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肥胖高血压患者问:为什么我高血经中医中药治疗,血压、血脂都降到正常了,而且心慌心悸、头晕头痛也消失,感觉自己一切都正常,但为何停药三个月后血压又升高了呢?
对于他的问题,这个不仅与医生的治病水平和能力有关,也与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和是否遵医嘱有关。
一个住院治疗过的高血压病患者会发现,当血压正常了,也无不适时,医生就会叫你出院,并在出院小结中写到:“临床治愈出院”,表示高血病住院治疗结束。有时还会开具出院带药和一些医嘱,比如低盐、低脂饮食和适当锻炼等等,但是,有几人会认真落实这些医嘱?能按时服药就是算好了,而这些人都有反复住院经历。
目前很多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人,每天只想着降压和通血管,从不追究引起血压高的原因。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血压看着是降到正常,但一停药血压马上反弹,只能终身服药维持。
中医对些时的高血压病治疗远远未治束。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远远不仅是血压降到正常、血脂降正常和临床无不适。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的。因此,中医治疗不仅关注局部病变(如血压),更重视整体调理。
中医认为血压高是身体五脏六腑失衡的其中一种表现,真正病因是在五脏,所以,中医治疗高血压就是调补五脏六腑,只要五脏六腑功能恢复正常,眩晕、头痛、耳鸣、腰酸背痛、手麻等高血压症状就会消失,血压自然就会下降或稳定。注意血压高只是五脏六腑功能障碍的其中一种表现。
中医治高血压并非仅仅看着血压高一种表现治疗,不仅针对病位用药,还要考虑寻找它的根源治疗。同时主张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识其证候类型,如高血压病,根据不同的证候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浊上蒙等等,再对症下药,就是说同样是高血压病,中医的用药就可能完全不一样。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整体治疗,不仅是治疗,还有养,让高血压病的人真正回复健康状态,不仅要治还要养。中医常提的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意思说高血压病的养比治疗更重要,也更难“治”。
这个“养”是什么呢?就是养生——养护生命,现代又叫预防保健。中医的养生就是“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包括定期体检、饮食调理、生活调适、运动锻炼等。治未病也就是调理身体失衡的体质。
一个肥胖型高血压病患者通过治疗即使血压稳定了,血里的血脂清除了,身体也无不适,但这并不代表这个病就好了,他的体重还在超标,在中医里就是“太过”,或者可能还有痰湿等,是体质偏颇的表现,虽然暂时感觉无病,但还会存在着发病的倾向。
超标准体重重一公斤,体内可能就是多一公斤脂肪,这些脂肪迟早又会进入血液,血脂又会高,不久血压又会跟着高。所以肥胖型的高血压反复发生多是体重没降下来的结果,这时候的高血压病在中医里根本就未恢复到健康状态——平和体质,也就是还需要进一步治疗调理——治未病(体质调理)。
其实,治未病并非要服中药,例如可通过合理饮食、生活调理、情绪调适和适当运动等就可自行完成。这些步骤和方法,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师都会在诊病交谈中以医嘱的形式指导患者。所以,为什么一个有经验的中医看病的时间,要比西医看病的时间长就是这个原因。中医除了采集病史、病因、症状和体查(包含望闻问切里),还会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生活规律、情志变化和运行情况等,最后还会根据患者情况给出纠正的指导,总结起来就是中医的医嘱。中医初诊与西医初诊时间大约要多6-10倍时间,即如果西医用5分钟,中医可能就要用30-50分钟才可完成。
最后一步,就是患者是否遵医嘱和意愿有关,这一步对治疗的成功与否也非常关键。比如:
1、有些人血压稳定了,体重也降下来了,不知他调理内情的熟人会问他:“你怎么瘦了这么多,是不是有什么病?”,这话听上令他心里不舒服,也认为自己瘦了,变老了,没了昔日的“红光满面”,体相难看,最后还是改变了初心。
2、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医这些医嘱,让他失去了自由,没了享受和乐趣,这也是没能坚持的原因。
3、最后一种情况就是认知有误。认为父母有高血病,自己患高血压是遗传的原因,只要坚持天天服药,控制血压就行了,根本不去寻找原因和解决。其实父母有高血压病自己有并不一定是遗传,根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在25%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发病率呈增高趋势,每年大概新增1000万高血压病人,这些资料说明高血病并不就是遗传,有些研究人士还说家族有发病,可能是家族式的不合理饮食导致,并非都是遗传,只要改变下饮食就会改善。
总结,中医对高血压治疗除有整体观念、个性化辨证施治和治未病
(体质调理),还主张养、防重于治疗,让偏颇的体质恢复到平和体质,真正回复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