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于描写细节的人总是粗枝大叶,同时自己想表达的都说不出道不尽。一个写作者的缺陷,往往不是他不自知,而是他无法超越自己,无法避免缺陷。
长春学人书店一楼
比如对着天空发出无病之呻吟,这是肤浅的抒情。仿佛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脱离了源头,成为单薄的存在。尝试挑战的人,每一次莫不是头破血流的败下阵来,很可能由此产生令人沮丧的无力感。
所以在充分掌握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思考和升华,会存在相当高的难度。
有些天然的诗人,他们是神选之人,不需要汲取更多外界营养而常有神来之笔,这样的人极为罕见。
更多的人,还不能称其为诗人,他们携带了一部分天分,但行走艰难。
这条道路上,有人不断擦亮和打磨那部分天分,因此使新诗写作呈现美感,或者引人共鸣。但能成为经典的诗句也极为罕见。
但这就是不生产的借口或缘由了么?并不。那些心怀热爱的写作者,那些既有本能创作冲动又有后天勤奋精神的耕耘者,播下种子,辛勤浇灌,耐心等待花朵的开放和果实的凝结。他们可能是无意识的责任者,为当代文学增添着可能表现有些薄弱的生产力。
网络的发达降低了写作门槛,催生了无数写作者和文学创作领域中表象的繁荣。视频的发达又与文字形式产生对立,相互争夺读者。
即使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领域大面积介入有温度的来源于人脑的原创仍然不可取代,这就是文学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人工智能评价木兰良朝
随着媒体平台的不断演进,文学也不断出现新的样态。比如日常生活碎碎念,读者还不少。
相比过去主流精英话语,这些琐碎的、庸常的类似于日记体的样态,更多反映了平常的,甚至底层的人的生存现状。读者在其中代入或看到自己,有更多感同身受。如果按照大散文和宏观叙事观点,它可能不具备更多文学性,却成为喂养同阶层读者的精神食粮。
自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的写作者以惊人的速度生产着作品,恰恰不太具备文学性的作品能够跑赢纯文学作品。那么,当代不需要文学了,不需要诗歌了吗?并不。
文学作为“无用”之用,将一直为人类所需要。即使成为经典的作品愈来愈少,但不代表没有。迈进门槛的无名写作者也不必焦虑。如同形成煤的大片森林,陷落也是成全。何况,煤之中可能还存在着“我”。
长春学人书店诗系列丛书
摆在书店显著位置的新诗丛书,以星空蓝做装帧底色,看上去每一本都可以成为经典写进文学史。
长春学人书店诗系列丛书
舒婷、西川、张枣、多多、陈东东、欧阳江河、海子、吉狄马加、于坚、王家新、戈麦、骆一禾……使人欣喜,即使为诗歌疯狂的年代一去不返,这阵仗也使人触摸到纸张的真实肌理,触摸到一种文学的希望。
一些早起的写作者开始新的探索。诗人李潮蕴说她在尝试以意识流写诗,使我联想起自己尝试以散文的调性入诗。谁规定了不可以尝试,谁规定了必须成功抵达?
缺陷在自我和他者之中普遍存在,也不成为止步不前的绊脚石。文学家和诺奖作家不容易产生,森林却如此茂密。
同时我也乐观地相信,有些稀世真珠,深藏大海,总有一天会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