘胀满俱减,复诊去肉桂、前胡,加党参15克、茯苓15克,续服十余剂而愈。
1 阅读:3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