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在家看地球仪,也不想出去旅游”,道出多少旅者的真实心声

夏冰寒旅游攻略 2024-09-20 18:55:08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出去旅游几次后,便坦言不想再出门旅游了。虽然这可能是一句气头上的赌气话,但如果没有经历过一次次的失望,恐怕很难抒发出不想再旅游的想法。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生发出不想再出门旅游的想法?1、出行费用太高吃住行玩,旅途中的开销四巨头,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相当之高。简单来说,旅游出行的每一天,人均餐费100元,交通费用100元,住宿100元,景区门票100元,总计人均每天花费400元,这是一家3口出游平均下来的客观消费平均。就算小孩子不算钱,那一家3口的出行费用也高达800元/天。很多城市景点,仅仅与外面隔着一道大门,门外的矿泉水卖2元,景区内就要卖5元、10元。诸如此类,旅游行业内的许多消费本就是虚高的,人们出来玩,不是花不起每天人均400元的花费,而是不愿意被宰受委屈。我可以高高兴兴花1000元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花50块钱喝杯茶,但是本来大家都卖2元的矿泉水,仅仅因为只是过了一个景区大门,就要卖我5元,那我宁肯渴着也不买。5块钱,对我来说,即使弄丢了也不会眨眨眼,但是这种性价比很低的体验就让人很不舒坦。很多时候,旅途在外,这样类似“5元钱矿泉水”的消费,是不得不买单的,这就造成了我心理层面上的极度抗拒。

2、人多致体验差每到寒暑假、小长假,到处都是人山人海的场面,我也想避峰出游,可是孩子只有这个时候有时间。我要想与家人朋友一起相约出游玩耍,就只能趁着节假日。旅游景区自身的接待能力往往有限,与日日川流不息的都市不同。游客一多,就会造成堵车、排队、住宿溢价等现象。一条文化步行街,像长沙太平街、重庆磁器口等,一到节假日,街上的石板路上铺满了人,一眼望去只有人头,根本没有石板路。好比一个镇上,本来生活着几万人,日常出行只有几千人,当地的住宿、交通都刚好能承载。但是,突然涌入上万人游客,大家都要打车,都要住宿,网约车根本接待不过来,民宿则因为“市场供求关系”大大涨价。如此的模式下,游也游不好,但是费用还老高。

3、预期与现实落差太大“精装的朋友圈,毛坯的人生”。出门前,无比憧憬,到了现场后却发现一地鸡毛。网络上看到的场景,通常都是在当地最好一面的风光基础上,再“精修重整”,甚至已经完全脱离于现实环境了。出游到实地后,发现与现实看到的景象与网络上流行的惊艳风光照,差距太大,内心不免失落。这就好比,“网恋需谨慎”。旅游也一样,网络与现实相差太大,等到游客见到期待已久的诗与远方的真实模样,早已追悔莫及。

而且,人们对于旅游的想法,通常都是浪费诗意的。遐想中,新疆伊犁草原是无比的旖旎多姿,阿勒泰河谷是多么的秀美无垠,西藏南迦巴瓦峰是如何的巍峨磅礴,但却不知,草原上往往伴随着牛羊的排泄物与粪便的气息,河谷地带有着说一句话可以吞掉10只苍蝇的蚊虫大军,雪山脚下是刺骨的寒风与令人头痛欲裂的缺氧高原环境。自驾游也一样,想象中,汽车、人与窗外的山川湖海同框,山山而川,潺潺如镜,人在车中坐,景在窗外流。但又忽略了,自驾游途中往往伴随着晕车、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与日夜颠簸的疲苦。预期与现实落差太大,同样会浇灭一个人对于旅游的热情。

4、景区同质化严重,失去原生景致

千篇一律的古镇,千篇一律的小吃,千篇一律的“我在XX很想你”路牌,千篇一律的游客中心,千篇一律的特产卖品,许多景区早已失去其自身本来最具吸引力的原生人文景貌,变得面目全非,没有了灵气,什么流行模仿什么,大肆包装恶俗网红烂梗。

殊不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往往简单真诚的淳朴之息,反而更能留住人心。

导致人们赌气说出“宁愿在家看地球仪,也不想再出游”这句话的背后原因,除了以上总结的4点外,想必还有其他因素。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感悟。出去旅游多了,有时候觉得自己在家翻看地图,用手指照着地图上一条条景观大道上的各个地名在脑海依依过一遍,再想想自己正握着方向盘,踩着油门,目光注视着前方,慢慢经过地图上那些地理名词所指向之处,横断山脉、沙鲁里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不知为什么,这样看地图反而比实际自驾到当地,更爽,也更有意思。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