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鸡娃,焦虑,几乎成了当代父母的关键词。每个家长都梦想着自家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赢在起跑线,将来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大部分孩子注定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
所以,当一个名叫武亦姝的女孩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凭借着对古诗词的信手拈来,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时,瞬间点燃了无数家长心中那盏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明灯。
一时间,武亦姝成了家长群里热议的对象,她的学习方法、家庭背景被扒了个底朝天,仿佛只要掌握了这些秘诀,就能复制出一个“武亦姝”来。
然而,与大众的狂热追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亦姝本人却异常低调,几乎消失在了公众视野。
她没有趁热打铁,参加各种综艺节目,也没有开设个人账号,在网络上疯狂吸粉变现。
她就像一阵风,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只留下一个令人遐想的背影。
这种“反差萌”引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究竟什么是成功?是名利双收,还是追寻内心的热爱?
董卿曾评价武亦姝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句话或许点破了武亦姝成功的秘诀,也揭示了教育的真谛。
那么,这个被誉为“国民才女”的女孩,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她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家庭熏陶:诗词与书香的童年武亦姝的成长并非偶然,这与她从小所处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她的父亲武雷毕业于法学院,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同时也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也占有一席之地。
母亲则是一位人民教师,在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两人都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没有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事业上,而是选择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女儿的教育中。
在武亦姝的家里,没有喧闹的电视声,也没有沉迷的游戏声,取而代之的是书页翻动的声音。
武亦姝的父母倡导“四点半学习法”,即每天下午四点半下班回家后,放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学习。
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武亦姝,让她从小就养成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当然,武亦姝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小学时期,她的学习成绩也曾一度不太理想。
面对这种情况,她的父母并没有责骂或施加压力,也没有盲目跟风,将她送去各种补习班。他们选择相信孩子,并用实际行动引导她。
父母的陪伴和鼓励,让武亦姝逐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也让她在阅读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才华初绽:诗词大会上的惊艳亮相在书香的浸润下,武亦姝逐渐展现出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她将陆游、李白、苏轼等文学巨匠视为偶像,并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她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这种积累并非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和吸收,并将之转化为自身的文化底蕴。
2015年,还在读初中的武亦姝参加了“新闻晨报杯”上海市初中生作文竞赛,在三万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
这充分展现了她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而两年后,16岁的她站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更是惊艳了全国观众。
在节目中,武亦姝沉着冷静,应对自如。无论是飞花令还是抢答题,她都能快速准确地给出答案,展现出深厚的诗词功底。
面对比自己年长、学历更高的对手,她没有丝毫胆怯,始终保持着自信的微笑。她对诗词的热爱,以及在舞台上展现出的从容淡定,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尤其是在主持人董卿提出说出含“月”字的诗词时,武亦姝从容不迫地吟诵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这句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展现了她对古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她不仅仅是背诵诗词,更能将诗词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气质。
最终,她击败了众多实力强劲的选手,一举夺得了总冠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诗词才女”。
学霸之路:清华园里的低调求学《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光环,让武亦姝一夜成名。然而,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和各种商业邀约,她并没有迷失自我。
她婉拒了北大的保送资格,选择参加高考,并最终以613分的高分考入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这个分数对于上海考生来说,已经足够优秀。她并没有因为成名而放松学习,而是继续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进入清华大学后,武亦姝依然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她没有活跃于各种社团活动,也没有在网络上高调宣传自己。
她专注于学业,并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大一下学期,她选择了世文学堂班,接受以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为核心的文理通识教育,这为她日后从事儿童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武亦姝刻意保持低调,但她的才华和影响力依然无法被掩盖。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她经常被偶遇。
有人在校园助手上看到她遗失的学生卡,有人在法源寺话剧场看到她观看演出。每一次的偶遇,都会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感叹“女神”的出现。
even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武亦姝也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一篇军训随笔《凌晨三点的北京》,以“尚未领略凌晨三点的上海风姿,却先目睹了凌晨三点的北京模样”开头,展现了她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文字的娴熟运用,再次引发了网络热议。
这句话不仅成为了网络流行语,也让人们看到了她作为清华学子的另一面。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探索空间,尤其注重文理通识教育,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武亦姝在新雅书院的学习经历,也进一步拓宽了她的视野,培养了她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大一结束时,她选择了研修“世文学堂班”,这意味着她将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深入地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和文学,并从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奠定基础。
武亦姝曾表示,她对儿童文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希望未来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她认为,儿童文学并非只是简单的童话故事,它承载着引导孩子认知世界、培养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她希望能够结合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对儿童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2015年,武亦姝在《美文》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的历史老师》的文章。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充满魅力的历史老师,展现了武亦姝对人物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文中,她不仅描写了老师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更着重刻画了老师的人格魅力。
例如,老师会为受到不公待遇的历史人物辩解,会揭露被神化人物的真相,还会细心地为学生准备棒棒糖。
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武亦姝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入洞察,也暗示了她对儿童心理的关注。
这篇文章的出现,似乎也为她日后选择儿童文学方向埋下了一颗种子。
武亦姝的成长故事,并非一个天才少女的传奇,而是一个普通女孩在家庭的悉心呵护和自身的努力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真实写照。
正如董卿所言:“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武亦姝的父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
他们没有给孩子设定过高的目标,也没有强迫她学习,而是以身作则,营造了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培养了她热爱阅读的习惯,让她在书香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从诗词大会的冠军到清华学霸,再到如今默默耕耘于儿童文学领域,武亦姝始终保持着低调务实的态度。
她没有被名利所诱惑,也没有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而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不断努力。
她用实际行动证明,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
在如今这个充满焦虑和浮躁的时代,武亦姝的故事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流。她告诉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
她 encourage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和 passion,并为之不懈奋斗。活出真我,才能成就精彩人生。
她的故事,也将继续 inspire着更多年轻人,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武亦姝的故事,也引发了我们对“平凡”与“不平凡”的思考。在很多人看来,武亦姝无疑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孩。
她拥有过人的才华,年少成名,是众人眼中的“天才少女”。然而,她却选择了一种“平凡”的生活方式。
她低调内敛,不张扬,不炒作,默默地 pursuing着自己的梦想。
或许,真正的“不平凡”,并非在于取得多么耀眼的成就,而在于是否拥有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对自我的坚持。
武亦姝的“不平凡”,正体现在她对诗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而她的“平凡”,则体现在她对名利的淡泊,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的标准所裹挟,迷失了自我。
武亦姝的故事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被外界的 noise所干扰,要 listen to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 truly想要的东西,并为之努力奋斗。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只要我们 lived a life true to ourselves,便已经足够精彩。
武亦姝的成功,也让我们反思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培养出多少个“武亦姝”,而是要激发每个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并拥有 lifelong learning的能力。
武亦姝的父母并没有刻意去“塑造”她,而是尊重她的兴趣,引导她发展自己的特长。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她,学习并非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探索,一种成长。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培养了武亦姝的学习能力,更培养了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她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天赋和潜能。教育的本质,在于发现和 nurture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与其盲目追求“别人家的孩子”,不如用心去 understand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充分的爱和支持,让他们在充满爱和鼓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 truly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
信息来源:
搜狐网:事实证明,“消失”多年的清华才女武亦姝,证实了董卿当年没说错
网易新闻:事实证明,“消失”多年的清华才女武亦姝,证实了董卿当年没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