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了,丰收了……”稻穗压弯了腰,收割机开足马力,稻农李学银站在田边,一边指挥一边笑得合不拢嘴。
近日,鲁西新区万福街道雷泽湖社区田间满目金黄、遍地笑声,秋风刮过,一股股稻香扑面而来。
水稻在菏泽可不常见。这里的旱稻不似南方水稻,田里几乎没有明水,但松软的泥土一踩就能涌出水来。“今年一亩地能收1300斤以上。”李学银满脸欣喜地拿起一颗稻谷,剥开稻衣露出颗粒饱满的稻米。
4个多月前,李学银收了小麦,没像往常一样种上玉米,而是种上了少见的旱稻。他粗糙的手不断翻弄着已经收好的谷子,抬头笑着告诉记者:“种稻谷比种玉米更合适。社区薛书记说了,要利用好这里的优势,下一步社区还要通过合作社大力发展旱稻产业,重现当年‘辉煌’!”
李学银口中的“优势”,其实是因为附近的水库,社区庄稼地里的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而且,雷泽湖社区与水稻是有缘分的。二三十年前,这里的“杜庄大米”曾以粒白味美闻名遐迩,那时候,家家种水稻、户户干大米——这也是李学银所说的“当年辉煌”。可惜的是,随着黄河改道,水量变少,这个产业也逐渐消失。
如今,田里的水量又多了,这可让当地老百姓欣喜不已。有不少老庄稼人都保留着种水稻的技术,现在改种旱稻可以说是“无缝衔接”。
同样,等待收割的社区居民王新岭有些着急,蹲在地头抽起了烟。看着金色稻浪,他淳朴的脸上爬满了笑容:“去年,俺家这两亩半稻谷卖了约6000元,明年我准备再包上几亩地,多种点。”他可是种旱稻的“老行家”,当年水库刚建成,地里的水分含量一高,他就种起了旱稻。
说话间,社区党支部书记薛莹“下地”了。她经常来地里溜达,看看稻田的情况,问问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升级改造。别看社区里的耕地只有600多亩,可着实让她操了不少心。
“这两年,社区用了很多方式引导村民改种旱稻。改种旱稻看着简单,但为了让村民种植更加高效便利,原本的灌溉、用电、排水等设施都需要跟着一起改进。”薛莹说,今年新一轮的改造申请已经递交给了办事处、供电、水利等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协商中。
这些只是开头,要利用好当地得天独厚的优势,雷泽湖社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雷泽湖社区旱稻种植户80余户,220余亩。今年已经有不少村民告诉薛莹,明年也要改种旱稻。看来,薛莹升级设施的脚步要再次加快了。
重现“杜庄大米”的辉煌,是薛莹的“小目标”,她告诉记者,社区下一步计划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种植。还要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质的旱稻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打造特色品牌。
日头渐高,“金色”逐渐覆盖了整个社区。收割机已经驶入了王新岭的“地界”。李学银打了个招呼,准备把收获的谷子拉走,他估算了一下今年的产量,7亩地约莫能挣一万五六。现在,他就等着打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