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难得一见中国境内还有没有野牛野马野骆驼种群

南莲看过去 2025-01-07 19:40:48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祖驯养牛马的历史有六七千年之久,驯养骆驼的历史,也超过四五千年。

马、牛包括骆驼,不仅是生产力的象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助力者。《诗经》中说:“有牛有马,驾言出行。”

中国驯养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前的中国东南滨海和沼泽地带。

当时野水牛开始被中国原始社会的先民俘获,经过约一千年的逐步驯化,野水牛演变成了普通牛,身材变小,性格变得温顺,甘愿接受人类驱使。

到了夏商周时期,人们对牛的使用广泛起来。它不仅成为重要的农耕和运输工具,王朝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理性,还专门将牛选为祭祀用品。而拥有牛的数量多少,也是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中国人驯马的历史同样非常之久远,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时期。

而在民间,“相土驯马”的典故广为流传。说的是商汤十三世祖昭明的儿子相土,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将马驯服,于是马能被骑行和拉车驮物,成为重要运输工具。

岁月悠悠,尽管如今科技改变了社会形态,牛马骆驼仍是人类社会在某些地域的重要陪伴。

驯养的牛、马骆驼,人们随处可见。那么,野生的牛、马和骆驼在我们祖国境内还有没有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

先来说说野牛。

野牛是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甘肃、云南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主要生活着耐苦耐寒的野牦牛,与我们常见的老牛有明显区别。野牦牛适应高原自然环境,是青藏高原上独特的存在。

野牦牛性情十分凶猛,它们远离人类聚居区,每当遭到威胁时,会奋起反击。

据说野牦牛叫声与猪叫声相似,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为“猪声牛”。

在云南的普洱和西双版纳地区,栖息有白肢野牛(俗称白袜子野牛)。

去年夏天,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赫然出现了十二头“白袜子”野牛集体觅食的壮观景象。

这种野牛体型硕大,叫声震天,很像小说《西游记》中描绘的“牛魔王”。因此,这种野牛也被有的野生动物爱好者誉为现实版的“牛魔王”。

白肢野牛,又称野牛、野黄牛,是真正的野生牛种。因其四肢下半部为白色,被形象地称为“白袜子”

白袜子野牛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牛,其一般体长为三米左右,肩高两米左右,体重约一千公斤,最大体型的重量可达一千五百公斤。

白肢野牛非常凶悍,它们发起牛脾气来,锐不可当,成年的白肢野牛,几乎没有天敌。

与人类驯养的家牛最为接近的白袜子野牛。一般在四岁时性成熟,发情期一般在每年9到10月份,孕期约为九个月,每胎通常只有1仔。

白袜子野牛在我国的数量不多,专家估算仅有约二百头左右。

白袜子野牛数量比野生亚洲象还少,一度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我国境内的白袜子野牛,相关部门、单位在白袜子野牛的主要栖息的云南西双版纳等地,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其提供了相对安全、稳定的生存空间。

还有一个有趣的记载说,在香港大屿山地区生活着一些半野化的野牛。这些野牛原本是被人驯化的家牛,但经过几十年的野放,已经基本恢复了野性。

再来说说野马。

有资料说:“生物学家搞不懂,为什么在我国新疆草原会有马的野生种群?这群普氏野马仿佛凭空出现在那里一样。因为新疆地区并没有发现过这种马的化石遗存。”

关于普氏野马的由来,众说纷纭。多数观点认为,它其实是人类最早驯化的一批马种,后来逃到野外,又重新得到野化。

19世纪七十年代,沙俄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率先发现了这种野马,以其自己的姓氏命名了它,亦因此被称为“普氏野马”。

其实中国人早就知道新疆有这种马,只是没有给它正式起名,一直以野马称呼它。

普氏野马分布地不仅是新疆,还有甘肃、内蒙古等地。

它耐渴,喜欢栖居于草原、丘陵、沙漠,一般喜欢集群生活。

普氏野马冬季群大,夏季群小,感官敏锐,性格机警、暴躁,无固定栖息地。

因我国清末民国时期战乱不断,疏于管理,致使普氏野马遭肆意猎杀,栖息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于上世纪中叶在野外基本灭绝。

但早在普氏野马刚发现不久,一些俄、法、英等国的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就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

最初,因普氏野马难以捕获,外国人只能把一些死马头骨和皮张陆续运回欧洲加以研究和保存。

后来,这些老外发现,虽然成年野马机警难捉,但刚刚出生的小马驹可以轻易捉到。

在1899年至1903年,共有总计五十匹左右幼年野马被相继捕获并运抵欧洲研究,成为欧洲大陆第一批由人工饲养的野马。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人工饲养普氏野马活动也受到严重干扰。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普氏野马仅在捷克布拉格和联邦德国慕尼黑二园剩下不到二十匹。

当前全世界存在的野马,几乎全是这二十匹普氏马的后代。

据说。乌克兰阿斯卡尼亚·诺瓦野生动物园为了重建野马群,除了从慕尼黑和布拉格买回几匹普氏野马外,还在1957年从蒙古的国家种马场买来一匹1947年捕获的真正原生野马。

二战以后,欧洲人工饲养普氏野马数量持续增加,存量已达约一千五百多匹。

幼年普氏野马长到两岁即已成熟,在每年六月份发情交配,次年四到五月份产仔,每胎1仔。马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寿命一般为三十年上下。

1986年,动物学专家对野生马科动物分类的科学定论,将普氏野马列为已灭绝的马科动物的一个亚种。

有关专家在2001年研究认为,普氏野马并不是现代家马的祖先。

与家养马品种相比,普氏野马在外观上表现出许多差异。诸如,身体状况良好的普氏野马鬃毛短而直立,前毛发几乎不存在,身上一条深色的背部条纹从鬃毛向下延伸到尾巴,且尾巴上部有短护毛。通常腕骨和跗骨上,还会出现几条深色条纹。

普氏野马在冬天长出浓密的鬃毛,这与家马相反,它们每年还会在春天脱去冬季御寒的厚毛。

1986年8月,国家林业部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组成专门机构,开展“野马还乡”工作,并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疆吉木萨尔县建成占地九千亩、全亚洲最大的野马饲养繁殖中心。

随着十八匹普氏野马先后从英、美、德等国运回,野马故乡终于结束了无野马的历史。

如今如今我国已拥有六百多匹普氏野马,基本上都是那十八匹马的后代,它们在繁衍过程中与野外有没有基因交流,专家尚不得而知。

2018年9月,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向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放归十五匹普氏野马,其中六匹雄性九匹雌性。

至2019年7月,我国引入项目以来,在新疆诞生的普氏野马已到第六代,累计数量达到七百多匹。新疆已经成为中国普氏野马种群数量最多的省区。

最后说说野骆驼

驼铃声古朴悦耳,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但美丽的驼铃声,早已被各式现代化运输工具的马达声彻底淹没。

人类驯养骆驼的历史十分悠久。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养驼业,早在殷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养驼业,更比殷周进步许多。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其兽多橐驼,有肉鞍,知水泉作在,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力负千斤。”

史料佐证,两汉王朝是养育骆驼的重要发展时期,骆驼成了丝绸之路的重要运输工具。此后,各朝各代都未曾停止。

明代永乐年间,在祖国西北一些地区推行饲养骆驼奖罚机制,把养驼数量与征粮、征差挂钩,促进了养驼业发展壮大。

野生骆驼,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亚地区,后来残存于中国和蒙古西部。种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青海、甘肃以及这些地区与蒙古国交界地带的荒漠戈壁。

在甘肃阿克塞县,阿尔金山北麓安南坝,内蒙古一带,新疆罗布泊都有它们的踪迹。

野骆驼主要采食红柳、骆驼刺、芨芨草、白刺等野草和灌木枝叶,也已经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双峰驼,是一种对亚洲中部极端干旱环境高度适应的大型动物。

从1992年开始,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陆续从野外捕捉六峰野生双峰骆驼进行繁育保护,经过十多年的繁育研究,人工繁育双峰驼获得成功,繁育数量很是可观。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组2022年调查发现,罗布泊保护区内野骆驼种群较为稳定,数量约为680峰,占世界野骆驼总数的约一半,相比10年前有小幅增长。

2024年8月31日,有研究人员在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拍摄到野骆驼活动的珍贵画面。

野骆驼和家骆驼虽然拥有相同的祖先,但家骆驼并非由现存的野骆驼驯化而来。

大约在八十万年前,野骆驼和家骆驼的祖先就演化为两个物种,现存家骆驼的野生原始祖先已经灭绝。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能忍饥耐渴,每饮足一次水,可数日不喝水,可以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持续活动。

野骆驼属世界极度珍稀濒危的偶蹄类野生动物之一,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喝咸水和吃盐碱性植物生存的动物,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目前,我国人工饲养驯骆驼约25万峰左右,主要存栏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其中内蒙古存栏骆驼在17万峰左右,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大半。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1 阅读: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