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首霸大魏国从霸主神坛跌落

小鸿哥看历史 2024-10-27 04:54:53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任命晋国卿大夫魏、韩、赵为诸候。后来魏、为、赵又把晋国剩下的土地瓜分了。魏国经过魏文武侯两代英主,经李悝吴起变法,到魏惠王国力空涨。魏武卒战力非常之强。魏文武两代已经是称霸,魏惠王继续称霸。可以说魏国争霸百年。魏文武侯:魏韩赵组成联盟瓜分晋国公室土地和其他卿大夫土地。夺得秦国河西之地(秦国用了近百年才夺回来)三晋联盟多次击败齐国、楚国。打败楚郑联军,夺得郑国部分土地。阴晋之战大败秦国。打败楚国夺得大梁、襄陵、鲁阳等地。虽然魏国也是有不少败仗丢地,但总体来说是胜多败少。魏文侯起用大批人才,并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训练新军等。魏国变法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就是世世代代做官的贵族)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就是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的军功制,只是商鞅更加细化)秦国商鞅变法也是以魏国为蓝本,只是进一步深化。楚国吴起变法也是如此。魏国是首先变法也是首先称霸,变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随着时间越来越,变法成效更加显。史记: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彊君。(李克就是李悝,彊就是强大的意思)

战国时有四支强军:魏武卒(魏文候时建立)、齐技击(齐威王时建立)、秦锐士(秦惠文王时建立)赵边骑(赵武灵王时建立)。魏国以魏武卒称霸、齐国以齐技击取代魏国称霸、秦国以秦锐士取代齐国称霸、赵国要取代秦国没有成功。荀子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国都是趁魏国跟齐国交战大败后才出手的。而齐国都是在魏国跟赵韩打的难舍难分才出手。而秦国削弱齐国成为独霸,也不是他独自做成的。而是联合了韩赵魏燕楚等把齐国打垮的。虽然文武侯两代在争霸中犯有错,但交到魏惠王手上的是一个强大的魏国。魏惠王借祖父和父两代之力把魏国霸权推向顶峰。顶峰:梁 君伐 楚 ,胜 齐 ,制 赵 、 韩 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於 孟津 。(梁君指:魏惠王。)论才能用人还是不如祖父,魏国也是在他身上掉落神坛。跌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公元前370年魏惠王继位后跟各国互有战争,有胜有负。秦国要收复失地,齐国要成为霸主。韩赵开始变强,三晋联盟分分合合。史记:秦始复彊,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彊。公元前359年秦国开始变法,整军备战准备收复河西之地。公元前358年齐威王继位,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改革。逼迫魏国的一些附属国向齐国进贡。魏国迁都大梁,在河西筑长城防备秦国。魏国把注意力放在东方齐国。当时西边秦孝公,东边齐威王。两国强大起来,对魏国造成威胁。魏国重新跟韩赵结成三晋联盟,跟秦国秦孝公暂时缓和。史记:秦始复彊,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彊。(秦国连年战争,也需要修养生息)这一系列行动明显是对付齐国的。南方的楚国亦蠢蠢欲动。公元前364年前后魏国迁都大梁。(时间有多种说法)魏国迁都大梁应该是为了更好的争霸中原和更好的控制淮泗小国、还有就是距离秦韩赵太近容易受夹击。公元370年——356年这段时间魏国跟各国互有攻伐,并继续发展经济。魏惠侯重新恢复霸主地位。古本《竹书纪年》载: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韩)厘侯来朝。

公元前356年赵、齐、宋、燕会盟,不用说是针对魏国的。这是齐国应对鲁、宋、卫、韩等国去魏国的事。史记赵世家:十九年,与齐、宋会平陆,与燕会阿。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魏国当然不能忍了。魏国派庞涓率军攻打赵国并围邯郸城,赵国向齐国求救。公元前353年魏国攻破邯郸,齐、宋、卫联军援救赵国。当时齐国段干纶建议待魏国攻破了邯郸再援救,赵国知道我们来救援必然死战,这样魏赵两败俱伤。战国策: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魏国成功攻下邯郸,庞涓率军救援襄陵。齐国在桂陵埋伏一举击败魏军。战国策: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但是邯郸还在魏国手上。公元前352年齐、宋、卫围魏国襄陵。史记魏世家: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竹书纪年》:宋景、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秦国趁机攻破魏国安邑少梁等。史记商君列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西线赵国的地方军跟秦国联手,秦国并同时攻打魏国小弟韩国。楚国派景舍以救赵为名攻占魏国雎、间等地。战国策: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一开始楚国是不打算救赵国的,景舍认为不救赵让魏吞了就不好了。还是救赵,但只派少数人马去,魏国也不会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这边。赵国知道了我们在救援肯定会拼死一战。这样魏赵两败俱伤,我们再联合齐秦攻魏。战国策: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楚国跟齐国的想法差不多。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只能跟魏国联合抗秦了。西线的魏韩联军反攻秦军。韩国看到诸侯围襄陵而不能胜,于是派军前往襄陵助战。魏国大梁守军切断齐宋卫联军的后勤。魏韩联军在襄陵大破齐、宋、卫联军,并把联军包围了。楚国一看不对劲停止进攻。齐威王请楚将景舍出面跟魏国求和。《纪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公会齐、宋之围。魏国算是板回一局。同时跟赵、齐、楚、秦、卫、宋开战,还能反杀。邯郸还在魏国手上。魏国虽然伤了元气,齐国同样也是大伤元气,赵国亦大伤元气,楚秦并无什么伤。此战齐国未能取代魏国,魏国也因此达到顶峰。盛极必衰,这词用在魏国身上非常合适。

公元前351年魏国把邯郸还给赵国。史记赵世家: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而秦国继续进攻河西之地。魏国跟齐楚讲和了,跟韩赵结盟了。这时把注意力放在西线。战国策: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国的反应: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昧,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商鞅对秦孝公讲: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从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说明魏国的力量还很强大。商鞅于是去见魏惠王。劝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周朝时王就是天子,先行王服就跟后世称帝差不多意思?魏惠王高兴的要死,马上按照天子礼仪制度准备。战国策:乘夏车, 称夏王, 朝天子,天下皆从。俨然以天子自居。齐楚两国皆怒,诸侯也是有不满的。我们才是公、侯、伯、子、男,你就王了。战国策: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这也是马陵之战诸侯围攻魏国的原因。

公元前343魏国准备进攻韩国。原因就是韩国这小弟不太听话,该打下屁股了。再者灭掉韩国,魏国就能更好的沟通东西两地。因为中间隔着韩国。其次韩国没有来逢泽会盟。齐楚太强,先打弱的韩国。《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而史记是讲庞涓率军攻打韩国。然后齐国救援韩国,围魏国大梁。庞涓率军回救,双方在马陵交战,魏国大败。结合两本史料我认为事情可能是这样的:穰疵率军攻打韩国,齐国扬言进攻大梁。庞涓魏太子申率军先打或者阻击齐国。因为在桂陵之战的前科,魏惠王这次有所准备。齐国准备救援韩国了,于是庞涓率军跟太子申一起击齐军。史记商君:齐败魏兵於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说明太子申跟庞涓一起率军跟齐国交战。跟公元前341年魏国于马陵之战大败,精锐尽丧。齐国采用的策略还是以前桂陵之战的策略,都是在魏国跟韩国打的两败俱伤时出击。秦赵等国趁火打劫也攻魏国。赵国攻打魏国首垣等地。史记:公子刻攻魏首垣。秦国在河西击败魏公子卬的军队,但是诈盟并非正面。史记: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国的失败不是国力不强、也不是战力不强。马陵之战后齐赵秦韩趁胜追击抢夺魏国土地。魏国面对齐秦赵韩四国,其中秦齐也是不输于他的强国。在明知攻打韩国,齐国必然救援其他国家也会趁势而进。在军事外交都没有准备充足,桂陵之战还有个韩国帮忙。马陵之战没有一个国家帮忙。楚、楚、越等国都没动,难道不能引以为援?魏国经马陵之败和各国连续打击下轮为二流国家。经马陵之战、魏国已经是退出了霸主地位了。标志事件:公元334年徐州相王。就是魏国承认齐威王是王,齐国承认魏惠王是王。也就是齐国取代了魏国成为霸主。魏国这是转移关注点呀。战国策: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徐州相王的事楚国知道了非常不满。战国策: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楚国马上率军攻打齐国,齐国败,燕国趁势进攻齐国。

魏国自此一蹶不振,江河日下。我认为魏国跌落神坛原因:

魏惠王没有贯彻文侯变法、奖罚不公。韩非子:当魏之方明立辟(法),从宪令行之时,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强匡天下,威行四邻。及法慢,妄予,而国日削矣。魏惠王曾问卜皮他自己的功业会达到什么程度,卜皮却回答他到,将走向灭亡。魏惠王不解,接着又问了一个为什么,在他认为,仁慈惠爱是善行,善行怎么会走向灭亡呢?卜皮给他的回答是,仁慈的人不忍心,而惠爱的人好施舍,不忍心,则不会惩罚有罪过的人;好施舍,就不会等着臣子做出功绩就赏赐。有了过错而不惩罚,没有功劳却接受赏赐,即使国家灭亡,这不是也是应该的吗?韩非子:卜皮说: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奖罚不公自然难以吸引人才和激励将士。而魏文侯时任用李悝变法,激赏国人招纳人才。《说苑.政理》:李悝: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淫民指的是那些靠上一辈的功劳,只知享福的。)

魏惠王接过来的魏国是一个强大的魏国,继位初也曾继续变法发展经济。但是树敌过多,过于自大。司马迁曾评价项羽: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这句话用在魏惠王身上也合适。《孟子尽心》:“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公元前352年在赵、秦、齐、楚四个大国加上宋、卫小国联合围攻的情况下,魏国反败为胜。魏惠王越来越自大。桂陵之战前后同时跟赵、齐(宋、卫)、楚、秦四个大国开战,虽然是楚秦是趁火打劫。马陵之战前后跟韩、齐交战,秦赵打劫。都是想独立吞韩赵。本来你就够强了,齐国能允许?你胜了还好,败了其他国还不趁火打劫。再者独自称王,天下兵峰皆聚焦于魏。主次不分,没有找外援。秦国天天想着收复河西、齐国要成为霸主、楚国亦有逐鹿中原之心。襄陵之战时还有一个韩国帮忙,马陵之战时没有一个国家帮忙。桂陵之战前如果能联络南方的楚、燕、越晓以利害牵制齐、秦两国,许之利诱也行。马陵之战前跟赵国一起瓜分韩国,楚燕牵制齐秦。马陵之战时楚、越、燕等国都没动。既不联络他们也不瓦解齐国联军。像齐受到楚燕等围攻,立马遣使带着礼物去赵国。赵国答应出兵,楚国连夜就退兵。

魏惠文对人才不够看重,魏惠王喜欢做表面功夫而不是实际。经常询问一些人怎么能富国强兵、为啥打败了、怎么才能复耻等。但他只是听完就算了。魏惠王曾跟齐威王一起打猎,其间魏问齐:齐国有宝物吗?齐回道没有。魏讲:魏国虽然小(自潮)但还是有一寸大的夜明珠十枚,每枚能照十二辆车。齐国这样的大国怎么会没有宝物。齐讲:我的宝物跟你的不同。我有檀子守南城,楚人不敢为寇。盼子守高城,赵不敢东渔于河。黔夫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钟首备盗贼,则道不拾遗。资治通鉴: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这就是齐威王跟魏惠王的区别。魏惠王跟齐威王论宝,岂不知孙膑、卫鞅就是无价之宝。秦孝公一共见了卫鞅四次,魏惠王却一次也不见。孙膑来到魏国,魏惠王要是真有识人之明就该重用。而不是听信庞涓而加刑于俊杰。有孙膑做榜样,谁还敢来魏国?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

公元前336年魏惠王对孟子讲:晋国(魏国以晋国自居,一直想统一三晋),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就是说我国的强大,男女老少都知道。但接连受挫拆辱,我想一死了之,该怎么办好?后来魏惠王相继尊韩、赵、燕等国为王。这时的魏国已无力回天了,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带着遗憾而去世。魏惠王死时,下葬日子已经定。但魏国下大雪,雪大的已经盖到牛眼睛了。(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也许是上天为魏国落泪。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