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写了练功的原理,比较侧重写了演化过程,这里再抽象概况一下,所谓的功夫,核心是身体结构,合理的身体结构就像是一个「算盘」,自带计算能力,使用「算盘」不需要知道「原理」,只需要知道「规则」,而其中的「阴阳」「均衡」的衍化,实际上就是一些抽象的定义,可以把任何状态进行抽象化定义,用于表示当前的状态,然后以其代表状态为标准进行演化,本质上是趋利避害逐渐实现目标的状态。本篇末会写一写目标。
本篇再从抽象层面写一写练功提升的过程,以及这些练习的意义。
第一步,懒惰
如果说入门的练习有啥好的建议?
这个建议如果有的话就是想练啥练啥。。。练体能,练力量,拉伸筋骨等等。
因为初练,没有目标,也不知道练的具体意义是啥?但肯定明白,练就是有好处。如果目光比较长远的话,也会认知到练习有坏处。
由此问题就来了,当前的练习是否好处大于坏处呢?或者现在练习的坏处,将来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呢?
这些问题,自己肯定解决不了!但是问别人,就像小马过河,有各种说法,有的还互相矛盾,关键是没有能力分辨对错!当然有的人可能有主见一些,觉得自己能分辨一些。但是真的能确定自己分辨的是否正确吗?显然不能。这就像是评价没吃过的东西好不好吃!可能原料中的每一样都吃过,很多原料的组合也品尝过。但是没吃过的组合,无法确定其味道如何?
但以过来人的话,对入门的运动建议:跑跑步,走走路,这是相对全面的运动,适当强度可以提升体能。这有助于提高站桩的消耗。慢速低强度或无强度的反复,动作充分的运动,可以适当的提升活动范围。这有助于调整站桩的平衡。力量练习,适当的练习,这有助于激活肌肉。久不锻炼的肌肉会进入类似休眠的状态,适当锻炼可以打打提升肌肉的能力。可以更好的适应站桩状态。速度练习或灵活性练习,强化速度或灵活关键的因素就是「松」,用力中的「松」,这个「松」比较有针对性,虽不同于站桩时的「松」,但也是有抽象联系的。耐力练习,这个其实跟跑步差不多,也是属于强化体能的,对薄弱处进行强化,也是十分有益的。静态拉伸,这的关键也是「松」,同样是用力中「松」,或者「松」中通过拉伸「被动用力」,可以说跟「站桩」的状态很接近。其感受相比拉伸带来的效果,更有意义。
再说说这些运动,有多大意义?如果是久未锻炼,随便锻炼一下得到如「激活」一样的质的提升。那样有一点意义。继续深入锻炼的话,则意义不大。
这些运动,对错有多大影响?
对于「激活」那是有意义的。对于其他,无论对错的影响都不大!如此,第一步,练啥都无所谓,懒一点就好了!!!就像心理上被各种欲望支配,啥都想干,又啥都干不成。。。
# 第二步 偏激
经过第一步,身体有了较好的状态,那么开始站桩。
此时对于站桩来说,属于入门阶段,一身皆错!
但是对于站桩练习也会有区别于其他的运动的体会。
很显然,此时最想知道什么是对的?或者有我认为什么是对的。这样的想法。
如果要是询问有经验的人,通常可能不那么「偏激」,告诉你「均衡」才是对的,但是TM的均衡是什么玩意?没人能解释的清。。。
如专栏中「正确的站桩」,描述的就是姿势上「偏激」的站桩。尽管不容易做到,但是很容易对「偏激」有认同感。
如果要实现这个不容易做到的「偏激」的状态,那就得有针对性的锻炼。
拉伸筋骨,活动筋骨,提升活动范围,以能够做到「符合要求」的姿势。
慢速稳定的反复的力量练习,以提升静态稳定的能力。
慢跑练习提升气血,以提升静态稳定能保持的时间。
深蹲练习,提足练习,强化相关筋骨,由于站立状态,越向下所受负重越大,锻炼相关筋骨以提升能稳定的时间。
这些练习的对错,练习效果,都可以用保持「偏激」的站桩姿势的感受变化来衡量。相比对错和效果,知道为啥要练更加重要。
这里对「偏激」的站桩姿势的认知,只是在自己能做到的程度。故而认知上也是变化的。
如果请教过来人的经验,对方的答案多半是无法完成的。。。
100一组的蹲和提足,做上五六组。拉伸筋骨每次练习前都练习。活动筋骨做上几百上千下反复。慢跑能一两小时不累。
事实上,之所以如此大量,如此耗时,不过是为了实现「偏激」的效率最大化。
但要注意并不是刻意做到就最大化的效率,而是适应了这些强度才有最大化的效果。继续加量当然也可以更加最大化,但一方面若已经实现「偏激」的目标了没必要加量,另一方面,耗时太多,耗时多意味着消耗的精力越多,身子扛得住也会心累。
第三步 均衡(佛系)
「偏激」是没有止境的,实现了「正确的站桩」的姿势,还会继续朝更多细节上去「偏激」。
总会有人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此时就需要「均衡」。
啥是均衡呢?
事实上有一定站桩经验的人,一定都知道「均衡」。
这里再抽象的描述一下,仍然追求「偏激」但是不再努力去「偏激」了!。。。因为根本做不到维持太多细节也做不到尽善尽美,而且越努力效率越低下。这就要在「努力」和「所得」间形成「均衡」。形成有对实际要求并不太高,只保留追求「偏激」的势。
到了这个阶段,大体上应该能感受到劲力了。更确切的说,对持续稳定的发力,有一定的深入感受。维持这个状态需要用力,但要稳定和长久保持需要尽量的松。而且对身体上的劲力也要形成均衡。
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这样各种权衡下,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充分的「均衡」状态。
这个阶段,练习者如果能够理解,认知上对练习的理解会是比较「佛系」就好了。
如果询问有经验的人,那么其建议可能是,要求「够整」「够正」「够松」「够稳定」等等。。。对劲力要求可能是「联系」更充分,「整体」更均衡。这些全是朝「偏激」去努力的表述。而对具体的练习,则要求不要急要「慢慢练」,这种语前面要求相矛盾的「佛系」理念。
这个阶段,练习就要以站桩为主了!而站桩以劲力为主。
这个「均衡」的标准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有前面的「偏激」,理解起来也不难。目标很「偏激」,练习很「佛系」,就是「均衡」。
若无法做到「佛系」说明还不「偏激」。。。
总之,要吃亏才能真正理解!并不是想要「均衡」而是不得不「均衡」。如果是我带着练的话,也会建议偏激的练习!但练习者太偏激,我也会加以纠正使更「佛系」。如果劲力上有所体会,再向更「佛系」的「松」和「均衡」上引导。
第四步 精进
随着「均衡这一步」的提升,对「劲力」「均衡」有一定的了解,对「全身劲力贯通」和「全身劲力均衡」也会有一定的认知,同时也能够认知到,靠「均衡」的话,想要达到会「遥遥无期」。
此时就要有一定的努力去练习,此时努力不同于之前的偏激,练习上仍要均衡,但是理念上要有所优化,带来效率上的提升。
本专栏「规矩篇」和「实修篇」中,都是一些可以帮助提升的相关的理念。
去「偏激」的练习意义不大,细心的「体会」其「理念」可以帮助提升。
其实提升「理念」本质上是排除「杂念」,抛弃「标准」,专注到「法理」上来!如此便不会再被「标准」限制,还能提高提升的效率。
到此阶段,对「劲力」可以有逐渐深入的理解,对「劲力」认知不再是「什么是劲力」,而「是什么样的劲力更好」,或如何「优化」劲力使能够更加「均衡」,提升更加「效率」。
这时再请教有经验的人,要么提出一些标准,要么通过某些方法让你感受一下,「优化」劲力的主要方式是对比。
自身的劲力「状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细心体会对比自身的「劲力」,以「深入理解」和「自身优化」。另外,理念的东西,有很多看动物或者通过某些事突然感悟拳理的,这些强求没用,就看走不走心了。
之所以把这一步起名叫「精进」,这个「精」是少的意思,主要是排除自身的偏见!这样的「进步」才能对「整体」有深入的「感受」。
第五步 超脱
随着「精进」对「整体」的理解深入,会突然有一种开窍了的感觉。。。
不再局限于任何目标,瞬间觉得自己得到目标了(或摸清其中规律了),自身就知道「该如何做」,以及觉得这么做「理所当然」。
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理解」站桩的理念「松,静,自然」和规矩「虚灵顶劲」「沉肩坠肘」等等。。。这些传统描述站桩中的「术语」的含义和意义。。。
这个状态,全看个人悟性,「超脱」状态,可能就一会儿,可能就几天。总之,可遇不可求。。。但随着深入的练习,这个状态的经历会越来越多,感受会越来越熟悉,但相比最初的「超脱」也越来越模糊。。。
# 第六步 轮回
事实上,「超脱」也是需要积累的,所谓「开窍」只是打开了一扇门,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然后,就是发现这个世界跟想象的不太一样。。。
接着,继续前面「第一步」到「第五步」的轮回。每次超脱对「松静自然」对各种规矩,都会有更深入的理解,理论上是没有止境的。。。通常会卡在「精进」上不得「感悟」。。。
本专栏只写到「合规矩」和「换劲」,简练但不太清楚的写了「精进」需要的「法理」,并没有对「如何超脱」「如何轮回」以及「轮回后如何继续提升站桩」再写!若强写其实意义也不大,都是「松,静,自然」和「规矩」在抽象层面的迭代深入。。。事实上「抽象」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总的原则抽象层面上是一样的,但具体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理念。就像是每个人眼里,纯红色,纯蓝色,纯绿色可能是统一的,但对某种混合色,有的人觉得其中某色多一些,有的人觉得其中某色少一些。如我觉得某混合色是青色其中蓝色多些,有些人觉得我认为的青色是浅绿色。即便拿测色的仪器,量化其中的颜色组成,也不能改变我或别人的感受!如果没有仪器量化,非要辨个是非的话,显然是谁拳头大谁有理。。。
这五步是就层次而言的,上面的二三四步也都可以实现站桩的效果练拳也一样能打,其中的三四五步多是理念上的提升,代表对功夫理解的质的提升,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实力。
上面的五步也是「内功」层次提升的递进过程。对「功夫」而言,「内功」和「外功」重要性各占一半。外功主「用」,内功主「养」。「用与养」之间如「新陈代谢」的关系,保持均衡才能稳定的提升。若「只养不用则气浊」「只用不养则精亏」,哪怕不练功,注意「平时锻炼」和「精神休养」之间的「平衡」也可以提升身体的健康状态。
# 站桩的意义
站桩的意义,就是「功夫上身」。。。把身体的结构变成「均衡」的。有了此基础,才能实现「身体如一」的操控。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像拳击里一样,全力打出一拳,这需要「身体如一」,但这只是集中发力。
对于「集中发力」我们只要找固定目标,反复磨炼,并且强化相关的筋骨肌肉就可以了!!!
但是打人的话,目标是活的,除非有完美的预判,否则发力过程就需要有所变化,才能「锁定目标」。。。
这「有所变化」必须有「身体如一」这个前提才能实现「锁定目标」。
另外,打对方的同时,对方也会反击,如果是必然两败俱伤的局面,那停止发力收回来才是更好的应对方式。
这样变换「劲力」就不止是「身体如一」就能做到了,还要身体的「均衡」。如果说动能以经打出去,「身体如一」就还能收回来,那「牛顿」就要从棺材里跳出打死你。。。所以除了「身体如一」还需要的这个「均衡」就是所有发力都要以丹田为核心,两侧劲力总是均衡的。比如:打出一拳,以丹田为核心,手向前出,脚向后蹬。这样可以全力空击一拳而不改变重心。而保持劲力联系腿上松力,手上也发不出力,腿上劲力和手上劲力一起收,这一拳还能收回来。当然加上「均衡」也不够,要「留力」(追求速度松着打),若全力打肯定不能直接收回来!
搏击中,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对方给一个破绽,只能打对方,对方不能还手。。。
一般来说,对方一拳打空或者对方变换身位的过程中,这种机会就是破绽。但是这种机会并不常有对方会尽量的避免,而且对方也在抓这种机会,另外如果实力相当,对方很可能会采取「欺诈」的方式骗取机会。
骗取机会,核心不是如何骗。。。而是谁占「先手」,就如同两人下棋,该我下了,就是该我「骗了」。。。
这个「先手」很重要,如果该我下了,但是我不得不采取退让或防守,那么对方的「可骗性」就要低很多,而且「骗的风险」也比较大。。。但如果该我下了,我可以采取进攻,那就很有「可骗性」了,以及「骗的风险」也比较低。
另外,如果能预知对方下一步行动,那么就可以通过提前的「精准预判」带来优势。
假设,具备以上「搏击经验」,那就只差把「想法」转换为「行动」的能力。显然这个能力要以「身体如一」的操控为基础,来实现对身体操作能力的「最大化」。
事实上,对于「站桩」来说只是「身体如一」的基础状态,并不具备发力和变化的能力。。。而且若没有相应的「力量和筋骨」,在身体操控的精确性灵活性没有代差,就算是有「功夫」在身,也是打不过。
所以要锻炼筋骨劲力,还要使行拳也有「站桩」的状态才可以。由静到动,也是一种超脱。而行拳本质上也是对身体结构的优化和改造,即「功夫上身」。所以,看一套拳法,不应该只看其招式的实战性如何,而是要看招式对身体的改造是否全面,提升是否效率。真正实战的时候,若是没有特别喂手的招式,只平时练习的套路在实战中并没有什么卵用,目标是打击对方自己不受伤害,像练拳一样强调特定姿势全面均衡的发力没有必要。顺其自然的打就好,想使发挥出的实力最大化,多动动脑子创造机会才更有意义。
传武实战看起来的样子应该是「稳(整合),准(精细),狠(非力量大但打击的劲力更集中),以及丑(通常机会来了将就着打,打完就变趁着僵直随便打补伤害,并不将一个招式舒展流畅的打出全套,再严格的衔接下一式)」。。。
再总结一下,对于「实战」来说,需要的是力量「能发能收」以及「锁定目标发力」的「可控性」。而站桩的「身体如一」的状态,正是实战需要的「可控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