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烤死人的六月底,我们去过一回长清的来佛山,却走错方向跑到了来佛山西头,而我们要前往的是来佛山东山尖的古建筑群。()
那日的骄阳好似绑在了我们头上,又热又渴又累,等到拖着沉重的脚步挪到东山腰时,最终还是放弃了攀爬的欲望----来日方长,何必一定要在今日?
三个月后的今天,重返来佛山,按热心朋友们的线路指示,直接导航:地铁创新谷站。
看到了西南角那条林间小土路,车子可以开进去,也有空地停车。但我们不了解里面路况,学别人的样子,将车停在了路边小树之间的空地儿。准备了六瓶水,背好行囊出发!
也就是那日天儿好,阳光灿烂,这要是多云阴天啥的,行走在这条两边丛林密布的小路中,还怪吓人呢。
走到尽头出现了一块巨石,上书:来佛山庄。附近传来狗子警惕的汪汪狂吠声,而且不止一只,还有大鹅嘎嘎声掺杂其间,空气中突然弥漫着臭臭的不知道是不是羊圈的味道----竟然还有住户?
左边是那两只狗子嗷嗷叫的位置,右边停了台铲车,选择哪条路呢?
仰头看看大山的方向,选了大石头左侧羊肠小径,因为看地面上的野草都被踩秃了,应该走这里吧?
秋天登山就是好,蚊虫少了好些,太阳也不再那么热情似火地将我们裹住。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散下来,在黄色的泥土地上绘出抽象的图案,微微的山风穿过林间悄悄袭来,好舒服呀,这就是正宗的“秋高气爽”!
不用担心找不到路,因为脚下被踩秃噜皮的小路,明晃晃摆在眼前,只管大着胆子向前进发。随着山势缓缓增高,我们也开始了真正的上山路。
而此时,茂密的山林之间出现了好些或白色或黄色的布条----看到这个就知道,这是前人留下的路标。顺着各色“路标”继续继续继续,路也好走,要么有防滑的碎石,要么是层层石阶,只是不知这些石阶是后人踩出来的,还是专人砌的,又或者是天然形成?
林间突然出现张桌子,是那种厨房里专用的,疑惑什么人这么厉害,竟然将桌子背到山上。看成色,还是张未曾使用过的新桌子,表面的保护膜还没撕掉呢,不知摆了多久,里面堆满了泥土和垃圾。
一条红色的祈福带高高地挂在枝头,嗯,绝对是“路标”。
不知道还要走多久,虽然山不高,路也不难走,可我背包里的水太多了。唤住他爷儿俩,开包拿水赶紧往肚子里灌----倒进肚子总比都背在我的肩头轻松好些。(别提了,就是这六瓶水的缘故,回家后右肩膀酸疼两天,半夜疼得无法入睡,让小二哈同学按摩也不管用,最后让老唐喷了云南喷雾----平日里力气活干得太少,赶明儿每天背着老唐爬楼,不坐电梯了。)
虽已进入深秋,太阳也早没了夏日的毒辣,但照在皮肤上面还是会晒黑,刚好头顶这些高耸的小树帮我们将阳光遮挡个严实。
由枝叶间的口子眺望远方,银色的地铁长龙、淡黄的排排高楼、还有远处绵延的黛色群山-----曾经古人也是由此望出去,只是他们眼中的画面只有草地和青山。
看东方,无数条小白龙涌向天空的尽头,哟,还有长清湖呢。
走在前面的老唐招呼我俩快点过去,一路小跑,原来草丛里藏着一条小蛇,像一条柔软的枯枝,皮色也和周围的山石和野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瞅压根儿不会留意这根枯枝条竟然会动。
眼前突然蹦出来几座石头房子,这和要去的古建筑群不一样啊?分明就是石寨,防捻军和匪患建的?----好些山头上面都建有类似石寨。
太阳已经移到了我们头顶,阳光也直剌剌地射下来,看所处位置应该马上马就到山顶,但玉皇殿呢?
绕过一间间坍塌的石头房子继续向前,哦哦!看到啦!
前方出现了一堵长长的石块围墙,虽说被翠绿的藤蔓和杂草包个严实,但那面随风飘扬的鲜艳红旗太乍眼了。
到啦!
一座坐北朝南的院落呈现眼前,最南边是一面巨大的石块照壁,它的位置建得挺“凶险”,前面是空空的悬崖,后边则是十几步石阶后的二层石质阁楼。
只是阁楼二层都塌没了,就余了一扇空洞洞的石窗守望着天空,像个独眼的垂暮老人。而阁楼里面更是被杂草侵占满了。
门楣上雕了四朵小花,中间刻着块小石条,据说是“灵仙阁”三个字,但我把眼珠子抠出来也看不清上面到底有没有字。
山顶上的石阁楼,风吹雨淋,距离太阳也更近,被侵蚀得更厉害。
由石阁楼穿行过来,步上几级石阶,正对着是玉皇殿,两侧树有几方石碑,而地下也东倒西歪躺着几块残碑。
上回咱说过,徕佛山(也叫来佛山),原名青龙山,石碑上清清楚楚刻着呢。
能依稀辨出字迹的三块石碑分别是东侧的嘉庆碑,西侧的乾隆碑,以及倒在地上碎成好几块的道光碑。
乾隆碑上面的捐资人,还有好些女人名,看样子我在古时的名字就是“唐门猿氏”了。
纵然将名字刻在石头上面,以为能流芳百世,实际上几百年过去,依然无人知晓“她”究竟是谁?古代女人的地位真低,此时的我站在了高山之巅,马上要和太阳嘴对嘴了,作为女人,我的地位足够高了吧?
玉皇殿,全石结构,门前两边各嵌着块方石,不知是装饰之用,还是上面原先有刻字?----正常情况下会有碑文说明,但趴在跟前细瞅了半天,只在西边那块看到三个小字。
玉皇殿的顶子布满了杂草,迈步进入有着厚重墙体的殿内,里面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没有梁没有柱,全砖砌的拱券顶子。
虽然俺也不懂建筑,但以往见过的明代和清代的建筑,内里风格的确不同。
还记得我们去过的博山西沙井村里的那座徐家老宅不?和这里的玉皇殿很相像,连窗子都是一样一样的----其实俺一直觉得西沙井村里的徐家古屋不是用来居住,许是供奉什么?正常民居家的窗子不应是这种规制,既影响采光,通风也不好,大宅院里设置佛堂也是正常之举,现代有钱人不也在家中单辟空间搞个佛龛或佛室嘛。()
看出墙体多厚了么?一米多宽。
查了点相关资料,分享如下:
砖砌拱券结构,防火防潮、坚固耐久,适于保留贮藏,且还有一定的保温隔热性能。
内里没有梁柱,内部采用砖砌拱券结构或砖砌穹顶结构支撑起楼面和屋顶,和拱桥是一样的原理,巧妙利用了砖砌体抗压强、抗拉弱的结构特点,用厚重的外墙来抗衡筒拱所产生的水平推力。到了明代,无梁建筑结构得以进一步发展并成熟。虽然内里是拱形,但外观不是,与传统的古代木构建筑一样,屋顶照样是歇山、庑殿这样的形制。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玉皇殿顶子不知消逝于哪一朝代,但结实紧固的拱券顶却仍能完好地为殿里的神像们遮风避雨。
拱券的顶子上面还残留着些许壁画,可惜脱落严重看不出多少内容。
玉皇殿后面紧挨着是观音殿,这处小殿堂应是清人所修吧?道教和佛教安排一起了,而且明明是坐北朝南的建筑群,观音殿却偏偏反其道而行:坐南朝北。
最后一重是王母殿,里面端坐着王母娘娘,左右分列泰山奶奶和送子奶奶。
看墙基也是明清遗留建筑,只是后期被今人修缮过。门前两根木桩是后来新添的,柱础上的刻花又印证着王母殿有着一定历史。
太阳依旧高高在上,当头照着整座小庙,然而一切却物是人非,曾经香火旺盛的地方如今摇摇欲坠,成了遗址,只有周边的善男信女时常上来打扫祭拜,再就是我们这些慕名的过客偶尔来之。
改朝换代,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人们对神佛的敬畏从未改变,清朝顶替了明朝,老百姓们依旧虔诚且忠贞的上山求神拜佛:祈求庄稼丰收,家人平安,儿子考取功名,女儿嫁个富贵人家,妇人们早日生个带把的胖娃娃。。。
像这样子的古建筑很多很多,保护起来也很难,要人力要物力要财力,说实在的,也许保护了没什么用,可这全是历史,是文化,价值是无限的,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