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宁:梦里故乡(连载)情系家园之寇准轶事

汗滴化雨文化 2024-10-21 12:10:34

情系家园

寇准轶事

寇准(961-1023),字平仲,宋华州下卦县人(今临区官底人),下邽三贤之ー。为官四十年、曾二度拜相,五进中央。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无私。在外敌入侵之危难关口,力主抵抗。

宋太宗称赞:“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史家有云:寇准疏通博裕,果敢沉毅,官居鼎鼐,宅无楼台。义在则死不足畏,义亡则生不足惜;势无以易其操,利无以疚其心。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其准之谓乎。

其著作有《寇忠愍公集》、《寇菜公集》传世。为使人们对这位家乡名人有更多了解,笔者将搜集到的莱公轶闻趣事编撰成此文,以飨读者。

折节从学

寇准年幼时,性格酒脱不羁,在小节上一点也不讲究,非常喜爱务养飞鹰及猎狗。每逢万物复苏,春和景明之际,或遇秋高气爽,郊野一望无垠之时,他猎兴大发,便架鹰牵犬,徜徉于平川旷野,尽兴而归。

他的母亲性格严厉家教严格,看到儿子不喜读书,整日沉溺于飞鹰走狗,心中很不高兴。起初母亲虽然苦口相劝,希望寇准改斜归正,但准积习难返,母亲内心更加忧愤。

为了让儿子迷途知返,读书向学,有一次看到儿子又要到野外玩耍,母亲怒火难遏,捡起身边称锤,砸了过去。称锤砸在了寇准的脚上,顿时鲜血直流,疼疼难忍。母亲看到眼里,疼在心中。她给儿子包扎好伤口以后,又语重心长地劝勉了一番,希望他能立志读书,报效国家,切莫玩物丧志。

经此母训后,寇准幡然悔悟。他便拿了一根竹子,当着母亲的面拦腰折断,并脆在地上,向母亲发誓说:“儿我知错了,望母亲宽恕,今后儿决心改掉玩劣习气,立志苦读圣贤报效国家,为母亲争光!”

从此,寇准除帮母亲干好家务活外,潜心向学,博览群书,终于成为北宋一代名相,一位遐迩闻名的民族英雄。

(据《涑水纪闻》)

生有异相

一天晚上,有人远远望见寇准母亲居住的小庙火光冲天,连忙招呼众人前去救火。谁知赶去一看并无大火,而是寇母生下一子。这一天正是农历七月十四日。

寇准后来常对人说:母亲言寇初生之时,两耳垂有肉环,一直到几岁时才长严。他则怀疑自己先世为僧人。喜欢游佛拜寺与僧人交谈。寇莱公为官四十年,无田园邸第,外出常寄居僧舍。

寇准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有位善于相面者对他说:你的面相贵不可言,可惜及第太早,恐怕难以善终。功成之时宜早抽身,免得大祸临头。

寇准初登第,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当时唐谓方为郡守,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明日宰相将要来到。

第天早晨,下属告诉他寇准赴任入界。唐深感惊喜,亲率众官及诸子迎接。后来寇准果然官拜宰相。他的人生经历应验了相面人的话和唐郡守那奇怪的梦。

寇巴东寇准自幼聪慧,16岁乡试得中,17岁为华州贡举,19岁赴汴梁会试。因宋太宗不喜欢年龄小的考生,有人劝寇多报两岁。他说:“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太宗面试时,他不卑不亢如实回答,对经典和治国之策说的头头是道。太宗欣赏他的才识和刚直,就录用了他。准先任大理评事,次年任归州巴东县(四川奉节县东)知事。

昔日韦应物有“野渡无人母自横”句,寇准增字改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抒发自己在巴东大干一场的远大志向。在任上,寇革除以往临时派差役扰民的慣例,按各乡劳力情况,于农闲时便分派好,并公示于衙门前,使乡民提早知晓。既不误农时,又能使各乡派来合适的人。

他还迅速处理积案,安定地方秩序。此举深得民心,百姓争相服差役,没有出现违犯者。寇准还在衙门庭前亲手植下双柏,后人谓之“莱公柏”。由于他在巴东政绩显著,被百姓誉为“寇巴东”。

菜公客死雷州,丧过荆南,公安县民忆起他的德政,遍地插竹挂物祭奠。这些竹子后来成活了,被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此立菜公祠以纪念寇准。

南宋学者王十朋每以寇准自勉,有诗《宿巴东县怀寇忠愍》曰:“制锦功夫早不同,至今人道寇巴东。澶渊一段奇功在,可在孤舟野水中?堂前双柏今何在?渡口孤舟依旧横。不似公安插竹处,凛然容貌尚如生。”

(椐《东都事略》、《言行录》、《渑水燕谈录》等)

澶渊之役

安君心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大举南侵。边塞向朝廷的告急文书一天竟达五次,真宗大为震惊。朝中以王钦若为代表的投降派主张逃跑,要南迁西幸,时局危如累卵。寇准力谏真宗到前线安抚将士激励斗志。真宗最终听从了寇的建议,亲到澶州(河南省濮阳)前线。

在这紧要关头,真宗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寇准。寇准指挥果断,军纪严明,辽军被俘大半,主帅挞览亦中箭而亡。赢得了宋辽战争中难得的伟大胜利。

在澶渊之役中,心中惶恐的真宗经常派人观察寇准的动静,以判断战事情势。探子回报:大白天寇准在睡觉,鼾声如雷。又报寇准命厨师在杀鱼,像是要做好吃的。或报:寇准在饮酒,或唱小曲,在掷骰子,在大睡。真宗悬着的心才放下。

聪明的寇准运筹惟幄,决胜干里。正是用这些小把戏,才稳住了真宗那并不十分坚定的抗辽之心,使其留在前线,鼓舞军心,终于取得了澶渊之战的胜利(据《邵氏闻见录》、《后山谈丛》)

无第宰相

寇准以其高尚的人格和超凡的政治才能,在北宋朝廷中,从县令很快被提升为京官,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并且二度为相,五进中央。

有一天,寇准的好友魏野登门造访寇准,寇准以清茶相待。因是志同道合者,两人常在一起议论古今及朝政。闲侃中说到历代清官时,魏野想到寇公在廉洁自律方面并不亚于历代清官,不由心潮涌动,即席赋诗一首,颂扬寇准清明廉洁的美德。其中有两句为“有官居鼎鼐,无第起楼台。”鼎鼐是古代皇官中摆放的三足大铁锅,以此用来象征国家最高权力。

本诗中用来形容寇准位极人臣的宰相地位。象这样显赫的官阶却没有个人的私宅,这在封建社会中可谓凤毛麟角!

不知何人将魏野的诗作传到了漠北。宋真宗在位的末年,曾经有个北方的使者朝拜北宋皇帝。有一次这个使者询问翻译的官员:“在我们那儿听说北宋有个无第宰相,请问你朝哪个人是‘无第起楼台’的相国?

当时,寇准因受守旧派排挤,被贬到南方边远地方。朝延不久将寇公召回京城,让他执掌北门的锁钥。漠北使臣专程拜访了菜公。使臣对寇公说:“寇相徳高望重,堪为社稷之栋梁,为什么没有在枢密院任职?”菜公诙谐地说:“我朝皇上英明卓识,认为如果要使朝中平安无事,那么皇官北门的锁钥只有让我掌管才行”,北使额首微笑。

寇准出身寒微,幼年饱受辛苦。十九岁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变。有一次,他将领到的薪水放到堂上,有一个跟随他多年的老婆婆看到那么多的纹银,不由嚎啕大哭,边哭边说:“太夫人在世的时候,家里太穷,有一次她想给学馆捐献,连一匹绢都没有。她老人家没有等到你今天的景况啊!”寇公听了老婆婆的话后,内心悲痛难忍。想到母亲在世时的苦难日月,他暗暗立下了“廉洁从政,珍爱天物”的志向,所以他在家生活十分俭朴。他卧室的床帐,一直用了二十多年,家人要为他换顶新的,他却坚执不肯。

(据《邵氏闻见录》、《古今诗文类聚外集》)

谪贬雷州

寇准在相位时,以正直敢言而得天下百姓之心。丁谓为相,专权黩货。民间有歌曰:“欲时之好呼寇老,欲世之宁当去丁”。

民间到处都画有寇丁二人形象,就是轻浮玩冥、少年无赖也会指着画像颂扬寇准而大骂丁谓,就好像和寇丁有恩仇似的。

鼎州有座甘泉寺,在官道之侧,过往行人经此没有不停车歇息的。莱公南迁之日,在寺内题曰:“平仲酌泉经此,回望北,黯然而行。”不久丁晋公又过此,也题字曰:“谓之酌泉,礼佛而去。”后范补之讽安抚湖南,留诗于寺:“平仲酌泉回北望,谓之礼佛向南行。烟岚翠锁门前路,转使高僧厌宠荣。”莱国公南迁过襄州,在驿亭留下绝句:“沙堤筑处迎丞相,驿吏催时送逐臣;到了输他林下客,无荣无辱自由身。”

寇准被贬为道州司马,没有办公场地。百姓知道后,竟争先恐后送石拉木自觉自愿为寇菜公造公宇。不日建成颇为壮观。当地官员听到后报于朝延,这才又有再贬雷州的旨意。

前往雷州途中,官吏民众站满道旁,连马也不迈步前行。寇准打了马一鞭子说:“我怎么敢违旨留在这里呢,你为什么不走?”马这才迈步复行。寇哭泣着说:“丁谓啊,我做错了什么事,以至被流放到极地?”

寇准被罢相后,一日,他正和群官宴饮,丁晋公派人前去宣读皇帝贬莱国公于雷州的敕书。使者小心地将敕书装在锦囊藏于剑中。驿使告知寇准,寇准叫群官和他一起出迎。来人怕寇在众人面前蒙羞,入传舍好久不出来,令所有在场者惶恐不安。惟莱公神色自若,派人对来使说:“若朝廷赐准死,愿见敕书。”来人不得已拿出敕书。

莱公见自己官已被降至八品,遂从录事参军处借来绿衫穿上。但衣服太短才刚到膝部,遂拜授敕于大庭。回到屋中又接着宴饮,直至日暮。

有道是: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寇准正是这样胸襟坦荡洞明世事之人。

寇莱公被贬雷州司户参军,过公安时剪下竹子插于神祠之前。言道:“准之心若有负朝廷,此竹必不生;若不负国家,此枯竹当再生。"后来这些竹子果然活了。

元人胡口《题莱公插竹图》有“忠贞汗雨湿弓房,一箭星驰挞览亡。后土皇天自明鉴,竹枝生死两无伤。无根枯竹发新娟,尽道忠贞可动天。”赴雷州路上准吟《雷州途中》一首以寄情:“秋未楚云端,行侵苔藓斑,愁肠不厌酒,病眼岂蜂山。山远路有时到,宦游无处闲。却思清渭北,烟柳掩柴关。”寇准到雷州雷阳后,下官拿出地图让他观看。第一页就是郡东南门抵海约十里。寇恍然大悟曰:“我少时有‘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之句,看来应验在今日了!”

(据《湘山野录《涑水纪闻》、《事实类苑》、《苕溪渔隐丛话》)

寇准与茜桃

莱公有妾名茜桃。一次宴会上寇赠歌姬一段绫,为之茜桃作诗二首。其一云:“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寒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其二:“风动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姫一曲歌!”寇准观之,诗兴大发,和道:“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南迁之后,茜桃随寇来到雷州。有一天,茜桃哭着对寇说:“妾前世师从仙人为侠,今将别去,有一事相托。我死后请把我埋葬在杭州天竺寺。以往不与你说,是恐怕泄露天机,今天我就要去了,告诉你也无妨。你死后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不久后,寇准果然命归天国,由于他的刚直不阿,被任命为十殿阎罗之一。

《涌幢小品》记载:寇死后,有个叫王克勤的和尚,曾在曹州境内见寇准骑驴往北而去。克勤询问后边骑驴的仆人,答曰:“前边过去的就是阎浮提王,正在处理政务。”

(据《翰府名谈》、《涌幢小品》)

寇准和魏野

魏野(961年-1020年)和寇准生于同年,宋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字仲先,在州之东郊筑草堂而居,故号草堂居士。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真宗祀汾阳,他被举荐为官,遂称病推辞。真宗命州县常加存问,终生不求仕进。喜诗歌,与寇准、王旦交往甚密,常有诗词往来酬唱。诗格清苦,颇类晚唐。著有《东观集》。

魏野以寇准为题材的诗很多,其中《上知府寇相公》流传最广:“文武秉全オ,何人更可陪。有官居鼎鼐,无第起楼台。圣主诗方和,亲王状始回。镇临来二陕,调燮辍三台。凤阁须重去,龙旌暂拥来。下车三度雨,上事数声雷。几思趋相府,恐惧复徘徊。”

此诗中“有官居鼎鼐,无第起楼台”句,被后世广泛传诵,作为对寇准公而忘私高尚品质的精辟概括。

魏野与寇准曾同游陕州某佛寺,当时二人在寺壁各有题诗。某日魏寇又再度游某寺,只见寇诗全部用碧纱笼罩,保护得很好,而魏诗则被满壁尘土覆盖,无人顾惜。这一切被一同游的官妓看在眼里,颇为慧敏的她当即以自己的红袖为魏诗拂去灰尘,以解尴尬。

魏野见之解嘲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准闻之大笑。

(据《古县下邽》、《青箱杂记》)

莱公趣闻

寇准爱喝酒,很少有人能敌。罢相判到永兴,为让他解忧高兴,官吏宾客能饮者不谈尊卑陪其饮酒。连连有人灌倒,寇仍唤其不已,直至有醉倒者妻要击鼓因之告状オ罢休。

后来有一道人自称海量能一口气饮尽斗瓶。他找到寇准要一人瓶对饮,寇高兴地请他喝酒。只见那道人举瓶一饮而尽,而寇却不能。道人坚持要寇喝,寇准说:“量不可加”,遂止。

道人对寇道:“今后少劝人酒。”寇准这才醒悟自己以往不对,此后再不强人所难劝酒了。后来他再也未见这位道人,疑为仙人点拨寇也。

寇准执掌邓州时,尤好夜宴,不点油灯而燃蜡烛,通宵达旦蜡烛不灭。宴罢之后,但见烛泪往往在地上凝成堆。邓州的花蜡名扬天下,相传是寇莱公所发明。

寇准好手拿柘树枝起舞,每会客必舞柘枝。舞起来如痴如醉,常常就是一天。人们把寇准独创的这种舞叫“柘枝颠”。有时他还会自己撰乐府词让歌女唱,自己为之伴舞。

一次,早春宴客寇准就撰写了这样一首词:“春早,柳丝无力低拂。青门道,暖日笼啼鸟,初折桃花小。遥望碧天净如扫,曳一缕轻烟飘渺。堪惜流年谢芳草,任玉壶倾倒。

清朝大臣王士祯《谒寇忠愍公祠》云:“柘枝舞罢蜡成堆,千束吴绫夜宴开。不是魏三诗句好,谁知无地起楼台?”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王安宁,网名乡野村夫。共和国同龄人,老三届初中生,青春被军营染绿,一生在乡镇工作,爱好旅游唱歌,亦喜读书写作。在中省市报刊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多次在中省市征文中获奖,作品被十多种国家级图书收录。著有散文杂文集《蝉儿声声》、《梦里故乡》,乡土文学《临渭地名故事》、《渭北民俗》和《话说寇准》。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渭南日报签约作家。《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