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被捕特务说:谋害杨靖宇的叛徒,还在解放军中当官

晓涛评历史 2024-10-25 12:54:35

战火东北抗联血满天

1951年,一场暴雨中的偶遇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在"镇反"运动中被捕的军统特务刘其昌供述,正在华北军区后勤军械处任副科长的"陈子平",竟是当年背叛杨靖宇将军的程斌。11年前的那个寒冷冬日,正是这位曾任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的程斌,带领日军一步步将杨靖宇将军逼入绝境。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这样一位手上沾满抗联将士鲜血的叛徒,竟然混入解放军队伍蒙混过关,继续担任要职。然而,正如程斌的下场所证明的那样:恶有恶报,叛徒的下场终将被历史清算。

东北抗联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就已经在东北大地上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们没有国民政府的支援,也没有其他力量的帮助。这群铮铮铁骨的战士们,就这样在冰天雪地里,凭着一腔热血与敌人周旋。

队伍建立之初,东北抗联规模庞大,战士们意气风发。日军对这支队伍恨之入骨,频繁发动大规模围剿,抗联被迫转入地下,开展小规模游击战。

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他们:"抗联战士的苦,是红军长征都无法比拟的,他们才是真正地在逆境中抗日。"这支队伍在最艰难的时期仍然坚持战斗,让敌人闻风丧胆。

在这支铁血队伍中,杨靖宇将军是最耀眼的一颗星。自"九一八事变"后,他就持续在东北地区组织抗日活动,率领部队多次重创日军。

日军对杨靖宇恨之入骨,开出了十万大洋的悬赏。这个数字足以证明杨靖宇对日军造成了多大的威胁。

在杨靖宇的带领下,东北抗联的战斗力日益强大。他们不仅在东北与敌人周旋,还经常主动出击,支援关内的友军。

抗联战士们过着艰苦卓绝的生活,缺衣少食是家常便饭。他们找不到上级组织,得不到任何补给,只能在日寇的夹缝中求生存。

日军采取了一系列残酷的政策来对付抗联。他们建立专门的策反机构,通过威逼利诱和挟持家人的方式向抗联施压。

他们还采取"集家并屯"的政策,摧毁小村庄,压缩抗联的活动范围。在这种高压政策下,有些意志不够坚定的战士开始动摇。

不过,像杨靖宇这样的抗联将领依然带领着坚定的战士们继续战斗。他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坚持抗日,用生命诠释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这种艰苦卓绝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全面抗战爆发。当东北抗日形势逐渐好转时,杨靖宇将军却遭遇了最大的不幸。

叛将程斌投敌害忠良

1912年,程斌出生在吉林,少年时代就读过书、当过学徒。"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个有些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投身抗日队伍。

他最初被分配到磐石游击队,只是一名普通战士。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很快就当上了队长。

1932年,命运给了程斌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中共组织委任杨靖宇担任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在视察磐石游击队时,对程斌格外赏识。

杨靖宇的到来让东北各地的抗日力量都焕发生机。磐石游击队随后并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程斌被任命为连队政委。

因为表现出色,加上有独到的战术见解和较高的文化水平,程斌很快就得到了杨靖宇的信任。从连队政委到第一师师长,他的军职一路飙升。

然而,就在程斌位居要职时,抗联正面临着最艰难的时期。敌人变本加厉地实施高压政策,专门成立了策反机构。

日军通过汉奸的帮助,挖掘抗联战士的家庭信息。他们抓捕战士的亲人,用威逼利诱的手段瓦解抗联的意志。

有些投降的抗联战士为了获得日军的赏识,主动向敌人提供情报。有人告诉日军:"第一师是杨靖宇的嫡系部队,程斌这个人可以争取,但要从他的家人下手。"

日军采纳了这个建议,很快就抓住了程斌的母亲和哥哥。此时的程斌和部分部队正被困在深山中,失去了与大部队的联系。

在这个艰难时刻,日军开始空投劝降传单。程斌得知亲人被捕的消息后,在1938年7月率领115名部下向日军投降。

投降后的程斌立即得到日军的重用,被授予伪通化警务厅富森警察大队长的职务。日军要求他协助搜捕杨靖宇这个心腹大患。

程斌对杨靖宇的了解极其深入,他知道杨将军的作战方案、行动习惯和抗联的重要机密。他甚至能仅凭枪声就辨认出是否是杨靖宇在开枪。

背叛后的程斌积极为日军效力,利用自己掌握的情报,帮助日军摧毁了抗联的多处补给点、医院和工厂。在他的帮助下,日军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的扫荡行动。

从前,日伪军在夜间根本不敢进入林海,生怕遭到抗联的伏击。但有了程斌的帮助,抗联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

杨靖宇不得不将部队分散成小股,让战士们各自隐蔽。原本庞大的队伍缩减到只剩下一两百人。

在程斌的背叛之后,更多的叛徒像滚雪球一样出现。每一次背叛都让抗联的处境雪上加霜,也让杨靖宇将军的结局逐渐走向悲剧。

将军殒命雪海刀光寒

1940年初,杨靖宇将军正在吉林濛江附近活动。日军对他的围捕从未停止,形势却在这时出现了重大转折。

抗联警卫旅一团参谋丁守龙被俘后叛变,向日军详细交代了杨靖宇的行踪。日军立即调集了几万人的大部队,对杨靖宇所在的山区展开了严密包围。

这次围剿来得突然,规模之大前所未见。抗联战士们完全没有防备,被重重围困在山林中。

日军一边缩紧包围圈,一边派遣汉奸喊话劝降。绝境中的战士们面临生死抉择,不少人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选择了投降。

杨靖宇的警卫排长张秀峰,就是这些叛徒中最令人痛心的一个。这个被杨靖宇从小收留抚养的孤儿,竟带着几支枪、机密文件和9000多元的东北抗联经费投靠了日军。

张秀峰的叛变让日军又一次获知了杨靖宇的具体宿营地。敌人的追捕更加疯狂,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了五六个忠诚的战士。

到了2月15日,杨靖宇和其他战士走散了。日军抓住了其余六名抗联战士,在激烈的战斗中,两人受伤被俘,一人壮烈牺牲。

日军误以为那个牺牲的战士就是杨靖宇,正准备大肆宣扬时,程斌赶来辨认出这并非杨靖宇。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下令进一步加强搜捕力度。

2月22日上午,躲藏在山中的杨靖宇遇到了四位进山砍柴的村民。他向村民们请求带些食物和棉鞋回来。

这四人中有一个叫赵廷喜的日伪军排长。赵廷喜没有立即告发,而是和杨靖宇攀谈起来。

看到杨靖宇浑身是冻疮,赵廷喜劝他投降。但杨靖宇只是平静地反问:"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赵廷喜默默离开后,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牌伪军。迫于家人安全的压力,赵廷喜最终还是泄露了杨靖宇的行踪。

日军得到消息后欣喜若狂,立即组织人手追捕。此时的杨靖宇已经精疲力竭,被困在林海雪原中。

当初跟随程斌叛变的机枪手张奚若,此时正在濛江县城养伤。因为所有能用的部队都派出去了,日军不得不把伤兵也都拉了出来。

当杨靖宇被包围得无路可退时,日军向他喊话要求投降。得到的只是一阵漫长的沉默。

日本军官随即命令张奚若开枪。张奚若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一代抗日名将就这样倒在了大树前的雪地里。

程斌再次被叫来辨认身份。确认杨靖宇已死后,日军甚至还安排程斌等投诚人员去日本免费旅游,以示奖励。

叛徒末路正义必胜出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程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不仅帮助日军杀害百姓,还积极参与围剿八路军。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程斌立即转投国民党阵营。在这期间,他甚至残忍地杀害了一位前来谈判的八路军团政委。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吹响,大势已去的程斌带着当官时积攒的钱财,携家带口逃到了北平。解放军和平解放北京的速度超出了他的预料。

在这个节骨眼上,老奸巨猾的程斌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利用自己不错的文化水平,化名陈子平,装扮成一个积极分子。

在当时人员混杂的情况下,程斌竟然混进了解放军队伍。这个双手沾满抗联将士鲜血的叛徒,居然又做上了华北军区后勤军械处的副科长。

1951年,全国"镇反"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成了程斌命运的转折点。

那天,程斌在路上偶遇了一个老熟人——刘其昌。这个人曾和他一起在伪军共事,后来还加入了军统当了特务。

两人相遇后都心照不宣,谁也没有点破对方的身份。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后来刘其昌在"镇反"运动中暴露了真实身份。为了保命,他供出了程斌的所作所为。

司法机关立即展开调查。程斌被押解回热河地区,在他当年犯下累累罪行的地方,和刘其昌一起接受了枪决。

那个向日军泄露杨靖宇将军行踪的日伪军排长赵廷喜,在1946年就落网了。他被带到杨靖宇将军的墓前,接受了应有的惩罚。

不过张秀峰和张奚若这两个叛徒却侥幸逃过了法律的制裁。由于年代久远,证据模糊,法院无法对他们定罪。

1984年,一位吉林记者找到了张奚若。面对采访,这个亲手开枪射杀杨靖宇将军的凶手,竟矢口否认自己参加过抗联,更不承认杀害过"老杨"。

虽然有些叛徒没有受到法律的惩处,但他们一生都活在人民的唾弃声中。这些背叛者的罪行,永远都不会被历史遗忘。

相比之下,杨靖宇将军和他的抗联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程斌的下场,证明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叛徒们或许能在一时得意,但最终都难逃正义的审判。

历史会记住每一个英雄,也会记住每一个叛徒。时间会冲淡许多东西,唯独冲不掉忠与奸的界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