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七〇一”牺牲,毛主席含泪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遗体

斋小晗评文化 2024-05-28 20:43:00

1951年5月的北京。

暖阳高照,百花盛开。

在中南海的宁静一隅,一派祥和景象。

这一天,毛主席正在书屋里专心工作。

清晨的阳光温柔地透过窗棂,洒落一地流光。

案几上,一支漆黑笔杆在毛主席的指间翩翩飞舞,划出一个个遒劲有力的文字。

忽然,一阵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一名战地来电的勤务员急匆匆走了进来,手捧一封电文,神情略显紧张。

他将电文双手呈上。

毛主席放下笔杆,接过电报,仔细阅读了起来。

一开始,毛主席的面容还淡然自若。

可很快,随着字里行间的一一展开,他的眉头渐渐紧锁,眼中掠过一丝忧伤和悲痛。

当他看到“七〇一牺牲”几个字眼时。

心头仿佛被人狠狠捶了一拳,万分沉重。

电报从手中滑落,毛主席捂着额头,陷入了短暂沉默。

他很清楚七〇一是何人。

也明白失去了这么一位同志,对革命将会造成怎样的创伤。

想到那位曾用生命捍卫革命事业的战友,如今再也不能与大家团聚,毛主席的眼中噙满了泪水。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从烟盒里取出一支烟。

点燃,猛地吸了一大口。

烟雾在书屋中袅袅升腾,似乎将毛主席的心事也一并吞噬。

他紧紧盯着那支烟,难掩脸上的悲伤和痛惜。

许久,毛主席终于放下手中的烟,脸上重新凝聚起那份革命者的英勇威严。

斩钉截铁地说: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他的遗体,从前线抢救回来!”

太行山区响起了枪炮声

时光回溯至上世纪初叶。

邓仕均,出生在一个农家小院里。

贫苦农家,自小便懂得艰辛滋味。

父亲深谙知识的力量,只有让儿子好好读书,才能真正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

岁月荏苒,孩童长大成人。

十六岁那年,邓仕均耳濡目染,渐渐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他痛心于国家蒙受列强凌辱、民族遭受苦难。

决心参加红军,以热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

历经艰辛,邓仕均终于在偏僻的歧坪镇,加入了红三十一军274团,担任勤务员。

不久,太行山区响起了枪炮声。

这是1940年8月,华北八路军发动了一场猛烈的破日寇战役。

夜色沉沉,寒风阵阵。

一队身影正在黑暗中穿梭,悄然无息。

邓仕均率领的八路军战士,正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潜入日军腹地。

这一夜,新家垴山下的河北村格外静谧。

只有温河的流水声,时而在寂静中回响。

邓仕均紧紧攥着手中的武器,然后迅速带领大家渡过皎洁的温河,向着目标地磨河滩车站的日军阵地而去。

每个人都屏息凝神,小心翼翼。

一旦被发现了行踪,这次突袭就等于全盘皆失。

好在他们身手了得,很快就在娘子关一带的丘陵地带设下了伏兵,等待着伺机出击的时机。

紧接着便是枪声大作!

八路军战士们蜂拥而出。

身手矫健,打得日军猝不及防。

枪炮声,在黑夜中回荡。

邓仕均亲自在最前线指挥作战,英勇顽强,很快就占领了这片区域。

还没来得及高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狠狠打乱了部署。

一列从西向东行驶的火车,缓缓驶入了磨河滩车站!

火车上,不仅载着七八百名退伍的日军老兵。

更可怕的是,竟有一辆装甲车搭载着大量武器和弹药!

这支临时拼凑的日军增援部队一出现,顿时使得整个战局陷入了胶着状态。

突如其来的变故,局势骤然逆转。

八路军难免手足无措。

眼下最为可怕的是,他们的退路被温河堵住了。

如果在这个节骨眼冒然渡河,只怕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但若再不采取行动,恐怕就要被日军的增援部队彻底包围了。

一念之差,便可能酿成生死存亡的大错。

作为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所有的生杀予夺此刻全在邓仕均一人身上。

他深吸了口气:

“同志们,同生共死,直到最后一人!”

145人,只剩下17人

枪林弹雨,硝烟滚滚。

磨河滩一带,战火燃烧得越发猛烈。

自21日凌晨开战以来,双方血战连连达两天两夜。

硝烟环绕中,枪声阵阵不绝于耳。

邓仕均亲自在最前线指挥,心中五味杂陈。

他们已经拼尽全力,却仍旧无法扭转被动局面。

弹药和粮食都已打光了。

许多勇士更是为了夺取哪怕一线生机,拿起了手中的刺刀,和日军进行了惊心动魄的肉搏战!

就在这危急关头,暴雨突然倾盆而下。

没过多久,温河水位就陡然升高。

滚滚洪水咆哮着朝他们袭来,仿佛要将这支部队彻底淹没!

绝境已现,退路被切断,八路军战士处境危在旦夕。

邓仕均带着剩余战友,强渡大河。

没过多久,他们将同主力部队汇合。

日军那800多名精锐,被他们生生拖在磨河滩,还消灭了200余日伪军。

可惜,这支145人的英勇之师,只剩下17人了。

两天两夜的鏖战,付出的代价实在惨重!

不日,他就被授了“特等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以资表彰。

1947年,内战艰难岁月,国共双方激烈交锋。

蒋介石痛下杀手,调集24个旅25万大军直扑延安根据地。

面对压倒性优势的敌军。

毛主席果断放弃延安,转移阵地至陕北。

枪炮硝烟笼罩下,官兵们于寸草丛中伺机而动。

时而固守阵地,时而突然奔袭,拖住敌军不得痕踪。

正是在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位年轻将领第一次映入了毛主席的眼帘——他就是邓仕均。

革命神采,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人你来我往,侃侃而谈。

话题囊括军事战略、革命理想等,相见恨晚。

年仅35岁团长

1951年,一个寒冷的除夕夜。

邓仕均收拾行装,暗自告别了妻子孩子,前往朝鲜战场。

整装待发的那一刻,邓仕均腾出一线视野。

望着屋内熟睡的妻子和孩子,心中百味杂陈。

转瞬之间,五月。

朝鲜战场上,硝烟正在逐渐变得硝烟袅袅。

邓仕均奉命率领二营进入战斗,指挥若定,运筹帷幄。

5月20日那个夜晚。

当他率部疏散时,突然遭到敌人猛烈的炮击阻击。

一声巨响,他身旁炸开了一朵硝烟花,飞沙走石四处乱溅。

在一片烟尘弥漫中,只听得他大声呼喊:

“明月,明月,我中弹了!”

邓仕均的警卫员陈明月,闻声疾步而来,赶紧为他包扎上伤口。

就在这时,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再次响起!

敌人的炮火,竟然再次射向了邓仕均所在的方位!

这一次,头部直接遭到了炮弹的猛烈撞击,热血狂涌而出。

就这样,这位年仅35岁团长邓仕均,英年早逝。

永远长眠在,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让人猝不及防地离去了。

面对这个噩耗,毛主席不禁悲从心来。

他捏紧了手中的烟斗,缓缓吸了一口,脸上满是沧桑。

毫不犹豫地下命: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他的遗体抢救回来!”

很快,一支抢夺遗体的小分队,就组织起来。

由邓仕均的亲随陈明月带领。

他们行动无声无息,暗暗前往邓仕均阵亡的战场。

但当他们赶到目的地时,眼前的阵势顿时令人心凉半截。

原来,这里早就被美军的坦克重重包围。

阵型严密,炮口齐向北方,强光大灯全部打开,将周围一片地方照得亮如白昼。

这等阵势,着实让人咋舌!

要想在这种情况下突破重围,真是举步维艰,凶多吉少。

陈明月没有退缩。

作为老战士,他怎能在这个节骨眼轻言放弃?

于是他带领着战士们蹑手蹑脚,试图多次接近那些坦克,欲寻一线生机。

可无奈,连续几次的行动均告失败。

那些坦克如同钢铁长城,怎么也攻不下来。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负责这次行动的师长再次下达了命令,要求陈明月和他的战士们暂时撤退。

听到这个命令,陈明月内心无比痛苦和憾恨。

眼看着邓仕均的遗体,就在那。

他们却无能为力,只能暂时撤离。

陈明月时不时回头凝望远方,眼神中满是痛心疾首。

此去经年,他定会经常回想起那个黑夜,唏嘘不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