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急腹症;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与功能上改变,并导致全身性生理紊乱,临床病象复杂多变。
一般按其发生原因可分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与血运性肠梗阻。
投一票吧
答案:1.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 2.查血生化,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患者肠梗阻术后肠鸣音弱,应该复查血生化,确定有无低血钾,并纠正。
临床特点
腹痛
机械性肠梗阻一般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多在腹中部,也可偏于梗阻所在部位。腹痛发作时可伴肠鸣。有时能见到肠型和肠蠕动波。听诊为连续高亢肠鸣音,或呈气过水音或金属音。如腹痛逐渐演变成剧烈持续性腹痛,应警惕绞窄性肠梗阻可能。
呕吐
随梗阻部位而有所不同,高位肠梗阻时呕吐频繁,吐出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迟而少,吐出物可呈粪样。结肠梗阻时,呕吐到晚期才出现。呕吐物如呈棕褐色或血性,提示肠管血运障碍。
腹胀
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但有时可见胃型;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显著,遍及全腹。
停止排气、排便
完全性肠梗阻时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梗阻以下肠内尚残存粪便和气体,仍可自行或在灌肠后排出,不能因此而否定肠梗阻存在。
某些绞窄性肠梗阻,如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则可排出血性黏液样粪便。
体格检查
早期全身情况多无明显改变。梗阻晚明或绞窄性肠梗阻者可见唇干舌燥、眼窝内陷、皮肤弹性消失、尿少或无尿等明显缺水征,或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中毒和休克征象。
病因相关体征
①机械性肠梗阻常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金属音;
②单纯性肠梗阻可有轻度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
③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压痛的包块常为受绞窄的肠袢,移动性浊音可呈阳性;
④蛔虫性肠梗阻时,常在腹中部触及条素状团块;
⑤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⑥直肠指检如触及肿块,可能为直肠肿瘤、极度发展的肠套叠的套头或低位肠腔外肿瘤。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可因缺水血液浓缩而升高,尿比重增高。绞窄性肠梗阻时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应随时了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状况;呕吐物和粪便检查见大量红细胞或隐血阳性,提示肠管有血运障碍。
X线检查
立位或侧卧位透视或拍片,可见液平面及胀气的肠袢。由于肠梗阻部位不同,X线表现各有其特点;如空肠黏膜环状皱突可显示”鱼肋骨刺”状;结肠胀气位于腹部周边,显示结肠袋形。
临床诊断
根据痛、吐、胀、闭四大症状和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肠鸣音亢进等,一般可做出诊断。其中X线检查对确定有否肠梗阻价值较大。
对肠梗阻者必须明确
①是机械性还是动力性梗阻;
②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梗阻;
③是高位还是低位梗阻;
④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梗阻;
⑤根据年龄病史,体征、X线检查等几方面分析引起梗阻原因。
急诊处理
肠梗阻治疗原则是纠正因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和解除梗阻。具体治疗方法根据肠梗阻类型、部位和患者全身情况而定。
一般治疗
1)胃肠减压
通过吸出胃肠道内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输液所需容量和种类须根据呕吐情况、缺水体征、血液浓缩程度、尿排出量和比重,并结合血清钾、钠、氯和血气分析监测结果而定。
3)防治感染和中毒
应用抗肠道细菌包括抗厌氧菌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减少毒素产生。
还可应用镇静剂、解痉剂等对症治疗,镇痛剂使用应遵循急腹症治疗原则。
解除梗阻
可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特别是不完全性)肠梗阻、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蛔虫或粪块堵塞引起的肠梗阻、肠结核等炎症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套叠早期等。
治疗期间,必须严密观察,如症状、体征不见好转或反有加重,即应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除前述基础疗法外,还包括:中医中药治疗如通里攻下、针灸疗法、口服或胃肠道灌注生植物油,以及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低压空气或钡灌肠,经乙状结肠镜插管,腹部按摩及颠簸疗法等各种复位法。
2)手术治疗
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行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和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以最简单方法解除梗阻或恢复肠腔通畅。
手术方式包括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除异物、肠套叠或肠扭转复位术、肠切除肠吻合术、梗阻近端与远端肠袢的短路吻合术,肠造口或肠外置术等,具体手术方法根据梗阻病因、性质、部位及患者全身情况而定。
几种特殊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
较常见的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梗阻。
常由腹腔内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等引起。多有肠道功能紊乱、暴饮暴食、突然改变体位等诱因。
广泛粘连所引起的肠梗阻多为单纯性和不完全性,而局限性粘连带容易引起肠扭转、内痂等闭袢性绞窄性肠梗阻。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首先要区分为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
通常单纯性肠梗阻选用非手术治疗,如中医中药治疗的通里攻下、理气、活血化瘀法、针灸疗法等。
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时,应及早手术,以免发生肠坏死。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肠扭转
一段肠管甚至几乎全部小肠及其系膜沿系膜轴扭转360~720°而造成的闭袢性肠梗阻,同时肠系膜血管受压、扭折不通、血供中断。受其供应肠管将迅速发生坏死、穿孔和腹膜炎。
1)小肠扭转
多见于青壮年。常有饱食后剧烈活动等诱发因素,发生于儿童者则常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有关。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腹部绞痛,多在脐周,常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腹痛常牵涉腰背部,患者往往不敢仰卧,喜取胸膝位或卷曲侧卧位,呕吐频繁腹部有时可扪及压痛的扩张肠袢,病程稍晚。易发生休克。
2)乙状结肠扭转
多见于男性老年人。常有便秘习惯。患者腹部持续胀痛,逐渐隆起,可有下腹坠痛感,但无排气排便。左腹部明显膨胀,可见肠型,叩之呈鼓音,压痛及肌紧张均不明显。X线平片显示马蹄状巨大的双腔充气肠袢,立位可见两个液平面。部分患者呈急性发作。腹部有剧痛,呕吐,触诊有压痛、肌紧张,显示扭转重,肠管充血、缺血明显。
肠套叠
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称肠套叠,其发生常与肠管解剖特点、病理因素以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等有关。
按发生部位可分为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与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等型,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常见病因,多数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最多见为回肠未端套入结肠。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阵发性腹痛,病儿阵发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出汗,伴呕吐和果酱样血便。
腹部检查常可在腹部扪及腊肠形、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压痛的肿块,常位于脐右上方,而右下腹扪诊有空虚感。
腹胀等其他一般肠梗阻症状,随着病程进展而逐步出现。
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空气或钡剂在结肠受阻,梗阻端钡影呈“杯口”状,甚至呈“弹簧状”阴影。
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常与肠息肉肿瘤等病变有关。多呈不完全梗阻,症状较轻,可表现为阵发性腹痛。由于套叠常可自行复位,所以发作过后检查常为阴性。
治疗
早期可用空气(或氧气、钡剂)灌肠复位。一般空气压力先用8.0kPa (60mmHg),经肛管灌入结肠内,在X线透视再次明确诊断后,继续注气加压至10.7kPa(80mmHg)左右,直至套叠复位。
中药治疗如通里攻下、理气、活血化瘀法可积极应用,适用于早期肠套叠。
如套叠不能复位,或病期超过48小时,或怀疑有肠坏死,或空气灌肠复位后出现腹膜刺激征及全身情况恶化都应行手术治疗。
肠蛔虫堵塞
由于蛔虫团胆石、粪便或其他异物等肠内容物堵塞肠腔,称肠堵塞,是一种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驱虫治疗不当常为诱因,多见于儿童,农村发病率较高。蛔虫堵塞部位常见于回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单纯性蛔虫堵塞采用非手术疗法;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