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化解孩子学习焦虑的实操建议,收藏起来!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08-12 20:22:46

前两天收到姐妹私信,求助孩子在考试前紧张的不行,“越到晚上压力越大,睡觉也不敢,说担心一起床就考试,一考试就没考好,我怎么鼓励都不行,要怎么办才好呢?”

这个烦恼,隔着屏幕我都想跟姐妹抱一场,真的是太常见了。

广州这几天五升六的家长和孩子也如惊弓之鸟一样,各种突发状况不可明说,但那姐妹私信反映的考前焦虑状况,也是我今天想一起跟你系统探讨的地方。

首先要明确第一点,考前焦虑、紧张是正常的现象。

我相信你也知道。我们谁没焦虑过考试呢,谁不是一边焦虑一边长大的呢?

我仔细观察过,孩子之所以会考前焦虑和紧张,最开始的原因都是被环境烘托的。

比如老师敲锣打鼓说期末考试多重要。

比如老师不停发到班群上点名哪个学生分数高。

比如家长发现孩子考前好像掌握的没有那么牢固,于是拉着孩子来做复习;

比如孩子自己也明白,考试有多重要,对他有多重要的时候……

因为预感到一些不利情景而产生的担忧、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体验,便成了“焦虑”的代名词。

问问我们自己,焦虑难道都只有坏事吗?

不,很多时候焦虑它是一种迎接挑战的驱动力和警觉力,你看因为重视这次考试,孩子做题更认真了,态度更端正了,这些情况都不是没有发生的。我相信你也看到了这些变化。

适当的焦虑反而是动力,它可以让人更加认真对待、思考排查,对结果往往也是有正向激励的。

但为什么不少姐妹会觉得孩子的焦虑很棘手,越来越难处理,而且愈演愈烈呢?

或者怎么安慰孩子,都没有办法让孩子不焦虑?

育儿上很多棘手的问题,往往出现在错误的回应方式上。

我不想标签化大家的行为,但如果你在回应孩子的时候,你感觉到——

孩子跟你的互动是断层的,你和孩子的沟通是有隔阂的,孩子听完你的话后要不强颜欢笑,要不故作正常,要不反而陷入沉默的,甚至愈演愈烈的……

那往往都暗示着你当时的回答是不太恰当的。

常见的错误,像——

“我对你有信心!”(过度关注)

“这事儿对你小菜一碟嘛!”(过于轻视)

“不就考个试有什么大不了”(不以为然)

“我没时间管你”(毫不关注)

“都让你花心思复习,你这几天都偷懒肯定考不好”(指责攻击)

……

都会给孩子带来紧张、无助、鼓励和更恐惧的体验。

之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追光的日子》,里面女孩任真在复读时曾小心翼翼问过妈妈:

“要是我这次还考不好,你会怎么样?”

妈妈回复的很轻巧:

“你怎么会考不好呢?我相信你不会让妈妈失望的。”

妈妈越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行,任真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一上考场直接出现呼吸障碍、满头大汗、手抖得无法答卷的应激反应。

最终,考试只拿了371分,高考还有530分。

电视剧当然是“快进版”生活,生活由无数个小细节累积而成。

孩子终究是敏感的,如果孩子自己已经感觉到压力了,坐立难安、难以入眠,父母却看不见也听不着,那孩子自然就会想:

为什么他们什么都不懂。

我遇到那么难的事情,为什么他们只会鼓励我,让我加油,让我放松。

我就是不能放松啊,要是能放松我为什么还要求助,他们怎么只关心我的成绩不关心我?

如果孩子感觉到的不是真正的接纳和信任,那他极有可能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身体受心理的影响,像手抖、失眠、恐慌、吃手等行为,也是一系列“后遗症”。

一个孩子从正常的理性焦虑,到慢慢发展为非理性焦虑,乃至出现各种焦虑综合症表现……

大概只需要3-6个月,就可以“病态化”。

我在课堂上给学员们上课时,常说的一句话说,育儿聊天是没有话术模版的。

就像打开每个成年人话匣子的方法不会一摸一样,对A孩子管用的话术,对B孩子不一定管用,如果只是简单套用的话,很容易造成失败,然后失望。

但是分享聊天过程是有意义的,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讨论,通过观察别人的沟通方式,你可以看到自己。如果一致会有共鸣,如果不一致也会有感触。

拿我昨晚的沟通来举个例子吧。

看到弟弟睡不着,我的第一句话是:

“睡不着啊,要不我今天晚上陪你睡?”

弟弟一听赶紧往里面挪一个位置给我,把自己被子掀开,咻一声钻到我被子里,要跟我共盖一床被子。

弟弟搂着我的胳膊,一边鲶鱼一样抱着我一边说:

“妈妈,我好紧张,紧张得要睡不着了,我怕我明天脑袋空白考不出来怎么办。”

我侧身拍着他的背,一边给他顺顺气,一边这么回复他:

“紧张是正常的,你前两年都没有考试,这严格意义上是你第一次正式接触考试,所以会紧张是正常的,说明你重视它,学习态度好。

这两周,老师敲锣打鼓,家长严肃以待,同学铆足劲去准备期末考试复习,气氛都已经烘托到这个程度了,你肯定会挺紧张的。”

弟弟:“我觉得我紧张到睡不着了,明天考试脑袋空空怎么办?”

我:“紧张也有好处,可以让你考试的时候状态更集中一些,至少它可以帮助你减少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的概率。

而且弟弟,现在考试等级化,85分以上就是A了,从你平时的考试和小测来看,你的基础掌握得挺好的,你也要对自己有信心才行。

此外这次考试是你第一次正式独立备考呢,不管多少分都是你的起点,有它的意义和价值,之后还有暑假、还有四年级,我们机会还很多,考试只是个检验而已。”

弟弟:“那我要是考前太紧张了怎么办?”

“要不这样子吧?首先,今晚妈妈陪你睡觉,我抱着你你会不会就没那么紧张了?(弟弟狂点头)

其次,要不我明天打印一张衣衣熊的小照片(他最喜欢的玩偶),我们悄悄的放在笔袋里,那么那么可爱的小玩偶卡片陪着你在考场上,你会不会就没那么紧张了呢?”

弟弟:“啊,还可以这样子吗?我要啊,我最喜欢衣衣熊了!”

“对啊,衣衣熊的照片你就悄悄看一眼,然后就让她在笔袋里静静地躺着,陪你考试直到考完结束,如何?”

弟弟:“哇,谢谢妈妈!嗯!有你和衣衣熊陪着我,我就没那么害怕了!!”

这句话说完,我们的聊天也就到此结束了,我能感觉到弟弟越来越平静,他在我的怀里慢慢睡着了。

我有两个孩子,我家俩孩子对压力、焦虑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我相信你家孩子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基本的大原则是共通的。

就是要让孩子始终感觉到父母和自己是联结着的,孩子的“此时此刻”是被接纳着的。

管他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此时此刻,就正好。

基于这个原则,我给你几个建议,可以帮助你打破认知僵局,换个角度理解孩子。

第一步

告诉孩子:紧张、焦虑是正常的

像我学心理学,我经常跟孩子聊心理学的科普。

我会跟他们说,什么是焦虑,焦虑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好的、坏的、不同的),你现在体验到了什么,你的呼吸、身体、感受是怎样的。

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增进和情绪(无论哪种)的联结。

你别管孩子能不能听懂,你说不说很重要,当孩子越了解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就越能跟自己身上的变化建立联结。

情绪问题,始终都还是孩子的人生议题。

不要让自己非黑即白去看待负面情绪,是和解的第一步。

第二步

告诉孩子:人担心的很多事都不会发生

陷入焦虑容易让孩子产生认知偏差,灾难化思维就是这么来的。

我习惯是用举事实、讲科学的方式来帮助弟弟修正认知偏差。

比如我昨晚跟他说85分是A等级(期中考试班上39人都拿了A),以及跟他聊紧张的科学好处,以及告诉他不管多少分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但我们未来机会还很多。

我自己也会设想,他考得好,以及他考不好两种情况,所以我说这句话也是为了告诉孩子一个道理:不管考试考得如何,好与坏都有意义的,复盘往后看就是了,机会还很多。——这便是“成长型思维”的软植。

考完带孩子做试卷复习,是大部分父母和老师都会做的事情,那为啥不提前告诉孩子复盘的意义和价值呢?

还是那句话,你别管孩子能否听懂,但你的理念要表达出来。

功夫得花在平时,关键时刻才能守着孩子不被灾难化思维淹没。

第三步

集中精力

舒缓“此时此刻”的焦虑

接下来就可以发挥你的脑洞和灵感。

看看当下焦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跟着孩子的情感需要去联结他,焦虑就自然而然会被化解,甚至变成动力呢。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你放轻松、开脑洞就好。

我的安抚做法都是随意的“投其所好”,我知道弟弟会喜欢的。

我之前看羽生结弦的纪录片,有一个细节很感动,就是无论羽生结弦参加什么比赛,他妈妈都会为他的曲目和表演,DIY做一套专属于羽生的服装。

我当时就想,这个服装除了鼓励之外,肯定还有爱和陪伴。

至少是换一个方式告诉羽生,不管这次比赛你会经历什么,这个服装都会代替妈妈在赛场上陪着你走下去。

正因为成长的道路是充满荆棘和风雨,所以关注此时此刻的感受,才是更为持久的支持。

俄罗斯大文豪索尔仁尼琴说过,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

用好的关系去滋养孩子,焦虑就会化为动力,让孩子哪怕在焦虑中都能感受到人生的掌控权。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互勉,萌芽。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