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荣(1926年1月-2018年5月3日),男,汉族,中共党员,吉林省延吉市人,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11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5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理想信念坚定,毕生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毕生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67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以鲜明政治立场、卓越学术成就践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学高德馨、以身垂范,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远大理想,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他品行高洁、虚怀若谷,从不以资深学者自居,从不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特殊照顾,赢得广大师生和学界普遍敬仰。
他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出生于1926年的郑德荣,少年时期饱受战乱之苦,怀揣一腔报国热情,毅然决然投奔到解放区,参加学习和革命,在我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亲授下,开始了长达67年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和研究生涯,并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郑德荣:我的专业是中共党史,我的研究方向是两个,一个是毛泽东思想,后来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这两个方面。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他一生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20世纪80年代,郑德荣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并教育学生,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理论工作者都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郑德荣:我想,研究中共党史这个学科的特殊性,就规定要求你必须在政治上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道德上必须是有高尚的情操,否则的话,你不配为中共党史一个教师,你也不配为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人。
郑晓亮(郑德荣儿子):我父亲是1926年生人,他这一生应该说是大部分用在事业上了,对学生来说投入的比对我们子女投入要多。
邱潇(郑德荣学生):我见到郑先生流泪就只有三次,第一次是我的师母去世,就说的是,那就算是永别了、永别了;我看到他第二次哭泣,是在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时候,当时老师身体不好,在医院做病理切片,我用轮椅推着他到门诊大楼,然后那个时候电视上已经开始放“九三”阅兵的仪式了,老师就说我们不回病房了,我们就在这个门诊看一下,老师看的过程中,你就能感觉到他那种,心潮逐渐地澎湃,情绪的激荡,他在中国的这些非常先进的武器装备推出来以后,他甚至高举着他的双手,张大了嘴巴,在那低声地呐喊,这个场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就感觉到他们这一代的人,一路走来,他们对于爱国,对于咱们国家的感情,那种厚重感是我们还无法比拟的;我第三次看见老师哭是2018年的4月28日,那个时候老师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了,我说,老师,我的外审评分回来了,我说是今年政法学院所有论文里面的最高分,我说学生没有给你丢人,老师这个时候,他的眼眶就慢慢地变红,他的眼泪就从他的眼眶上慢慢地滑落下来了。
郑晓亮(郑德荣儿子):我父亲他没有给家人留任何的遗言,但是在他病重期间,最后的一句比较完整的话,不忘初心。
郑德荣:我1948年参加革命,我一生的追求,就是把自己所学要贡献给党和国家,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我为此而潜心研究,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2018年5月11日 中共吉林省委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郑德荣同志学习
2018年6月6日 教育部追授郑德荣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18年6月27日 中共中央追授郑德荣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8年12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郑德荣同志“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9月 授予郑德荣同志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来源:吉祥新闻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