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炮轰友商,失去体面的长城,走到穷途末路了吗?

青车有道 2022-07-14 12:06:56

这段时间,长城汽车的发展有些冷寂,火气却很大。

先是在问界M7上市后,魏牌CEO李瑞峰公开反驳华为余承东对增程式电动车的看法,表示“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还意有所指地讽刺“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

事实上,从理想汽车将增程式电动车带到大众视线以来,有关增程式的议论从没有停止。但无论争议有多大,我们都不能否认两个事实:一是增程式电动车的确是现阶段一个比较不错的过渡选择,油耗比同级燃油车低,续航比同级纯电长,再加上主机厂的配置堆料,在性价比上颇具竞争力,这点可以参照理想ONE、问界M5。

二是增程式的争议虽大,但大家该买还是会买,几个头部品牌的增程式电动车销量都不错,还是可以参考理想ONE、问界M5。

而站在“先进阵营”的魏牌,自从停产VV系列后,便变身新能源品牌,可惜消费者对魏牌的“咖啡”并不感兴趣,即使叠加长城目前最强大的DHT混动技术,5款车月销量加起来还不够3000台,而问界M5的月销量是7021台,理想ONE是13024台,高下立判。

怎么回事?“落后技术”居然可以将“先进技术”打得毫无招架之力?这是魏牌CEO李瑞峰接受不了、也想不通的。

这场“大佬开撕”还在发酵时,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女士近日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又一语激起千重浪,直接将矛头对准如日中天的比亚迪。

相比李瑞峰言辞间的简单粗暴,王凤英的表达更委婉一些。她承认比亚迪的股价很好,市值很高,颇受资本市场认可,但这是因为比亚迪“针对资本市场做战略设计,产品可以不挣钱,盈利也可以没有,要的就是科技的概念,新能源的概念”,随后对照长城自身,她也坦言“长城汽车在资本市场这一仗打得不是太好,虽然目前盈利水平不错,但是资本市场不只是看盈利水平,还要看未来。”

看似公允的企业分析,实则否认了比亚迪长期以来的努力。

王凤英女士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在说比亚迪走的路线是讨好资本市场,而长城走的是产品路线,由此延伸出来的含义,便是比亚迪更为投机,而长城更为脚踏实地。突然被扣上这么一顶帽子,对于一直秉承“技术为王 创新为本”理念的比亚迪,实在没理由接受。

事实上,作为头部自主车企,无论是长城还是比亚迪,都狠狠地给中国汽车工业争过脸,两家车企都经历过被嘲笑、质疑,以及被赞叹、欣赏的逆袭转变,一开始的发展路径还很相似,后来的确背道而驰,但绝不是王凤英女士说的那样。

夹缝中求生存的自主力量

长城汽车早于比亚迪汽车成立,魏建军接手的时候,还不叫长城汽车,而是长城工业公司,规模只有60人,负债超过200万。

那时候中国汽车市场几乎被合资品牌垄断,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非常小。最终长城还是靠着灵敏的市场嗅觉,以皮卡发家,顺利挣到第一桶金,就算到现在,长城依旧是中国皮卡领域的霸主。

随后长城第二次踩准时间节点,大举进攻SUV领域,吃尽市场红利,哈弗品牌的成功有目共睹。

进入发展快车道的长城,成立数个子品牌,自研发动机、变速箱,推出了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平台,并在全球60多个国家布局超500家经销商网络。

2016年,当长城第一次年销百万时,比亚迪仅有48.9万辆的体量,差距悬殊,难以望其项背。

比亚迪进入汽车市场的时间,比长城晚了13年,魏建军是“赛车手”进圈,王传福是“电池大佬”跨界,严格来说,两人都是门外汉,但是智慧、眼界、魄力都超群。

2003年,正值合资品牌黄金年代之初。外国传统巨头把握着中国汽车行业的话语权,核心三大件的门槛之高,挡住了无数想进汽车制造业的人。

王传福那时候已经将比亚迪做到“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但毅然决定跨界造车。他收购秦川汽车,获取造车资质,走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和长城的开局一样,比亚迪造的车,最初都是饱受质疑,只能靠着低价,抢夺合资品牌“瞧不上”的市场。

但比亚迪并没有放弃自主研发这条核心路线,可它的发展高度与销售规模,一直都没有追上长城。

新能源风口出现后,二者的命运来了个翻转。

面对新能源风口,一个拥抱,一个丢弃

现在大家再来看比亚迪,估计所有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赞叹一声了不起。它率先于各大传统车企停产燃油车,成功转型成新能源车企。

在其他传统车企过度依赖燃油车造血时,比亚迪凭借插混与纯电两套产品阵容,数度月销破十万,长城曾经认为的“不可能”,悉数在比亚迪身上实现。

而比亚迪之所以能够逆袭,可不是王凤英女士轻轻松松的一句“做新能源概念”、“针对资本市场做战略设计”。

从2001年开始,国家就陆续出台了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规划与政策。比亚迪在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二年(2004年),便在北京车展上展出了3款新能源概念车,只不过没有引起重视,毕竟那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占主流的燃油车会有被淘汰的一天。

但比亚迪并没有放弃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行业氛围中,它坚持新能源一定有未来。2008年,它推出了全球首个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系统,在不断的尝试与升级之后,我们见到了如今市场上炙手可热的DM-i超级混动系统、刀片电池、e平台3.0等一系列先进新能源技术。

与此同时,比亚迪还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车核心技术,并提供一站式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而且拥有一条非常完善的零部件供应链。

不得不承认,机会真的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看到新能源是汽车市场的未来后,比亚迪便一如既往地在该领域扎根、耕耘,基本上做到了万事俱备,待风口一来,便乘风而起。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机会曾经也摆在长城面前,但是它放弃了。

早在新世纪之初,长城便在新能源领域进行相关布局,但它的决心并不像比亚迪那么坚定,其实这也好理解,那时候全球新能源车的销量,仅占全球汽车保有量的万分之一,而当时长城首款SUV赛弗热销全国,在发展SUV和发展新能源之间,长城选择了前者,并大获成功,这是个正确的选择。

但是在国家政策不断给出提示后,长城一向灵敏的市场嗅觉却失了灵。

2014年,国家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同年7月还推出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的政策。

长城在2015年募集168亿主攻新能源车,但这似乎只停留在计划中,它并没有推出一款像样的新能源产品。

甚至在2016年,魏建军公然宣称“长城汽车只做新能源汽车追随者”,布局新能源领域只是为了应对国家油耗限值。直至2018年,长城才真正重视新能源汽车,推出了纯电品牌欧拉,但最好的发展时光已经被它蹉跎了。

也许,长城一生的运气都用在了精准进攻皮卡、SUV领域上。

但该喊的口号还是要喊,长城最新的五年计划里明确写道,2025年要冲刺400万的年销量目标,其中新能源要占80%。

今年是长城五年计划里的第二年,上半年长城累计销量380893辆,同比下跌17.5%(数据来源自乘联会),新能源产品矩阵目前就只有欧拉好猫能打一些,魏牌前面也说了,基本上全军覆没,沙龙品牌毫无声音。对于今年,乃至五年计划,长城岂止一个“难”字?

自己遇到风口避开,后来想追追不上,就说抓住风口的人“做新能源概念”?长城的说法,实在有失体面。

有功夫到处开撕,不如静下心反思自己

不过王凤英女士有一点说对了,资本市场不只是看盈利水平,还要看未来。

长城汽车目前的产品结构与发展规划非常混乱,哈弗品牌内卷严重,销量下滑,魏牌犹如死棋,毫无生机,欧拉品牌一下子将价格拉升至20万级,市场接受度有待考验,沙龙品牌雷声大雨点小,只有坦克还算是增长极。

长期以来,长城抛弃了轿车市场,只注重SUV和其他小众市场,同时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节奏,即使DHT技术被捧得很高,依旧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可。在资本市场眼里,长城目前的确很强,但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而汽车市场最不缺的就是变化了,长安福特、北京现代当年哪一个不是百万级车企,还不是说陨落就陨落了?强如南北大众,现在不也颓势尽显?

因此长城现在有功夫到处开撕,不如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像魏建军在2020年那样自我叩问:长城汽车挺得过明年吗?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