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不够用了怎么办?每年退休800万人,劳动力10年降5700万

蓝白侃楼市 2024-04-21 07:24:08

大家好,我是蓝白。

这两年,身边的老人,肉眼可见的变多。

前几天去吃饭,一个老太太系个围裙颤颤巍巍的上菜,我连忙接住盘子说,阿姨我来我来。

去超市里,满眼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排队结账。

清明节出去玩,景区里人头攒动,也多是白发苍苍。

潜移默化的改变背后,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

去年我国首次披露了十四五退休人员的预期数量,5年里,每年将有超过800万的退休人员,以往,这个数字每年只有400万~500万。

要知道,这只是城镇职工退休的数字。

在这个群体之外,还有茫茫多的农村老人,外出高龄农民工,城镇个体户和无业人员,他们更需要被看见。

现在,我国占全球老龄人口总量近四分之一,接近欧洲和北美地区之和。

这里先理清一个概念,不是说60岁就叫老年人了。

国际上对劳动人口的定义,是15-64岁。对老年人口的定义,是65岁以上。

招商宏观的测算,10年之后,我国老龄人口将增加到3.33亿。

蓝白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老龄化将会对我们的经济生活产生多大影响?城乡之间的鸿沟差距、未来养老金的缺口有多大?哪些方法可以缓解老龄化的压力?对普通人来说,又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来抵御这一波冲击?

以前说过,退休潮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生命里根本就没退休二字。

三农专家陈锡文说,现在农民实际发放的养老金,每个月平均只有188块钱,只有城镇职工养老金平均每个月3577元的5.26%。

188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连顿小龙虾也不够。

但放眼全国,基础养老金的补贴能达到200块就不错了。

《中国新闻周刊》的统计,基础养老金在100~200元之间的省份高达25个。

最低的是云南,只有103块,湖南和四川也差不多,只有105元。黑龙江,辽宁是108元,安徽省是110元。

为什么说我们的老龄化最特殊?问题就出在“城乡二元差异”上。

比较一下各国老龄化进程会发现,我们老的太快了。

各国发展到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时长,法国用了126年,美国用了70年,我们只有20年。

有人说这样比不对,日本韩国也老的快啊。

这话没毛病,日本用了25年,跟我们差不多,韩国更离谱,18年时间就发展到了深度老龄化。

孩子变少,老人变多,东亚三国可太像了。

但是等等,我们和韩国日本还有点不一样。

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外卖网约车灵活就业者,快递服务员劳务派遣和外包,户籍在农村,城里没有家,岁数大了只能返乡,收入还没跟上,人就老了。

2021年,我国正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当时人均国民收入是11,950美元,相当于日韩同等老龄化率下的三分之一。

东亚老龄化的共同特征是“开始晚、加速快”。

但是,我们因为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又出现独特的“未富先老”型社会。

更大的冲击,来自15-64岁劳动力人口的减少。

遥想2012年,那个时候是出口和基建增速的巅峰,也是中国劳动力的巅峰,达到了惊人的10.06亿。

202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9.49亿人,年均减少712.5万人,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福州或南昌。

“年轻人不够用”的后果是:养老金也不够用了。

在没有延迟退休的情况下,3年后,养老金收入会达到峰值6.99万亿,4年后开始收不抵支,11年后,也就是2035年,会耗尽基金。

这个数字不是我在危言耸听,是社科院发的一个报告,名字叫《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

之所以社科院做出这么激进的预测,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的社保是“现收现付制”:由当代在职人员缴纳养老金,用于上一代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

但是,1997年之前,已经退休或者已经工作的人,过去是没有个人账户积累的,而这些人退休后领的钱又最多。

这个窟窿,会随着视频开头我们提到的退休潮加速,变得越来越大。

咱们的老办法是什么?

转移支付,说白了就是“抽肥补瘦”,有钱的地方,多给穷兄弟们做贡献。

大家可以了解一个指标,叫“参保赡养率”,算法很简单,退休人数/职工人数,数字越大,负担越重。

年轻人多的广东,参保赡养率是17.4%,确实不高。

但是,厂里退休大爷大妈云集的东北,参保赡养率高达78.2%!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老方法,只适合年轻人多的时代。

再过十年二十年,广东有没有这么多打工人还是两说呢,哪还有余力顾及老乡和老铁们?

能不能领到退休工资先按下不表,老龄化对社会最大的创伤,其实是抑制创新。

《政治经济学期刊》有个研究,全球83个国家130万15-60岁间的个体创业活动里,企业的高级岗位,往往被资历高的老龄员工占据。

老龄化降低了所有年龄段的创业倾向与比例,产生了所谓的“阻挡效应”。

也就是说,社会越老,机会越少。

年轻人的晋升机会被老年人挡住了,这和如今00后对7080一代吃到红利的不满是一样的。

能缓解老龄化压力的办法还有什么?

一个很重要的办法是国资划转社保。

把央企和地方国企10%国有股权转给社保基金,2017年开始这项工作,今年3月份已经完成,每年分红收益能有几百亿。

简单说,就是用国企的真金白银,往养老金的储蓄罐里存钱。

还有就是大家议论最多的延迟退休,这一招很好理解,既然池子里的水不够,那就让喝水的人多排排队嘛。

今年两会已经有媒体吹风,大概率会延迟到65岁。

另外,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个人养老金”,每年存一万二到个人资金账户里,这笔钱不光能买金融产品,还可以用来做税前扣除,投资产生的收益也不征税,退休之后可以领取。

但是,以上这些办法,也只能略微缓解老龄化压力。

国资股权的分红规模终归有限,退休年龄延迟5岁,那5年之后呢?好比研究生扩招延缓就业压力一样,早晚都要面对的事。

对个人来说,养老金账户完全封闭,几十年后才能取。

对收入低的来说,有没有个税优惠都无所谓。收入高的,每年只能存一万二,省不了多少税,存了跟没存一样,就算能多存,买了机构发的产品,能不能增值还不知道呢。

说到底,社会财富的蛋糕就这么大,分蛋糕的切法花样再多,都不如把蛋糕做大。

怎么做大蛋糕?

这里要说到一个名词,叫“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总产量和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之比。

我们的增长模式,依赖的生产要素有三个:资本、劳动力和土地。

1978-2010年,户籍制度放松,高考恢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叠加80年代婴儿潮,人口自由流动。

内需拉动城镇化,外需拉动工业化。

从钢铁水泥到工程机械,从白色黑电到消费电子,从汽车风电和太阳能设备。

依托巨大的规模优势,在劳动力、资本投入的双重驱动下,在极短的时间内,生产率迅速提高,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这个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拉动超过3个百分点。

但是,到了2015-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拉动年均只有0.2个百分点,增速大幅下降。

为啥降这么多?

原因很简单,在老龄化的威胁下,没有年轻人,土地卖给谁?谁来生产?谁来投资?花钱搞基建谁来用?

换句话说,老龄化如同三体里的“智子”一般,把资本、劳动力、土地这三个生产要素的天花板,给锁死了。

资本与劳动力要素被锁住,怎么办?

答案有且只有一个:技术进步。

美国有个经济学家叫索洛,他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长期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因为这个理论,他还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过去三次技术革命,是机械化(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电气化(内燃机和电力使用为标志)、信息化(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为标志)。

现在,是以AI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上面我们聊到,老龄化的威胁,是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效用下降,社保入不敷出,抑制年轻人晋升和创新,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给大家举个经济增长停滞的例子,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

冰箱、空调、手机等电器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但是,一顿饭、一场表演、一次理发的价格却越来越高?

原因在于:冰箱、空调、洗衣机是制造业,是“进步部门”,厨师、理发、表演是服务业,是“停滞部门”。

前三次的技术革命,使制造业劳动力生产率飙升,工厂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劳动力只能涌入服务业。

服务业的劳工越多,年龄越老,劳动生产率就越低下,阻碍年轻人创新,创造的财富就越少,钱越来越难赚,最终引发停滞。

这就是经济学里的“鲍莫尔病”。

人工智能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1,AI能自我学习,可以高效完成像银行柜员、酒店前台、商场销售服务人员、教师、医生、金融分析师、会计师、律师们重复性的工作。

2,从出行、社交到办公、搜索,从娱乐、居住到教育、 金融和医疗,从早上刷脸支付买早餐,到晚上用智能助手关灯睡觉,从远程医疗挂号诊断,学校远程个性化教学,再到自动驾驶上下班,AI几乎可以覆盖所有服务业场景。

国君宏观报告说,如果把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三产业工作交给AI,能大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根本上解决“鲍莫尔病”。

IDC的统计,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渗透度排名前五的行业,依次是互联网、金融、政府、电信和制造。

很明显,排名靠前的大多是服务性行业。

这就是AI技术革命和前三次技术革命最大的不同:

不是提高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是瞄准了老龄化加剧、效率低下、经济占比最高的服务业。

也就是说,在AI与人融合的过程中,改变传统依赖资本和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做大社会财富规模。

关注政策风向的朋友都知道,2024年有个关键词,叫“新质生产力”。

怎么理解这个词呢?

过去的生产效率提升,是依靠庞大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我们看到了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强大的基建网络和工业体系,源源不断的生产商品,催生了兴旺的贸易和繁忙的港口。

但这个世界变老之后呢?

国与国之间竞争上限,是新生产力如何在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第三产业”爆发。

一边是劳动力加速衰老,另一边是百年难遇的生产力革命。

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10多亿的网民,4.3亿汽车保有量,拥有庞大的消费、出行、医疗、旅游、物流数据资源。

而城乡的二元差异,数百个城市,2000个县城,城乡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养老、民生服务,又天然适合人工智能场景落地。

“二维码之父”原昌宏,在见识到中国移动支付浪潮后发出过感叹:能在一般用户中普遍使用,是他始料未及的。

同样的道理,现在AI是提升效率的大模型,是对话和搜索,是绘画和数据分析,在中国超大市场规模、完整工业门类和庞大用户基数的支持下,发展潜力难以估量。

从2000到2020年,中国产生了六千万工程师,程序员在2023年达到600万,这是中国在老龄化+AI时代,从“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的基石。

我们不缺人才,不缺场景,不缺用户。

父辈们经历了饥荒与动荡,换来了过去30年的繁荣,如今,对衰老的恐惧又笼罩在头顶。

社保不够用,劳动力不够用,消费预期变了,问题是一个接一个。

但中国人讲究“穷则思变”,这一场时代洪流下,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与社会变迁才刚刚开始。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去尝试,去改变,希望我们都老有所依。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