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后金天命十一年,也就是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七月二十三日。
后金政权的首位领导人,大清政权的初代奠基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突然感觉身体不太得劲儿。
小半年之前,一生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辽东地界上横着走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吃了大亏,被明军守将袁崇焕的“黑科技”红夷大炮给轰了个七荤八素,攻城战遂以失败告终。
明朝方面的史料记载很不客气,说努尔哈赤在战场上就被炮弹击中了,当时就死了,但是后金这边的记载是,这场宁远之战,努尔哈赤虽然没能取胜,可也十分从容的全身而退了。
不过,虽然努尔哈赤退了下来,但他自此之后可就有点不太开心了。
我们要知道,努尔哈赤这个人,戎马生涯共计四十四年,几乎是从无败绩,指哪儿他就打哪儿,他的军事素养和能力用“天才”这俩字来称呼绝不为过,所以他本人是非常自负的。
战争在他的手里不是技术,而是艺术。
宁远城是山海关外的一座孤城,城防薄弱,连内外城都没有,当时的明军守将袁崇焕更是新人出山,名不见传,宁远之战的失败,那就属于是阴沟里翻了船,属于是玩了一辈子鹰,反而被麻雀把眼睛给啄了。
自负的人,他就有极强的荣誉感,他可以接受挫折,但是他不能接受失败,所以宁远之败对努尔哈赤来说,是他无法直视,不能接受的,从战场上退上来之后,努尔哈赤是相当郁闷,他是吃饭也不香了,睡觉也不甜了,整天是闷闷不乐,相当难过。
人一难过,他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那就很有可能影响身体健康,努尔哈赤因此抑郁成疾,背上竟然生出了好大个毒疽。
(宁远之战)
生病了,那就得治,努尔哈赤为了缓解疾病和疼痛,连着泡了半个多月的温泉,结果越来越严重,不久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疽,就是身上长了个大包,长了个毒疮,如果细分的话,又分成有头疽和无头疽。
有头疽一般有创口,好发于周身皮肤之间,无头疽则没有创口,就是一种皮肤突起,主要在骨骼和关节处生长。
努尔哈赤的这个毒疽,他长在后背,那就应该是有头疽。
中医著作《医宗金鉴》中说,这个生长于后背的有头疽,又叫做禽疽,这个病来得快,发展的快,不抓紧治疗,很容易扩散到全身,属于急性感染类疾病。
伤口感染了,那就需要用抗生素来治疗,这就属于是西医的范畴。
西医里管这种背上的有头疽,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痈。
而痈,医学认为,绝大多数都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不仅是急性感染,还是急性化脓感染,如果严重,那就一定要用抗生素。
当然,作者不是医生,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参考了一些资料之后写出来的,您要看病,您不能信我的,但我们可以相信的是,努尔哈赤得了痈病之后,他不赶紧采取治疗,而是跑去泡温泉,放任病情严重,因此细菌感染,病毒爆发而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努尔哈赤有史记载的儿子,一共有十六个,但是真正能角逐汗位的,只有四位而已。
(角逐汗位)
头一位,是大贝勒代善,是当时努尔哈赤最为年长的儿子。
女真人当然不讲究立嫡立长,但问题是,他们也总归会受到明朝宗法制度的影响。
而且,代善年长,岁数大点,他对权力的掌控力就更加稳定,但是问题是,努尔哈赤的这个儿子,根据一些传闻所说,他行迹不好,品行不端,竟然和努尔哈赤的大妃(也就是皇后)阿巴亥有染,这叫什么行为?这叫欺君蔑父,这叫有违人伦,所以代善虽有资格,但是没有威信,所以没有人支持他。
这桩私情的真伪,作者历史素养不够,还不能下定论,但无论是真是假,传言猛于虎,这个事情一旦发酵,代善的政治前途就已经毁了。
第二位,是二贝勒阿敏,阿敏各方面倒是都很合适,但是关键在于,阿敏他不是努尔哈赤的亲生儿子,而是养子,阿敏的父亲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更加不妙的是,舒尔哈齐明显和大哥努尔哈赤的心并不齐,还带着儿子阿敏叛逃过,如此劣迹,自然也不能继承汗位。
第三位,是三贝勒莽古尔泰,大体来看也很适合继承汗位,当然大体上可以,具体上就会出点问题,莽古尔泰的母亲富察氏为老不尊,曾经有过窃据后金国库银两的行为,被后金朝廷给定了个“窃藏金帛”的罪过,还被处死了,母亲一犯罪,儿子受牵连,莽古尔泰威信大减,也痛失汗位。
这第四位,就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四贝勒皇太极。
你说皇太极适合继承汗位吗?其实也未必,但皇太极在此前没有劣迹,而且一直在后金朝廷搞后勤工作,不显山不露水,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被推了出来。
(孝烈武皇后 乌喇那拉·阿巴亥)
其实,努尔哈赤的正牌皇后阿巴亥有儿子,不仅有,还有三个。
大儿子阿济格已经二十二岁,二儿子多尔衮也有十五岁,三儿子多铎虽然只有十三岁,但他们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其实都比皇太极更有资格继承汗位。
但是离奇的是,努尔哈赤新死,阿巴亥就为夫殉葬了。
年纪十二岁就嫁给了比自己大三十一岁的努尔哈赤,而且那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有了六七房妻妾,所以实际上,阿巴亥虽然为努尔哈赤频繁的生下儿子,但问题是,她很难对努尔哈赤有太多真挚的感情,不然坊间也不会风传她和代善之间的隐秘关系。
老公努尔哈赤死的时候阿巴亥不过三十七岁,其实正值盛年,她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追随努尔哈赤而去。
所以毫无疑问,阿巴亥是被迫殉葬的。
更有意思的是,公元1650年,她那个少不经事的二儿子多尔衮已经成为了清军入关之后的显赫人物,第一权臣,多尔衮为母亲之死深深伤感,于是追封阿巴亥为“孝烈武皇后”,还把阿巴亥的牌位送入太庙,让她享受和历代先帝一起吃冷猪肉的机会。
然而,阿巴亥的死后荣光不过持续了四个月,多尔衮骑马不遵守交通规则从而意外摔死,顺治皇帝立刻废黜了阿巴亥的封号,还把她的神牌移出了太庙。
甚至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清朝历代的官修史书都不会再记载有关阿巴亥的任何内容。
无论如何,生猛粗粝的努尔哈赤时代过去了。
不会再有仰天长啸的檄文,只剩下龙章凤篆的楹联。
不会再有满腔怒火的遗恨,只留下后人去凭吊的亭台。
(清太宗常服袍褂像)
接下来,是皇太极的时代。
清太宗皇太极这个皇帝,他很容易就被人给忽略掉。
因为,开拓女真人基业的,是努尔哈赤,而入主中原的,是顺治,这个夹在中间的皇太极在位约十一年,似乎没什么太多的成就,但其实,皇太极于后来的清政权来说,却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往往都大刀阔斧,你让他打天下可以,但你让他精细化的治理天下,他恐怕很难做到。
因为,就算是开国皇帝有能力,但他未必有那个精力。
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政权的行政机构其实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以旗代政,也就是大汗下边的管理层就是八旗旗主,旗主下边就是旗兵。
旗兵们战时打仗,平时则务农耕地。
这套制度,相当传统,很容易就让我们想到两宋时期金朝的猛安谋克。
八旗旗主平时听大汗指挥,而旗主们则各自指挥自己的军队,可以说是一职多能,很多工作都没有具体分工。
而皇太极为了推进后金的封建化,则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发展文教,以文化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工具,甚至开始大批量的重用汉臣汉将,颇有点辽时“南北面官”的感觉。
他鼓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主张在经济上和明朝拉开差距,明朝从万历时期就开始拖欠边军粮饷,而女真军队却总是有更为充沛的后勤支援。
这人是铁来饭是钢,一顿不吃他饿得慌。
皇太极继承了他父亲天才般的军事天赋,征服漠南蒙古,征服黑龙江诸部,但是却主张和明朝细水长流,停战熄火,主打一个拖字诀。
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明清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很难说明朝具体灭亡于哪一场战役,哪一年,我们只能说,新旧政权都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波美拉尼亚登陆的古斯塔夫)
在同一时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也在进行着紧锣密鼓的改革。
这位欧洲皇帝执行义务兵役制度,打造和训练国家常备军,统一武器装备的制式,研究火炮并且配备军队使用(也就是建立了炮兵部队),还专门开拓出了一套后勤系统,古斯塔夫二世弄出了骑兵,炮兵,步兵三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术,引得后来的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因此这位老兄更有“近代战争之父”的美誉。
而在东方,皇太极也正凭借着自己文韬武略的智慧,开始对已经持续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发起了最后的冲击。
只是,女真人皇太极的冲击并不如他父亲那般野蛮,他的进攻细水长流,如暴风雨之前的平静。
皇太极在位时曾经多次提及,明朝必亡,甚至还深有预感的表示,明朝用不着自己去消灭,早晚亡于流寇匪患。
他的话说的的确不错,他想的也很周全,但他仍旧想不到,以后山海关洞开之时,他却只能黯然倒在关前。
光阴百代不过匆匆过客,落花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皇太极梦醒之时,也另外,有人心碎。
代善是二贝勒,有资格的这四个是有兵的四大贝勒,相对其他小贝勒的大小的大不是排行。阿敏不是三贝勒他是侄儿不是儿子,不参与那哥几个的排行。真是的,写之前稍微花个分把钟百度一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