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别小看了小科员们的影响力

正道说职场 2024-07-04 20:35:05

在体制内久了,感觉政府的权力运行逻辑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否决权自带权威。

比如,申报项目一定要经过县推荐到市,市推荐到省,这种模式看似在为了增加材料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在体制内的都应该知道,申报材料县里看似把关,实际上也不是那么严格。

但这种程序设计有个很好的作用,可以给区县里的、市里的单位赋予否决权,就等于赋予权威。

政府部门那么多,并不是每个单位都能直接影响别人的利益,比如科技局掌握很多科技创新相关的资金,教育局掌握学校领导的帽子、学位等资源。

政府的日常有大量沟通协调的工作,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部门无法为企业或个人带来直接利益,那工作必然难以开展,缺乏权威性,企业不配合。

否决权成为这些部门日常工作更加顺利开展的最好、最具性价比的保证。

在单位也一样,平常沟通协调工作小科员在做,那小科员也同样从这种否决权中受益。

单位里权力有两种,一种是明面权力,明面权力体现为决策权,具有稀缺性、排他性,掌握主要领导,注意是主要,是一把手,只有他才是单位的信息洼地、决策高地。

另一种是影响明面权力的权力,这个权力及其分散,分散在决策权的前面各个环节,被小科员、分管领导等处在程序链条上的所有人所共享。

主要领导虽然看似对一切细节都有行使话语权的权力,可主要领导忙于开会、听汇报等,缺乏掌控所有细节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小科员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

小科员可能影响事的进度,比如往上面推荐个项目,企业报来的材料肯定先送到经办的小科员手里,由小科员预审,小科员可以提出意见,而且都是合理的,企业的资料如果过不了小科员这关,恐怕很难到达领导的案头。

前几年,有个新闻说一个住建局文印室的打字员受贿几百万,打字员的权力无非是决定哪份文件先打而已,但这对企业商人来说就很重要。

小科员可能影响事的成败,比如之前有个项目需要上报到省里去评审,评审成功能获得一百来万的奖励资金。

恰巧时间很紧,下午下班的时候就会截止上报,而上报必须经过地市推荐,也就是申报的材料需要盖单位的骑缝章,盖章需要层层报批,恰巧领导外出开会,而我蹲在领导门口中午一点多才等到,下午顺利报送。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政府效率的提升、营商环境的优化,不仅在于领导,也在于小科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