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上一句更心酸,都是泪

戏志才评历史 2023-01-19 18:29:04

“百无一用是书生”常被文人用来自嘲,但这句脍炙人口的七言诗句却很少有人了解的上一句诗。

这两句七言律诗出自黄景仁《杂感》,出生在“康乾盛世”的黄景仁在观察了人间百态后留下了这样一首自己对人生思考的佳作诗歌。

光从字面意思来看,学识较为浅薄的人就简单地将其解读为当时的书生对于社会没有帮助,那么读书自然也没用。但是当你再仔细品读整首诗歌后,你就会发现这首《杂诗》所蕴含的奥秘。

在被誉为“清朝李白”的黄景仁口中,天才般的理想抱负在时代的背景下显得无助且虚渺,无法实现男儿报国的宏伟愿望更是体现了当时文人的无奈。

在当时封建统治的背景基调下,有才能的读书人空有满腔热血与经论却无法真正投入报效祖国,因此不得已出现了“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那么说出这样的流传百世的七言律诗的黄景仁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又是经过了什么样的经历才选择借用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理想抱负的无奈与不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清代被媲美“诗仙李白”的天才黄景仁的人生阅历。

01 少年锐气

乾隆十四年正月四日出生于高淳学属的黄景仁,字仲则,年幼丧父。由于家中叔父稀少,自幼只由其祖母吕氏代为监管,主要照顾幼年黄景仁日常起居以及读书学习。

九岁那年,年幼的黄景仁凭借一句“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的五言律诗惊动了当时在场的所有文人豪杰,黄景仁天才少年的锐气也因此流传民间。

黄景仁的祖上是黄庭坚,但是黄庭坚的名气也没能庇护自己的子孙后代安稳无忧。9岁凭借自己的才能惊艳四座后,还来不及让照顾自己的祖父母承光,十一岁那年日夜陪伴的祖父母便先后离世。

两年后的黄景仁从祖父母离世的悲痛中走出后,正式开始自己的写诗创作,借用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诗歌是诗人生活以及心态的写照,由于黄景仁一生清贫,生活坎坷但其性格坚韧倔强。因此由他创作的诗大多以抒发自己对生活遭遇的不公以及悲凉基调的作品为主。

十五岁时,黄景仁的哥哥黄庚龄也因故离世,同年时的黄景仁参加了当地的童子试。因为才能出众考取第一的名次而得到了当时常州府的知府潘恂以及武进县的知县王祖肃的赏识。

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两年后十七岁的黄景仁选择背井离乡开始四处求学之路。

在求学途中曾寄宿在自己的姑母家中,也因此结识了姑母家中的表妹,并由此展开了一段有缘无分的姻缘。

年少的黄景仁初次与姑母家的表妹接触,在青梅竹马般的陪伴下双方渐渐互生情愫。并且二人在私下里立下海誓山盟,互定终生。

年少气盛的黄景仁与当时所有的书生一样都有一个考取功名的状元梦,于是在与表妹私下互定终身后离开姑母家参加科考,企图金榜题名后回来风光的迎娶表妹。

谁知命运弄人,黄景仁科考的短暂离别竟成了双方二人的一生遗憾。姑母在黄景仁离开后不久,便将表妹培养成歌姬送往当时的杭州观察使府内。

后来黄景仁还未能和表妹再见,就被姑母许配了新人家,成为他人的新妇。当黄景仁想寻找自己互定终身的表妹时早已过去多年,并且发现当时的青梅竹马已嫁做他人,为他人产下一子成为人妻。

得知这一消息的黄景仁伤感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对于表妹的思念最终只能化作诗歌十六首《绮怀》中浪漫而无可追忆的梦。

后来在游学途中黄景仁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好友洪亮吉,经多方交谈最终选择专注于诗文创作。

在好友曾亮吉的眼中,黄景仁是一位性格孤傲,才华出众带有伟大抱负的俊秀书生。

但因黄景仁不屑向当时的官场低头,拒绝阿谀谄媚。导致黄景仁一生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获得一个八次乡试落选的结果。后来因为母亲身体年迈,黄景仁被迫成为府中的幕僚以求生计。

少年时的黄景仁自带天才的锐气,不在意科考的重点,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诗文创作。并在诗文写作方面时常废寝忘食,并且时常与好友洪亮吉探讨自己新的创作或心得感想。

到了青年时,黄景仁仍不愿向当时的官场低头,依旧过着自己孤傲的生活。这导致黄景仁生活仍然一团乱麻,日常条件十分艰苦。

到了最后还是好友洪亮吉出手,安排黄景仁及其家人返乡,并且给陕西的巡抚毕沅写了推荐信,举荐黄景仁。

年少的黄景仁虽日常清苦,但名气在民间还是十分风光与关注的,不少的名流人士仰慕这位童子试第一得知府青睐的才子。

但后来黄景仁与官场不和多次举人考试落榜失败,那些仰慕黄景仁才气的人渐渐冷落他,最后留在黄景仁身边的只有好友洪亮吉和邵齐熹。

哪怕众人散去,官场不得志,少年锐气的黄景仁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不与他人同流合污,专注于自己热爱的诗文创作。

02 一时纸贵,媲美“诗仙”

虽说官场不得意,但是黄景仁的诗文却是受不少人所追捧欣赏的。少年时黄景仁所作的诗文颇有唐代“诗仙”李白的风格,甚至到了一度高潮时期出现一时纸贵的现象。

一生的清贫并没有消磨黄景仁作诗的热情,反而将其对生活的不满全部以诗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黄景仁短短35年的人生中,为世人留下了大约超过1100首诗文,而这些诗文多以寂寞凄怆的背景为创。

18岁时的黄景仁斩获童子试第一的头衔后,受到当时的知府以及座师重视。在童子试结束后接受座师潘恂的邀约,一同前往杭州进行学术游历。

黄景仁在座师的带领下亲身经历了钱塘江秋潮场景的壮观,随后便提笔挥毫写下了诗文两首,分别是《观潮行》和《后观潮行》。

两首七言诗《观潮行》以言简意赅的诗句字字精确地描绘出黄景仁观潮时眼见的场景,通过阅读该诗仿佛置身于钱塘江秋潮场景面前,这里不可谓黄景仁诗句所用的巧妙之处。

甚至有学者袁枚在考察研究诗文时得到黄景仁的这两首诗,一番评鉴后特意为两首《观潮行》写下七言观后诗,诗中既表达了对黄景仁文采的赞扬,也肯定了黄景仁的才华。

在袁枚对黄景仁的赞扬中,第一次出现了“今李白”的辞藻,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黄景仁被世人称作“清代李白”是不少文人多方认证和坐实的。

乾隆三十六年时,正逢新任的安徽学政朱筠上任巡视,走访到少年黄景仁所在的沈业富府中。听闻黄景仁的才名,朱筠便向黄景仁投递了拜帖。

得朱筠拜帖的黄景仁随后便对朱筠拜以弟子礼,经过一番交谈后得到朱筠的赏识成为了他的幕宾。

第二年,在采石矶的太白楼中,以朱筠为主的一众好友包括以及黄景仁在内的幕友一同相聚,并以诗会友。

其中黄景仁年龄最小,但面对众人他没有丝毫窘迫。反而一袭长衫站立江边,即兴作出一首七言诗《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歌醉中作歌》。

整首诗对句工整,句句用词精准,被当时在场的所有文人客友所惊叹赏识。在一番评鉴过后,大家纷纷称赞年龄最小的黄景仁是“诗仙”再世。

后来由当时朱筠在场的儿子朱锡庚记录重现了黄景仁的风采,不吝啬笔墨地宣扬了黄景仁创作时的大气与从容,通过朱锡庚的记录我们可以感受到年仅24岁创作出媲美“诗仙”的才情非同小可。

除了媲美“诗仙”,黄景仁的随兴创作也被称赞为和“初唐四杰”中王勃所作出《滕王阁序》的佳话一样被广为流传。

如此才气,和极高的评价导致当时有关黄景仁所作出的诗句一时间成为文人大家手中流传的香饽饽,一时纸贵的现象也悄然而生。

可是黄景仁的才华并没有实现他心中的真正抱负,甚至因其所想始终不得而促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千古流传佳句的诞生。

03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纵然黄景仁自小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但出生的封建时代背景注定了这位带有自己想法的天才黄景仁一生的不平。

黄景仁在16岁时参与郡试,芸芸考生中一举“夺冠”。在当时看来以黄景仁的才华与文采必定是前途无量的,但是就是众人眼中有着无限前途的天才却在后来的乡试中屡屡落榜。

众人不得其解为何才华横溢的黄景仁会在乡试次次落榜,探其原因居然是黄景仁不愿被固定的八股文所僵化自己的文章,而考官则以固定的准则评判黄景仁不符合八股文写作规范的试题。

因此,不被考官认同的黄景仁在乡试中屡屡碰壁。在多次考试下黄景仁的身体也在被透支,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和官场失意。

在不被时代政策认同的情况下黄景仁染上了穷和病,而这样的日子也伴随了黄景仁短暂的一生。

在官场始终碰壁的黄景仁愈发累积对当时官府内部黑暗渠道的不满,于是在他二十岁时写下了后来被无数读书人所共勉的《杂感》。这首诗引起了极大读书人的共鸣 ,因此也广为流传。

大多数人只在意其中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却没有提及前半句黄景仁为其作的铺垫。

不少人只以为这是黄景仁自怨自艾的表达,但细细品读才会发现这是黄景仁对于当时不满的间接表达。

通过上下句的连接,表达了黄景仁在面对失败时仍然有着自己的心高气傲。他十分明白自己所满怀的才华,以及在诗文上的成就。虽然家境清贫以及官场失意,但这是时代背景所造就的结果。

黄景仁清楚地知道其中的道理,才会抒发出《杂感》的感慨。在感慨中,他既没有一味地抱怨时不待人,也没有因自己的才华而沾沾自喜,反而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获得了另一种更高的境界。

这首诗不仅是黄景仁一人的悲惨,更是他替当时时代所有遭遇不公的读书文人发出的不平之声。

也正是这种清楚地说明大多数古代读书文人遭遇过的真实现象,才能让这首诗迅速地被流传开。

通过黄景仁的亲身经历,他体会到了当时封建体制下的世态炎凉,以及人际交往。最后总结出了在那个时代空有满腹才华的学子并不能实现自己想要创立丰功伟业的想法。

面对这样无力的实现,黄景仁虽不愿向实现低头,却也只能默默地以诗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不甘与愤恨。

这样的不甘与愤恨随着黄景仁后续的悲苦命运愈发显著,亲人离去,才华出众却与仕无缘。后来在颠沛流离中掏取生计,最后年仅三十五岁就客死异乡。

如此坎坷的人生历程,使得年少便富有诗文盛名的黄景仁越来越在诗文中寻找自己的激情创作风格,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那首天下读书文人所共鸣的《杂感》。

联系黄景仁一生不得仕途失志以及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奈,再次细品这首代表作我们作为读者只能替这位被誉为“清代李白”的黄景仁感到心酸。

当时的不公不仅来源于时代的不公,同样也来源当时受时代影响的大部分人思想观念的冲击。

受时代影响的世人在不理解黄景仁的遭遇后选择慢慢从这位天才身边散去,甚至奚落。

这样的差别待遇不说一位天才难以忍受,就算是普通人一时半会也难以接受这样的落差。黄景仁也得知自己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写下这样一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无奈。

黄景仁所创作的诗文是当时黑暗中的一道明光,是对千篇一律固定思想的改革创新,但又是繁花似锦“盛世”中真实写照的悲惨经历。

每个时代的优秀知识分子都值得被尊敬,但面对时代的种种条框大多数人却又无可奈何。

就像黄景仁诗文的传播并没能改变什么,他依旧只是那个诗文才华极高但始终不得官场青睐的才子罢了。满腹经纶没能改变他郁郁不得志,早逝客死他乡的结局。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时代在不断更替,不管是天才也好,普通人也罢“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正能量口号一定是21世纪青少年的学习标语。

当今像黄景仁那样的天才出现后的待遇在现在绝不会如当时那般凄惨。读书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肯定是当代青少年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最好的办法。

学习了解了黄景仁的故事后,我们也要提防自己错误的思想,企图以《杂感》中的名句来作为自己逃避学习逃避提升自我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

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写下这篇名句的黄景仁已经是有所盛名的诗人大家,在他的层面所抒发的抱怨只是情感的表达并不会因此失志,所以我们不能将自己与这样的人才类比而更是应该脚踏实地努力学习。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