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笔记67:圣像毁坏运动给拜占庭帝国带来什么重大影响?

永哥历史 2024-11-05 02:41:03

1、希拉克略王朝是靠着类似于唐朝藩镇的塞姆制,才保住了小亚细亚、爱琴海岛屿和希腊南部,以及意大利的几个据点,结果必然是军队的忠诚度出问题。查士丁尼二世远征克里米亚失败后,各地军阀就起了异心,先后有五个人登上皇位,却无一例外死于暴力。

2、各方杀来杀去杀得精疲力竭,最后让安纳托利亚军区的将领利奥三世(717-741年)捡了个便宜,他在公元717年登上皇位,史称伊苏里亚王朝。

3、但其实,利奥三世这个人本名既不叫利奥,也不是伊苏里亚人,而是叙利亚人。之所以叫伊苏里亚王朝,只是因为他手下的将士大多来自伊苏里亚。他之所以改名叫利奥,是因为当年的利奥一世把女儿嫁给了芝诺,让芝诺成为第一个伊苏里亚出身的皇帝,所以伊苏里亚人很喜欢利奥一世这个皇帝。

4、利奥三世这个人很狡猾,用各种阴谋诡计挑起阿拉伯人和保加尔人之间的矛盾,极大地缓解了外患的压力。但是在内部他却面临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希拉克略王朝后期的两位皇帝想尽一切办法往三位一体上靠,稳定住了罗马教会,可利奥三世的政治基本盘是伊苏里亚人,伊苏里亚人是一性论教徒。

5、公开站一性论,利奥三世知道帝国当下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于是他就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圣像毁坏运动”。为什么要毁坏圣像,就是暗中站一性论呢?因为按照一性论的观点,基督只有神性,没有人性。而神性是无法被描述,那么就不能有画像,更不能有雕像。

6、加之,这几十年,小亚细亚天天被阿拉伯人侵扰,老百姓难免就会得出结论,为什么总打不过阿拉伯人呢?就是因为人家没有圣像,而我们却违背了《十诫》中的“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的戒律。所以上帝就向着他们。利奥三世和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乘机鼓动并以此为理由实施了圣像禁令。

7、利奥三世搞起的毁坏圣像运动当然要面对巨大的阻力。第一阻力是来自西边的罗马教会。西部教会认为,绘画只是传教的辅助工具,就像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说的:“绘画之于不识字的人,就像书籍之于识字的人一样。”之前,东部教会认为,圣像是神明的替代物。亚历山大城的主教克莱门特说:“图画在其本源不在的时候,闪烁着与其本源类似的光辉;而当本源到来时,图画则会黯然失色,这种相似是可接受的,因为它揭示了真相。”之前东边把圣像捧得这么高,罗马教会肯定是不同意的。但是现在东边根本不让有了,那罗马教会当然就更不同意了。

8、第二个阻力来自东部教会自身。拜占庭皇帝试图通过圣像毁坏运动加强皇权,削弱教会的影响力。但这触及到了教会的权力结构,尤其是君士坦丁堡牧首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他们认为皇帝干涉宗教事务是不合法的,应该由教会来决定宗教实践问题。

9、第三个阻力来自修道院。修道院是圣像崇拜的中心之一,许多僧侣和修士坚持圣像的重要性。他们在经济和宗教上拥有广泛影响力,成为了对抗皇帝政策的主要力量之一。修道院不仅通过宗教言论反对圣像毁坏,还通过物质支持和庇护圣像崇拜者,进一步加强了反抗力量。

10、第四个阻力来自许多神职人员和信徒等社会民众的反对。圣像是信仰的象征,是他们日常生活和宗教实践的核心部分,他们通过圣像表达信仰并寻求保护和祝福。圣像毁坏引发了民众的广泛抗议,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反抗运动常常伴随着暴动和骚乱。比如,圣像毁坏利奥三世最先从皇宫正门外最大的一尊基督雕像开刀,负责拆除的官员竟然当场就被愤怒的市民打死了。

11、圣像毁坏运动对拜占庭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宗教艺术领域。许多精美的圣像、壁画和镶嵌画被摧毁。宗教艺术一度被禁止,艺术创作受到压制。帝国的宗教文化遭到沉重打击,宗教建筑中的图像表达变得简化和刻板。

12、圣像毁坏运动加剧了拜占庭帝国与西方教会,尤其是与罗马教廷的紧张关系。尽管843年圣像崇拜得以恢复,但东西方在神学、宗教习俗和政治上的分歧已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在1054年演变为正式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

13、1054年东西两边的教会大分裂,这个分裂虽然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圣像毁坏运动,这个运动搞了两次,前后持续了100多年。圣像毁坏运动不同于以往的教义之争。教义之争,西部民众没兴趣,也听不懂,但是现在说东边的希腊人不让有圣像,不让拜圣像,民众毫不犹豫坚决反对。

14、底层民众被发动起来后,罗马教会就被“赋能”了。“赋能”之后的罗马教会立即掀起了一个夺权运动,就是不再依附于王权,认为由君王任命的教职都属于圣职买卖,不能算数。这次争权夺利,在1077年德皇和教皇之间发生的卡诺莎之辱中达到高潮。所以,东西部教会大分裂的表面原因是教义分歧,但深层次原因是对王权与教权关系理解上的差异。

0 阅读:9