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鸡娃,16次高考,33岁女硕士饿死出租屋,折射应试教育之殇

南松平湖一柱 2024-08-21 15:24:49

近日,有三个关于教育的新闻霸屏:

第一个是“18年鸡娃终点,孩子高考582分”。说得是北京一家长,从孩子未上幼儿园就开始英语早教,学钢琴;幼儿园就考过钢琴二级,还学了画画、舞蹈;小学考过钢琴九级不说,更是越过了KET.PET、FCE卓越,获叶圣陶杯作文、AS等各种大赛奖项无数……小升初顺利入围中关村六小强,高中进入人大附中,高三补课费狂砸几十万,最后,高考放榜孩子考了582分……

家长觉得,自己18年的苦心教育和金钱付出与孩子的高考成绩不成比例……

第二个是“高考16年,只为上清华的高考钉子户”。说得是广西唐某某,2009年首次高考,到今年一共考了16次。其间从第一次未上二线,到后来曾被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录取,但唐某某均未成学,因为他的梦想是考进清华大学,但是,天不佑人,今年唐某某第16次高考仍离清华太远……

据悉,唐某某今年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自己声称去上学,但最终是去上大学还是回去复读?仍是一个未知数……

第三个是“33岁女硕士饿死在出租屋”,说得是在西安一出租屋内,有一33岁女子疑似被饿死。女子1991年出生于宁夏西海固一山区,毕业于北京211高校,毕业后一直考公考编却未能如愿,最后因为无工作、无收入,被怀疑是饿死在出租屋内。为什么会被饿死?

据说女孩子家境并不好,但女孩从小学习成绩好,后来考取北京某211大学研究生,村里无论谁提到她都是竖起大拇指。全家甚至全村都为她骄傲。她一心想考公但却不能如愿。如今33岁、211研究生毕业的她,却还未找到工作,还在靠父母借钱供养她,据推测,自尊心极强的她,心生愧疚,不再接受父母的钱。但没有经济来源,又不出去工作,那就唯有饿死……

分数、名次、补课、考试,就是当下我们孩子的教育;考公入编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终极期望。

孩子只要分数、名次下降,考不上大学、名牌大学,家长教育就算失败了;

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了干什么?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唯有进编制才叫工作,而现在的机制是“逢进必考”,于是乎,大学毕业的孩子们又进入考试的轮回……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是为了考试吗?在这个世界上,难道只有“入编”是才是工作吗?

人生价值,就是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意义和使命。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定下“考清华,进北大”目标没有错,但那只是努力的方向,并非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一个人想考公入编也没有错,但现实社会三万六千行,“编”只是其中一行,“编制”之外的世界,一样精彩!

一个人要有目标,要坚持,要执着,但过分的执着就偏执,过分的坚持就是迂腐。

人生之路万千条,条条大路通成功,成就一番事业,并非须是”清北身”,并非非得“入编制”。

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将分数当成孩子学习的唯一,将考入大学、名牌大学当成孩子教育成功,实在迷失了教育方向;高考16年,只为上清华、非编不工作、饿死出屋的211女硕士实则是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人当有鸿鹄志,但却并非人人都是鸿鹄可飞天。人生当努力,当尝试,但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尝试过后,应当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在社会上找到与自己相适合的位置,而非是生活在自己的天鹅幻觉中,躺在飞上蓝天的美梦中不能醒来,陷入“考试沼泽”不能自拔……

18年鸡娃, 高考582,令人叹息,16次高考终不能进清北,令人遗憾,33岁女硕士饿死出租屋,令人扼腕……

应试教育批了多少年了,素质教育推行了多少年了,“双减”政策也发布了好几年了,应试教育阴魂非但没散,反而愈聚愈浓,已从中小学漫延至大学,从高考漫延至研考,从上学漫延至就业,从考学漫延至考编……

凡教育,就有考试,但考试只是手段,不是教育目的; 大学只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驿站,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考公入编,只是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公编”之外,道路万千……

教育之“考”没有错,但将孩子引上“考试独木桥”,将“考公入编”当作人生奔赴的唯一目标,那教育就走偏了,我们绝大多数孩子,注定要失败的!出现211硕士饿死出租屋中的悲剧,也就不奇怪了!

愿这些极端案例,能震醒我们误入“应试”迷途的教育?能唤醒那睦被“应试”洗脑的家长!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