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现在已经退伍30余年,但对戎马十余年的军营生活,尤其是对80年代初的基层连队生活,就像一部缓缓播放的黑白电影,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朴素而真实的情感。
80 年代初期部队基层连队的伙食费用处于何种水平?战士们每日三餐能吃到哪些食物?饮食状况又究竟如何呢?根据我在部队服役期间日常生活的亲身体会,给各位网友们叙述一下。
在四十多年前的80年代初期,我军各部队之间的伙食费用标准和饮食质量存在差异。分军种、地域、灶别、勤务、岗位类别等诸多要素,这些皆会对伙食费标准产生影响。
上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伙食费标准是较低的,以步兵连队为例,当时每人每月的伙食费标准只有0.45元到0.52元。到了80年代中期之后,战士们的伙食费标准得到逐步提升,陆军一类灶的伙食费从80年代初的0.62元到 0.74 元。每日三餐主要是咸酱菜、白菜、土豆、茄子以及萝卜,而猪肉之类的肉食通常每周仅能吃上二至三次,而大多都是薄薄的肥瘦相间的肉片。主食上的构成以粗粮玉米面、小米等杂粮占比 40%、细粮小麦面粉、大米占比 60%为主。每日的三餐中,肯定有一餐是要吃粗粮的。
我是80年代初期,入伍到部队服役的。常常听到入伍多年的老兵或者是连队的干部讲,在六七十年代,部队基层连队伙食费标准大致为:每人每日的伙食费为 0.48 元,涵盖 1.5 斤粗细粮,不到半两的食用油,除外还要买菜、买煤、油盐酱醋等物品。
那个时候战士们每个月领取的津贴费,依年限递进,入伍第一年每个月 6 元,第二年 7 元,第三年 8 元,第四年 10 元,第五年 15 元,第六年 20 元。战士们领到津贴费之后,首先是要到军人服务社购买一些牙刷、牙膏、香皂、信封、邮票等日用品。在休探亲假上,战士需服役满三年以上方可休一次探亲假,未婚干部与战士的探亲假期通常为 20 天。已婚干部每年可休探亲假,假期时长为一个月。干部和战士探亲假往返的车船费用皆可报销。
那个年代,部队官兵们的伙食费标准虽然不高。但当时的伙食质量相比较地方或者是一般家庭要好的许多。每个连队基本上都有自己开拓的数亩菜园地,干部战士们自己动手修建的养猪栏圈。会根据时令季节种植多种蔬菜,每年养上几头大肥猪,用于补充伙食菜品方面的不足,改善大家的伙食标准。连队的司务长和炊事班长,会根据连队的训练情况和伙食费支出情况,据情对伙食作出相应调适,制定出相应的食谱。这一点对于伙食管理与预算分配极为关键。
那个年代虽然说全社会的物质都比较匮乏短缺,但部队的物资供应和生活方面是有一定保障的。这体现出政府对军人福利待遇和基本生活条件的关切,以确保官兵能吃得饱、穿得暖。此种保障不但有助于维系军队士气,也有益于增强体质提升其战斗力。
四十余年前的部队伙食费标准与军营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军队管理模式。那一时期的部队生活条件尽管较为艰苦,却也培育了军人们坚毅不拔的品格,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使他们能够适应各类环境,苦练杀敌本领,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安宁。
总体而言,历史可为我们提供珍贵的经验与教训,以指引当下和未来的部队管理与福利制度。这些经验教训能够助力我们更好地理解军队的需求,提升军队的综合素养,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回忆起当年,尽管当时的伙食条件与今天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官兵们的精神面貌却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以苦为乐,以艰苦奋斗为荣,这种精神状态是任何物质条件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在那个年代,部队的官兵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军人本色,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部队的伙食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官兵们能够享受到更加营养均衡、品种丰富的饮食。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它不仅是军队战斗力的源泉,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