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西方管理思想史》

职场大师哥 2022-06-14 23:03:08

能带给人闪电击中头顶般感受以致于有豁然开朗感的书并不多,这本郭咸纲老师的《西方管理思想史》于我而言就是,所以我开启“复读者计划”时第一本就读它了。还记得那句话,大意是说“阅读管理思想史是通向管理殿堂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又走了一遍“朝圣之路”。西方历史中管理思想群星闪耀:第一阶段是希腊时期的“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二阶段是古典管理理论时期(1911年前后),代表人物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以及组织管理理论代表法约尔、行政集权组织理论韦伯;第三阶段行为科学理论(1920年前后),代表理论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的X-Y理论等;第四阶段是现代管理理论(二战至20世纪80年代),代表理论有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等,真正是“管理理论的丛林”;第五阶段是当代管理学说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包括……太多了,反正管理的理论仍然是处于丛林之中,各执己见,没有统一的管理基础理论。

管理学可以分为应用管理学、实验管理学和理论管理学。理论管理学的发展滞后于前两者。作者也提出——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因为环境背景因素是理论和实践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从不同的实践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理论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理论体系。“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表明管理系统多视角审视的歧义性、复杂性”。说白了,就是管理理论众说分芸,莫衷一是——在没有公理、定理时,由实践总结而来的管理理论怎么说都有道理了。在不同的环境里产生的,从这些环境总结出来的管理之道只能适应于当前环境(包括时间、空间、文化,以及对象等)。从不同环境下产生的管理之道,能不能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形成一种共通的原则或者管理思想?或者找到一个基本的理论,能够像数学公式一样的理论呢?

作者认为,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这里关键词说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什么环境?我觉得就是由内部环境,如组织、职能、流程、制度、文化甚至领导人性格等组成的运行系统。它区别于外部环境,如行业类别、国GJ家政ZC策、市场变化、企业发展阶段等。内部环境变量与外部环境变量很多且“内-内、内-外、外-外”相互作用且呈非线形关系。管理的对象就是这“内、外、人”变量组成的超大、动态系统,管理就是用系统思维、工具和方法来实现它的价值——提高效率、控制风险、降低成本——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所以作者指出,“如果以整个系统科学作为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管理理论就有可能从这里走出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遗憾的是,作者认为作为管理学基础的理论管理学体系截至目前还没有建立,这使得管理学看起来更像一门纯粹的经验科学。现实的情况下,无论哪个专业领域的人都可以出来谈管理,因为没有公理,所以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作者提出,人是理论管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应用管理学是从实证主义出发的,而理论管理学应该从人性的研究出发。理论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从经济学中汲取营养,把理论架构的建立作为研究的重心。研究方法可以从一个高度抽象的人性模型出发,探索在一定管理环境下的管理行为模式,并以此建立科学的管理理论。

既然管理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那我们如何才能找到科学性的部分?既然是科学,是规律,最多是用不同手段应用于不同场景的管理方法,但其内核一定是共通的、共性的。我们现在就是要求得其科学性的那一部分。即使没有“三大力学定律”这样举世公认的公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难道就不可以总结出一套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法则来吗?管理理论的公理法则一定表现为“三大力学定律”这样的形式吗?其实无论现代管理思想如何绚丽夺目,其内核与古典理论时期三位巨匠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的思想,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所以不要觉得某种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名字好听,图形画得好看,就是新思想,很多时候仍然只是原经典管理理论上的偷梁换柱或者开枝散叶。

我们能不能找出这些最具普遍规律的思想内核——称之为“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工具和方法——称之为“术”,再根据不同的环境变量选择和包装不同的工具和方法。管理科学性(理论管理学)是根据普遍规律制定的工具和方法,管理艺术性(应用管理学)是根据不同环境变量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