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古诗,这八首非常经典,最后一首写尽诗人一生的苦难

诗词人柳月青 2024-11-21 15:02:48



除了五言七言,你可知还有六言绝句?

没错,还有六言古诗!

六言古诗,是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起源于先秦,发展于汉代,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它的形成,与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审美追求以及文学传统息息相关。

自古以来,诗歌不仅是文人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工具,更是他们追求精神自由、探索宇宙真理的载体。六言古诗,也以其独特的句式结构,为诗人提供了一个更为紧凑、更为集中的表达空间,使得每一句诗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与深远的意境。

以下,让我们一同走进六言古诗的世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诗意与哲思。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 原文: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 写作背景:

诗佛王维晚年因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政治环境变化,渐渐觉得仕途压抑、黑暗,理想破灭。再加上家庭环境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于是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在郊区买了别墅,退居蓝田辋川别业,在此写下了这一组《田园乐》,故又称“辋川六言”。这组诗共七首,各首独立成章,连缀起来又是一个整体,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辋川的田园风光。

• 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桃花含着隔夜的雨珠,柳丝笼罩在淡淡的晨烟中,色彩鲜明,如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

后两句运用反衬的手法,用“花落”“莺啼”的动作、声响,衬托出“山客”(即诗人自己)居处的安静与心境的宁静、愉悦。

整首诗体现了王维在隐居生活中对自然的热爱和享受,以及他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也反映了他在官场失意后寄情山水的心境。

二、杜牧《山行》

• 原文: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 写作背景:

杜牧生在晚唐时期,当时政治局势动荡,藩镇割据,朝廷内部党争不断。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壮志难酬,故时常纵情山水,借景抒情。

而说到这个诗题,一些喜欢杜牧的诗词爱好者肯定立马会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经典诗作。其实,杜牧还有另一首同名古诗《山行》,它就是这首六言古诗。  

• 赏析:

诗的前两句“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描绘出一幅在山水之间迷路的画面,“家住”点明自己与山水的亲近,“路迷”则有一种在自然中悠然又带有些许迷茫的状态。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展现了诗人在暮雨秋风中的形象,短发被雨水打湿,长襟在风中飘动。“短发”“长襟”的细节描写,体现出诗人的落拓不羁。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山水间的行迹和形象,透露出在乱世中对归隐生活的一种复杂情感,既有享受山水之乐的一面,又隐隐有着壮志未酬的失落。

三、刘长卿《寻张逸人山居》

• 写作背景: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刘长卿自称“五言长城”,对五言诗得心应手,比如著名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更是被选入小学课本里。

他的笔下也有许多类似的羇旅诗作,这也与他坎坷的一生有关。他多次被贬谪,其诗也多写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这首六言诗体现的正是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赏析: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开篇描绘出险峻的山石之间仅有飞鸟能通过的小道,然而在这空寂的山中却还有人家居住。这种对比凸显出山居环境的幽深僻静。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诗人将友人的山居比作桃源,进一步强调其与世隔绝的特点。涧水中漂浮的落花,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既展现了山居环境的优美,又体现出诗人对这种远离尘世喧嚣的隐居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对现实官场的厌倦。

四、李白《春景》

• 原文:

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

谁解幽人幽意,惯看山鸟山花。

• 写作背景:

李白一生渴望在政治上大展宏图,但始终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的诗成就很高,由此也有了“诗仙”的称号。凭着仙气飘飘的诗作,他也被贺知章成为“谪仙人”。

洒脱的李白常常四处漫游,期间写下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便是其中一首。

• 赏析:

“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描绘出一幅仙境般的春日景象,门前有潺潺流水,远方的云朵连着传说中神仙居住的雁宕山。这两句营造出一种空灵、高远的意境,体现了李白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

“谁解幽人幽意,惯看山鸟山花”中的“幽人”或许就是诗人自己,他在这美好的春日里,有着不被人理解的幽情。他习惯了观赏山鸟山花的闲适生活,在自然景色中寻找慰藉,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在仕途不顺时的孤独和超脱世俗的心境。

五、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 原文: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 写作背景:

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年),王安石奉宋神宗之召入汴京,准备变法,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这组诗并题写在墙壁上。组诗一共两首,都蕴含了落叶归根之意,亦兼有韶华易逝的慨叹和日暮乡关的愁绪。

毕竟此时距他初次游览西太一宫已经过去了三十二年,王安石也已四十八岁,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经历了父母双亡、家庭变故等,可是在事业上还未取得显著成绩,故而有此感慨。

• 赏析:

前两句描写了夏日的美景,柳叶茂密、蝉鸣声声,荷花在落日的映照下格外娇艳,色彩对比鲜明。

第三句补写池塘水,引发对江南春水的回忆。最后一句“白头想见江南”,由眼前景色联想到故乡,抒发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韶华易逝的慨叹。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展现了王安石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高超的描写能力,又蕴含了他复杂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六、范成大《喜晴》

• 原文: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 写作背景:

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晚年的范成大隐居在苏州石湖,江南是他诗词创作的灵感源泉,他也写下了许多田园诗。这首诗是他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当时正值江南的梅雨时节,阴雨连绵,诗人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

• 赏析:

前两句通过描写梅熟蒂落、笋成林的景象,展现出雨后初晴时万物生长的蓬勃生机。在连绵的阴雨中,人们常常忽略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天晴才惊觉季节的变化。

后两句生动地传达出这种对时光的不经意感。淅淅沥沥的春雨中,不知不觉春便已经过去,一觉醒来,夏天悄然而至。

整首诗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表现出诗人在雨过天晴后的欣喜之情,充满了生活气息,也体现了诗人对江南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受。

七、陆游《夏日六言》

• 原文: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 写作背景:

陆游一生心系抗金大业,却屡遭挫折。到了晚年,他退居山阴,期间创作了许多描绘田园生活的诗词,这便是其中一首。

整首诗一句一景,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层次分明地将一幅清新、恬淡、静谧、悠远的乡村夏夜图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写景诗中不可多得的优秀诗篇。

• 赏析: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诗人描绘了夏日溪边清风拂面的惬意和月落之后繁星满天的壮丽景色。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浦口横着数只小船,山前传来一声笛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

在这些宁静的夏日景象背后,也能隐隐感受到陆游在经历了诸多世事沧桑后,对平静生活的一种珍惜。但这种平静或许也带着一丝壮志未酬后的无奈,只能在田园风光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安慰。

八、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 原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写作背景:

公元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途经润州,在金山寺中看到李公麟所绘苏轼画像,于是作了此诗。

此时苏轼已年逾花甲,距离去世仅两个月。他回想起自己坎坷的一生,自己因为与朝中政见不合,曾多次被贬谪,先后到过黄州、惠州、儋州。蓦然回首,他也感慨良多,写下了这首诗。

• 赏析:

诗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以自嘲的方式写出了自己历经磨难后心如死灰、漂泊不定的状态。

苏轼回顾自己的一生,将“平生功业”归结于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贬谪之地,看似是自我调侃,实则蕴含着深深的无奈与感慨。这既反映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接受,又体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苏轼以这样一首诗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总结,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言有尽而意无穷,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诗歌风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